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方方:读者至少需要真相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高科技做起恶来,一点不比瘟疫弱”“敌人不只是病毒一个,我们自己也是自己的敌人或者帮凶 ”……


这些脍炙人口的语句,来自作家方方的《封城日记》。从1月28日到现在,方方陆续地写了20余篇。它们成为了外界认识武汉的一扇窗口。 


近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当代女作家方方,谈谈她对当下媒体疫情报道的一些理解。也许,对于媒体同仁能有一些启示。

 

“读者需要真相”
 
“封城日记”不断被扩散传播,网上出现了一些声音,他们认为部分主流媒体的疫情报道做得还不够好。

传媒茶话会:在疫情报道中,读者真正想要,需要的是什么?


方方:“读者至少需要真相,以及疫情中真实的东西,需要有观点有判断有价值的文字。

南怀瑾先生说,“想了解历史真相,不要光看正史,还要多看文艺作品”,作为一名作家,最接近真相,也是网友给她的评价。
 


2月11日,方方的日记写道:“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是抬起头来,向希望处看。
 

传媒茶话会:对媒体人而言,如何让文字有力量,有希望?


方方:“我觉得,记者遵循自己的职业准则,不说假话,将自己所见所闻以及自己内心真实的看法和情感写出来就可以了。”
 
1月31日,方方在日记中措辞严厉地“提醒”了她的湖北同行。
 
那天的博客中有这样一段话:“现在我虽然不是湖北作家协会主席,但我还是个作家。我非常想提醒一下我的湖北同行,以后你们多半会被要求写颂文颂诗,但请你们在下笔时,思考几秒,你们要歌颂的对象应该是谁。如要谄媚,也请守个度。我虽然人老了,但我批评的气力从来不老。
 

(截图来自1月31日方方的博客)

传媒茶话会:作为一名曾经的媒体同行,在疫情报道方面,有哪些事情更值得关注,又有哪些很容易被忽略?


方方:“其实媒体很多,报道都很全面。而我作为个人记录,显然不会像媒体那样宏观,也不可能那么全面。只是用自己的个人视角来看这次灾难。媒体的,加上每个个人的记录合并在一起,真相可能就会清晰一些。
 
我们也想知道她会如何提点这些“前同行”。
 

传媒茶话会:对于主流媒体的记者、编辑们,有什么提醒?


方方:“我作为一个退休老人,其实是没有资格提醒记者和编辑们的。但是,不说假话或尽量不说假话,也不需要我来提醒的,这是常识,是应该从小就知道的常识。
 


2月23日,方方再次更新了日记《自己做的选择,自己就要勇于承担选择的结果》,其中很多话都是对媒体说的。
 
自己做的选择,自己就要勇于承担选择的结果


文/方方
 
今天仍然是大晴天。想起小时候,家里有一本书,名字就叫《大晴天》。内容说什么,早已经忘光了。前阵以为梅花已都谢尽,不料,昨天突然发现,院子里的红梅正怒放着。而且没有哪一年像今年这样,开得如此明丽鲜艳,一种隆重的在场感。

转眼正月已过。我们已经不再细数封城有多少天了。反正就是在家安静地、抱以忍耐心地、尽可能平心静气地等待。不是等待拐点,而是等待何时可以出门。在我看,拐点来不来,似乎已不重要。它行踪难寻,又何必苦苦去求?或许正如雷神医院王院长所说,拐点已经过去。毕竟,武汉最恐惧最悲惨也是最痛苦的日子,已然远去。现在的疫情,尽管缓慢,尽管难熬,但总还是在向好转。

只是,我们还没有摆脱死亡的纠缠。今天早上,一位年轻的女医生殉职,像前两天去世的彭银华医生一样,也只有29岁,她叫夏思思。扔下她两岁的孩子撒手人寰。而晚上,又有一位男医生离世,四十出头而已,他叫黄文军。叹息和哭泣。很多声的叹息和哭泣。然后大家默然地转发这些信息。这已是第几位殉职的医生呢?
今天我在想,不是说,体质差的人更容易被击倒吗?不是说,早期得不到治疗,才容易转成重症而导致死亡吗?以29岁到40岁的他们,这两种情况都不存在,为什么扛不过去呢?带着这种疑惑,我问医生朋友。医生朋友说,是的,老年人中,有基础病的,很容易死亡。医护人员感染,的确会有很好的医疗条件。至于为什么还会死亡,这跟个人体质的差异有关。每个人的敏感度不同。医生朋友并没有讲得很清楚,只是再次强调了他过去所说的:这个病毒很诡异。昨天我看到消息说,一位97岁老人治愈出院,当时便想,医护人员死亡率如此之高,会不会还存在别的可能?

