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持枪毒贩和绑架记者者,他是在玩命吗?
5月30日,在央视新闻发布的《美警察暴力执法导致黑人男子死亡 抗议示威不停 局势紧张》资讯视频中,一名记者正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游行示威现场采访,突发骚乱,当地警察准备投催泪弹驱散人群,面对骚乱,这名记者不仅没有慌乱,而且还在奔跑过程中淡定描述了当时的场景。
《美警察暴力执法导致黑人男子死亡 抗议示威不停 局势紧张》
这个身影很熟悉。是他!刘骁骞!
2014年,巴西世界杯前夕,刘骁骞曾深入“虎穴”。面对荷枪实弹毒贩,他就像“逛菜市场”,神情淡定而又从容地对这些穷凶极恶的毒贩进行采访。不仅如此,他还曾和以绑架记者著称的“哥武”相处一周。
是什么原因,让他能在危险的现场如入无人之境一般?
6月10日,在与央视海外调查记者刘骁骞两个小时的跨时区通话中,《传媒茶话会》明白了原因,也了解到这10年驻外记者的经历带给他的成长。
“我不是拿命换报道”
2014年巴西世界杯前夕,为了表现赛事举办前里约的毒品、枪支、治安等改善情况,5月1日到3日,央视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播出了《走进“上帝之城”》。
片中,刘骁骞深入贫民窟毒品交易的最深处,如报道普通现场一样介绍着毒贩们如何分工装袋可卡因,而他周围是举着杀伤性极强的AK47(突击步枪)、AR15(自动步枪)的毒贩;他也跟随里约警方前往过毒贩的凶杀现场,在双方交火的后方拍摄介绍死者被枪决的情况;同时,在跟随里约精英部队拍摄清剿毒贩的过程中,刘骁骞一边跟着部队前进,一边还拿着话筒解说半小时前被击毙的毒贩。几米之外,毒贩的鲜血就在他脚下……这些如“逛菜市场”般的采访让刘骁骞一夜成名。
《走进“上帝之城”》
光看电影中这样紧张、血腥的场面,常人都会胆寒三分,而难以置信的是一个26岁,外表看起来文质彬彬的男生能如此淡定。
除了毒品之外,2016年,刘骁骞还去采访了“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人民军”(简称“哥武”)。“哥武”以绑架记者著称,被绑来的人会被关在丛林里,拴一条链子在脖子上,直到很多年后才会放,而刘骁骞到达“哥武”两个月前就有记者被绑架。
刘骁骞正在采访“哥武”人员富兰克
从波哥大出发,经过卡利、哈蒙迪小镇、考卡省、托马里省的马尔科塔利亚……最后到达一个小村庄,刘骁骞跟着线人一步步走进安第斯山区,见到了“哥武”的游击队员,与他们近距离生活了一周,还经历过政府军对“哥武”的空中侦察。
深知去的“虎穴”,他出发前把所有的水电气等费用缴清,房间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做好了遭遇危险的预判和准备。
我不禁问道:“这些年来,你总往最危险的地方跑,不怕吗?”
电话那头,刘骁骞特别认真地说:“很多人都这样问过我,但我真没觉得害怕。”唯一能让他觉得怕的,也只有2013年25岁时,暗中采访巴拉圭枪支黑市那次。
当时,刘骁骞带着一个隐形摄像头和一个外籍摄像前往巴拉圭暗访枪支黑市,调查报道枪支走私问题。
《枪口上的巴西:走私枪支大多来自邻国巴拉圭》
两人从巴西边境处的伊瓜苏市来到巴拉圭的东方市桥头市场,像正常的游客一样选购商品。而这里社会环境复杂,黑社会活动猖獗。在枪店里,刘骁骞暗中拍下货台上的各种枪支以及一位巴西顾客着急购买枪支的过程,并购买了一把左轮手枪,让店主跨境送货上门。
“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胆子还挺大的。因为一旦被毒贩发现携带隐形摄像机拍摄,被枪杀是一瞬间的事情。”
同时,他一直强调,对于调查记者,自己是把它当作手艺活在做。
“在外就一个外国摄像跟着我,他只负责拍。因为给到电视台的片子就是要播出的版本,所以从联系到所有写稿、录音、编辑都是我自己做,难度还是很大。但好处就是,整个片子的节奏我能够控制,包括文稿的节奏、视频的节奏,我都希望它们是很放松的,而不是那种非常戏剧性的感觉。哪怕拍毒品交易,被说‘像买菜一样’,一是因为我真的激动不起来,二是我很早开始拍片的时候,就不希望它呈现出一种很激动的氛围,否则,记者、观众的所有注意力都会被激动的氛围拉走。”
