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日报地方部副主任费伟伟:写自己感受最深的!

费伟伟 传媒茶话会 2019-09-02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写好文章开头?


“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这是巴金先生对自己一生写作经验的总结。对于记者来说,写自己最熟悉的或许很难,但却可以写自己感受最深的。采访的内容越丰富、材料越庞杂,记者的感受也越多。哪一点“感受最深”?又该如何打捞这些感受?


人民日报地方部副主任费伟伟结合具体案例为您分析。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爆炸,这不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么?然而……

 

1956年12月31日下午3时,中国西部,东经104°、北纬36°交叉点,伴随震天动地一声爆轰,巨大的火球冲向400多米高空,火球与地面腾起的尘柱连成一体,形成壮观的蘑菇云翻滚升腾……


第二天,西方媒体惊呼:“中国西部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2014年9月16日,地方部田丰执笔的《白银:敢问西望谁比肩》一文这样开头。看了这个开头,你定会冒出“欲知后事如何”的念头吧。且往下读——


那次西方误猜的“原子弹爆炸”,就是白银露天矿山万吨级大爆破。


这样介绍新中国有色工业发祥地甘肃省白银市,悬念丛生,是不是挺新鲜,激发你的阅读意愿?


好的开头,就成功了一半。


最近读到多篇好报道,尤其是文章的开头,令人击节。


2014年93日,上海分社姜泓冰报道一优秀基层干部,开篇出人意料:

 

不是只有舞者才会穿上红舞鞋,从此曼妙旋转,不知疲倦。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莲花公寓小区的党总支书记梁慧丽脚上,必定也有这样一双“红舞鞋”。


不然,很难想象她可以365天无休,早上7点多走进居委会、晚饭后办公室还亮着灯;深更半夜,居民有急难,她接到电话就赶到。



多么曼妙的联想,笔意华艳飘荡,又有鹰击花飞式的畅快,一下子由童话切进现实,《穿上服务社区“红舞鞋”》这篇报道,开头就闪现灵性、漾出诗情。


即使本报头版头条,只要紧扣主题,也不妨诗意盎然地写来。


2014年9月3日头条,山东分社徐锦庚、卞民德、潘俊强的《山东唤醒农村沉睡的财富》这样开头:

 

转型中的山东农村,如一泓春水,每有风过,便会涟漪泛起,搅动人们的心。


宛如歌吟,然而每一个字,都内涵沉厚。天大地大,在农民眼里,地是命根子,比天还大。而这篇报道的主题是写农村土地产权确权,动命根子的事,能不“搅动人们的心”么?


2014 年9月8日头条,河南分社龚金星、王汉超的《走进太行,解读“新乡现象”》开头,则一字一锤,金声玉振:

太行多石头,太行多先进,太行多故事。


半个多世纪,河南新乡涌现出10多个全国先进,100多个省级先进,1000多个市县级先进。其中5位先进人物被党中央号召学习。



太行巍巍,写发生在太行山的故事,也当有太行的雄奇,太行的气势。这般开篇,如浩浩云海刹那间从峰峦叠嶂中奔突而出,声势夺人。


这几个开头都很别致,如有神助。


而事实上,所谓“神助”,就像那双“红舞鞋”,只属于童话世界。真正开启灵感的力量,只能来自于写作中超常的投入。就象恩格斯说的:“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2014年9月16日,我到中宣部参加阿布列林学习焦裕禄精神先进事迹策划会,会议材料中,就有本报7月31日通讯《46年,一刻不曾忘》。原稿很长,地方部按社领导指示精编。编辑魏贺编前专门上网调出新疆媒体做的相关报道。下班前说快编完了,再打磨打磨,结果我上夜班时他还在编,说是开头想半个多钟头了,没想好。又过了半个钟头,他谦意地笑笑:“改完了,开头还是不大满意。”我们又一起讨论。


见报稿这样开头:

 

逝去的历史常给人现实的力量。评断一个人的品格,其实只要看他选择向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


新疆哈密地区维吾尔族退休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始终珍藏着一张46年前赴河南兰考与焦裕禄家人的合影。从知青、工人,到检察官、法官,再到全国优秀检察干部,46年来,他时刻以焦裕禄精神为人生坐标,在新疆大地上书写人生之歌。 


精辟,深刻,饱含哲理,把主题阐发得愈益鲜明。



河南分社的同志则坦言,新乡一稿,四易其稿,写稿磨了个把月。


好文章、好开头,都可归结到一点,写得好认真。


可是,除了“认真”二字,是否还能找出规律“一点”呢?