今天在同学群里,我大学时的小组长老杨对我和另一同学老夏进行了文字表扬。因为我们俩当年都是他的组员。老杨尽管京城当官,在我们这里,他仍然只是小组长。大学同学多数皆已退休,只有很少的几个六零后尚在工作。老夏便是其中之一。1978年入学时的老夏,只十七八岁,一张娃娃脸,看上去更像十四五岁。不知什么原因,从那时起,大家就叫他老夏。

老夏是媒体人,毕业后就在媒体工作,一直到现在,从没挪窝。老夏说,疫情暴发以来,整个报社就进入战时状态。记者都冲到了一线,哪里有焦点,就冲到哪里。除了做报道,还派有下沉社区的任务。他分管四个社区,严防死守,外加为居民服务,买菜买药之类,真心不易。在我们所有同学中,老夏是唯一一个在疫情前线奔忙的人。他自己调侃道,我代表老八舍去作贡献。老八舍,是我们当年在武大上学时居住的学生宿舍。有同学提议,把今年感动老八舍人物的称号颁发给他。

说到媒体人,据我所知,这次来武汉采访疫情的记者,有三百来个。加上各大网站或自媒体记者,恐怕比三百人更多。正是靠了他们的四处奔走,细致访问,勤奋写稿,才让我们得以足不出户地阅读到许多有现场感、又有深度的报道。有些调查记者,刨根问底,既不放过细节,也不放过关键的时间节点,由此也让越来越多的症结和问题,呈现出来,更让无数英雄人物和事件,为人所知。

其实在武汉,和当年的汶川地震现场还不一样。这里是传染病疫区。你经常会不清楚哪里有危险。你面对的受访人,是不是一个感染者,你可能也不知道。更或者,你已知道,你仍然要前去相见。听说,好多记者都很年轻,非常有职业精神,不怕苦,又拼命。我自己年轻时也在电视台干过,外出采访有多劳累,有多麻烦,实在深有体会。

只是,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文字相当尖锐,也让我颇感刺痛。我要摘录其中一段,留给自己反思。文中说:“非常看不起湖北和武汉这些媒体的老总,有些官员固然有责任,难道你们就问心无愧吗?和几千万本省人民的安危相比,自己的仕途和待遇,真有这么重要吗?你们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难道不知道这种病毒的危害?为什么不敢抗争一下,把真实的情况报道出来?

话说得很重,但这是值得反思的事。离病毒最近的,除了医护人员,正是这些记者。记者们可以在病毒面前那样无畏无惧,却在疫情前期选择了缄默无语。这是件悲哀的事。话又说回,媒体人也可怜。可谓两头受气。更多的时候,他们只能选择听上面的。既然如此,当下面的人骂他们时,他们大概也只能承担。我一向认为,只要是自己做的选择,自己就要勇于承担选择的结果。

今天,我家门前好像又消了毒。呆在家里,并不知外面动静,倒垃圾时才看到纸条。晚上,又收到负责这一片管理员小周的短信,说有“爱心蔬菜”放在了我家门口。跑出去一看,是两大袋“上海青”,非常新鲜,也非常有看相。不知道是哪里捐赠的,但这正是我需要的菜。

记得点“在看”哦!另外,把公号加星标,新文章才不会漏。

更多及时资讯欢迎关注《传媒茶话会》微博:@传媒茶话会

请扫码添加小编微信(请注明单位~姓名),小编将邀请您进群~~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和垂询邮箱:cmchh1@126.com


近期热门文章


1.24条疫情报道建议,媒体人快收藏!
2.女儿9岁生日,武汉摄影记者写下《别来,无恙》3.在武汉,记录是记者唯一的信仰4.追击疫情,广电记者在武汉,在黄冈......5.“伪作”消费悲伤,这样的自媒体理当严惩

《传媒茶话会》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原创稿件(未公开发表过),稿件写作主题围绕媒体采编、经营、融合、版权等方面进行,一经采用,稿费最低300元,上不封顶。同时欢迎提供选题和线索,一经采用,定当奖励。优质原创来稿我们将会推荐选刊至《新闻战线》。稿件及选题线索可投邮箱:cmchh1@126.com或后台直接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