包括每次写文稿,刘骁骞也从来不写“冒死”“拼死”“拿生命去换来”这样的语句,最多强调独家采访。
“我对自己的心理预设就是这样,不会说这是我拿命换来的,所以没有激动和害怕。即使家人会担心,但因为这么多年来我没有呈现出一个‘拿命去换’的报道,没有发出这样的讯息,所以我的家人也不会过多担心。拍摄虽有危险,但我们就是在呈现这个题材很独家,非常有意思而已。”
保持好奇心与想象力,坚持真听真看真感受
石黑一雄曾说,当你相信你做的是对的时候,你就不愿意浪费一分一秒。而拍摄调查报道十年,从拉美到美国,刘骁骞也一直走在路上,从未停歇。
刘骁骞正在被炸毁的大楼前采访
他说,做调查记者,好奇心很重要。因为有了好奇心,你看到一个事件或现象才会知道自己要挖掘的观点是什么。
长期生活在里约,刘骁骞发现这里大街小巷都有卖钥匙、打钥匙的,非常多。为什么有这么多打钥匙的?里约有这么多门吗?带着这份好奇,刘骁骞先做了背景调查。他给纽约市政府的答疑部门写信,问纽约的人均钥匙拥有量,结果发现平均下来里约人均拥有钥匙量高过纽约。
沿着钥匙这个点,刘骁骞挖掘出诸多原因,每个原因都拍了一集。
第一个原因是锁多,里约的治安不好,每一扇门上有三把锁,锁多需要的钥匙就多,所以培训专职打锁打钥匙的人也多。
第二个原因是掉钥匙的多,里约是一个海滩城市,淘金人会去淘游人掉的金戒指卖,但淘的过程中,自己家的好多钥匙也会丢,所以需要打钥匙的人同样多。
第三个原因是游人扔钥匙。夏季是旅游旺季,里约有很多短租房,一套房子,一个周末,每个房间就能租一个游客,而游客走了就把钥匙丢了,所以在旅游公司有专门每天去打钥匙的人。
第四个原因是历史原因,佣人需要单独的钥匙。最早,巴西的首都是里约,当时殖民地里经济条件还不错的家庭都会雇佣打扫卫生的佣人,而为了方便,主人会给佣人专门配一把钥匙。
“无论是文化类调查报道还是社会类调查报道,你要像剥洋葱一样,把它一层一层地剥开,给大家看背后到底是什么。”
其通过好奇心找到要发掘的点后,要运用想象把主题的场景丰富起来。
刘骁骞正在采访抓驴子的巴西警察
他讲了自己拍巴西警察在高速公路上抓驴子的例子。城市化之前,巴西很多当地人是骑驴子干活。后来,政府为了促进城市化,就鼓励大家骑摩托车,便生产了很多很便宜的摩托车。于是,很多人就把驴子扔到街上,出了很多事故。
听说了这件事,刘骁骞就想,这么多驴子,当地交警会不会管?如果要管,肯定要有警车把驴子一车车拉走,就跟抓街上非法摩托一样就来抓驴子。但是,抓完后要关在哪里?会有一个关驴子的监狱吗?
于是,刘骁骞开始留意并真的发现在巴西的赛阿拉省,专门有一支交警队抓驴子。交警每天开车去高速公路上抓驴子,装完一车后先关进小监狱里,然后每周再把这些驴子关到一个总的监狱里,跟他想象的一模一样。
而调查报道中,真听真看真感受也非常重要。从拍毒品到拍骚乱,刘骁骞都在想自己在现场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包括他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写的专栏《骁骞美国记“疫”》中,无论是从疫情中自己屯粮、去“西方”餐厅吃饭、从家里看到对窗的邻居还是从观察到书店卖书增多的情况切入,他都坚持这样的调查原则。
《骁骞美国记“疫”|特工的烦恼》
正如他的一篇记“疫”《特工的烦恼》中写道,“其实,真正应该抱怨的是中情局的外勤特工。‘居家令’把世界各地的公共场合都清空了,在街上接个头都没有人群掩护。即使违反‘社交距离’拿到一个带有情报的U盘,怎么也得用酒精消毒个几遍……或许也是这个原因,连奥巴马都追的美剧《国土安全》在本周迎来大结局”。就像读库尔特·冯内古特的《欢迎来到猴子馆》一样,让人看完也是会心一笑。
刘骁骞说,新闻报道作品的评判标准非常主观,没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指标,所以记者自己心中要有一个标准——真听真感受,不要被他人的观点左右。
除截图、视频外,文中图片均由对方提供
关注“传媒茶话会宠粉号”,热点文章及时送达
我们会在每周一公布前一周
茶茶阅读最多、分享最多、精选最多、留言最多的
前十名茶粉,送出独家“茶”礼~
心动不如行动,快来参与吧!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3Q1P1B6A】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