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人请作答:采访提纲怎么写?

叶莉 传媒茶话会 2021-02-02


采访提纲如何切入主题?如何推进采访?如何理清逻辑?
6月底,《传媒茶话会》对话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副总编辑赵安平,光明日报教育部原主任、高级编辑汪大勇,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高级记者张显峰,资深媒体人、前《南方周末》特稿编辑、记者叶伟民。


准备工作:全面了解你的采访对象

“采访提纲是记者采访、报道前,一份想象中的路线图。”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副总编辑赵安平说道。


这份路线图一是能帮助记者迅速进入采访状态;二是能像坐标和参数一样,帮助记者在采访现场做好方向定位和调整。“有了坐标后,会找到采访的要点在哪里,否则就是盲人摸象,老虎吃天。”

但这份路线图是想象中的,等到正式开始采访的时候,常常与设想的情况大相径庭。即便这样,这份路线图还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如何才能绘制出一张有效的“路线图”呢?

赵安平建议,拟提纲前要把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查清楚。要充分了解自己的采访对象和采访单位的基本情况,避免弄错对方的基本信息。

资深媒体人、前《南方周末》特稿编辑、记者叶伟民同样建议,写提纲前要尽可能多地、全面地收集材料,并且通读它,消化它。这样能避免问一些常识的或过于基础的问题。那样容易让被采访人觉得非常不尊重。

“把采访提纲由漫无边际的论述题变成有针对性的填空题,在有限的时间里,提出一些公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问题。”叶伟民说。

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高级记者张显峰表示,对采访对象和所要采访的事件(话题)了解越深,设计的问题越有针对性,越能给人以知己知彼的专业感和被尊重感,对方才会认真对待你的问题,甚至会主动提供给你问题之外的有效信息。


问题开头:切入口要小,先易后难

做好准备工作后,第一个问题怎么设计?

赵安平认为,提纲中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简单的、平和的,切入口要小,先易后难。

先入情,再入理,让对方对采访过程有一种舒适感。入情后,才能产生共情、互信,进而达成共识。共识之后,才有共同讨论问题的标准,才能问出问题的深度内容。


叶伟民则认为:“这可以根据采访对象而定。如果对方是一个性格随和的人,可以从寒暄或拉家常聊起,循序渐进地进入主题,再过渡到激烈、尖锐的问题。”

1980年8月21日,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时,开场第一句是先祝邓小平生日快乐,接着聊了自己同样76岁的父亲,通过几句寒暄话拉近了与邓小平的距离。然后,法拉奇才问邓小平,天安门以后还要挂着毛主席像吗……从而进入激烈的交锋。


“如果对方能接受直截了当的问题,或者在大是大非前表明某种态度,也可以采取直击人心的方式。这没有固定的程式,需要根据对方的特点和采访场景而定。”叶伟民说道。


20世纪80年代初,法拉奇专访伊朗最高领导人霍梅尼。当时,霍梅尼刚发动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朗国王,取得了政权,是个野心勃勃的独裁者。于是,她开场就说:“你是伊朗的新沙皇……”这种开门见山式的问法,单刀直入,多次使得霍梅尼想“拂袖而去”。



层次推进:按事件时间顺序或事件重要性递减原则罗列

有了切口,接下来的问题就可以有层次地推进了。但具体如何推进?

叶伟民表示,时间宽裕的情况下,可以顺着时间线去设计采访提纲,这样便于对方从头到尾把事件的来龙去脉捋清楚。

时间比较紧急时,则可以从重要到次重要,即按照重要性递减原则来安排问题,这样可以防止因突发情况中断采访,并保证你第一时间获得到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提问的过程中,开放式问题跟闭合式问题最好交叉使用用开放式问题来引出对方的观点,打开对方的思路,如‘你怎么看待……’。然后用闭合式问题,即‘是或不是’的选择问题,把这些观点、细节不断地明确、细化。”叶伟民补充道。

张显峰则表示,采访提纲的逻辑线可忽隐忽现,让采访对象拿到手能大概看出你的采访意图,但也有一定的留白,作为面对面交流时的“惊喜”。

迈克·华莱士采访伊朗前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视频截图

迈克·华莱士,作为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王牌电视新闻栏目《60分钟》的主持人,就常常在新闻采访中问一些采访提纲之外的问题。2006年,在采访伊朗前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时,迈克·华莱士突然问道,“伊朗有没有研制核武器”,艾哈迈迪·内贾德震惊之余,快速思考后给出答案,“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每个民族都有权利保卫自己的家园”。


赵安平建议,把最刺激,最有可能激惹采访对象的问题放到最后。这样的话,即便他不回答最后这个问题,把你赶出去,但前面采到的东西,也足够成文,完成任务了。万一他回答了,那就是意外的收获。

光明日报教育部原主任、高级编辑汪大勇认为,记者在推进问题层次时,也应把握这样几个维度:

一是历史的厚度。要以历史的厚重感探讨现实的难点热点;

二是认识的高度。要有大局意识,眼界要宽,站位要高;

三是民生的角度。要有人民至上、民生为要的情怀;

四是问题的深度。尤其在疫情后,国际国内新的格局下,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记者应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这样才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好作品。


核心问题:简洁明快,不必事无巨细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问题层次时,记者容易列很多复杂、详细的问题。

“这样容易把采访对象吓住,对方觉得回答有难度,可能会拒绝采访。”叶伟民建议,提纲可以分为两份。一份给对方看,应该言简意赅,最核心的问题控制在10个左右。一份给自己看的,则越详细越好,不要漏过任何一个细节,并且所拟问题要考虑充分,并做好备案。

特别是给自己看的提纲,赵安平建议,可以对每个问题留一两行的空间,以便对问题进行补充和标注。

同时,采访专家的问题要特别注意,应该具备探讨性,能深入下去,能碰出火花,这样才能调动起专家来。

张显峰也说,采访提纲不必包罗全部问题。因为采访现场是变动的,现场会有很多信息的延伸,记者要善于及时、敏锐地捕捉疑点或关键点来进行追问。

文中所提案例可扫码提取


除截图外,文中图片来自花瓣美素

关注“传媒茶话会宠粉号”,热点文章及时送达

传媒茶话会宠粉计划正在进行中!

我们会在每周一公布前一周

茶茶阅读最多、分享最多、精选最多、留言最多的

前十名茶粉,送出独家“茶”礼~

心动不如行动,快来参与吧!


近期热门文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489MPSMV】获取授权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