本报98日副刊,作家赵丽宏给我们传授了这样“一点”:

 

巴金先生曾在赠我的书中为我题写过这样两句话:“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这是他对自己一生写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后辈的一种鞭策,我一直铭记在心。


新闻报道或许很难总是“写自己最熟悉的”,但可以“写自己感受最深的”。


首先,是沉下心去感受。李可染是当代杰出画家,他儿子李小可回忆,当年和学生到桂林写生,画了两天大家没画出东西,都说换地儿吧,没什么可画的。李可染拿出一个巴掌大的小笔记本给学生看,是他画的速写。大家一看完全不一样,学生们于是都回过头再画。


原因在哪里?“他静下去看,感受的东西是无限的。”李小可说。画画要静下去感受,写稿也要静下去感受。仔细读读这几篇开头写得别具一格的报道,你都能明显感到,记者采访得很深,很扎实,真正是沉下心在感受。


而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那一点写出来。


上个月我带队采访甘肃丝绸之路,《白银:敢问西望谁比肩》由田丰执笔,为这个开头,他多次重起炉灶。第一稿,从白银历史上是丝绸之路重要渡口写起。切题,但是较平。


“静下心想想,采访中哪件事最让你印象深刻?”我把稿退给他。


第二稿,从在博物馆看到朱镕基总理题词写起。题词的原因,也就是白银由企业而城市的缘由。切题,也新鲜。和田丰聊这个话题时,他感觉最震撼的,是大爆炸,他亲眼目睹了大爆炸后经30多年开采留下的超级大坑——280多米深的露天矿采场。


既然“大爆炸事件”令人“感受最深”,再重写。


采访的内容越丰富、材料越庞杂,记者的感受也越多。哪一点“感受最深”?往往很难一下就抓住。要让自己最深的感受重新浮现,仍然需要发现,把它从自己的记忆中重新捞起来,擦掉那些落在身上的浮尘,细细抚摸,一遍遍擦拭。当你把它完全擦亮时,你才会发现,它原来并不清晰,而之前你或许还觉得它挺亮堂。


一个好的开头的写作便是这样,你不反反复复地擦,就不知道它也有脏和尘土。在反复的擦拭中你才会发现深度的光亮,而这光亮与原来的光亮完全不同。没有真正的光亮可以一次抵达,因为人的感受是分层的,而你的“发现力”,也是分层的。即使找准了“感受”,仍需返工、打磨,才能用恰如其分的语言真正把那个“最深”的点精准表达出来。


想给你的报道写出个别具一格的开头么?


沉下心,好好想,去发现并写出那个“自己感受最深的”。


巴金总结其一生写作经验归纳出的那句话,吾辈亦当“一直铭记在心”。


编辑 | 刘娟


通过扫码无法进群的粉丝请扫码添加小编微信(请注明单位~姓名),小编将邀请您进群~~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我们将综合留言走心程度和获点赞数(不低于15个),从每日留言中选出一位茶粉,送上一本精美书籍。每日获奖名单将在次日推文文末公布,请大家及时关注。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和垂询邮箱:cmchh1@126.com


近期热门文章


1.央视比武招亲!社会制作机构各显神通!

2.“大国工匠”故事,为何被这群媒体匠讲到了第七季?

3.独家 | 著名调查记者刘万永:怎样做一名合格的记者?

4.版权产生长尾效应,会给媒体带来丰厚回报!

5.当心!媒体这样转载文章,可能涉嫌图片侵权!


《传媒茶话会》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原创稿件(未公开发表过),稿件写作主题围绕媒体采编、经营、融合、版权等方面进行,一经采用,稿费最低300元,上不封顶。同时欢迎提供选题和线索,一经采用,定当奖励。稿件及选题线索可投邮箱:cmchh1@126.com或后台直接留言。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4N8VVZJ1】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