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展、时尚传播等纳入新传专业目录,学界、业界怎么看?

李磊 传媒茶话会 2021-02-02


教育部公布的最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显示,会展、时尚传播等专业获批入选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目录。至此,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达到10个。


10个新闻专业是否存在过多、过细的问题?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如何变革?


7月9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董关鹏,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新华社领衔记者、第十四届长江奖获得者徐江善,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君玲,高级记者、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张显峰,工人日报要闻部副主任车辉,知乎总编辑秦亚洲。


为何要新增专业?

《传媒茶话会》查阅教育部最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后发现,教育部对近几年新设的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会展3大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对其进行正式认可。同时,还将早些年设置的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专业一并“盖章承认”。

董关鹏曾在清华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两校常年从事国际新闻传播教学研究工作,他认为,“随着5G普及、6G渐进,主要是移动互联再提速,新闻传播学界很多理论都需要升级,很多实践都需要创新,理论和实践的携手进步必然会催生新专业。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并认可新专业,正说明对新知识、新实践和新体系采取了拥抱的态度,也会因为前瞻、包容和不断革新而持续推动教育发展”。

徐江善谈道,新闻传播教育学科适应媒体变革,加大改革力度已提到日程。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目录再添“新兵”是顺应媒体深度融合需要的明智之举。

对此,张显峰给出了相同的看法,“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确是媒体需求的方向,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一大批真正懂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传播人才,这样的人才必然是专业、知识复合型的,需要具备超越一般新闻采、写、编、评和外语语言的能力”。


在董天策看来,时尚传播专业的设置可以满足时尚行业从设计到生产,再到市场销售整个传播链条对人才的需求;会展专业则是适用会展经济形态需求,培养会展、会议专门人才。

王君玲认为,学科不断发展,都会有新的专业出现并被纳入目录,这是正常表现,既契合学术研究范畴的变化,符合专业教育的基本规律,也是社会正常需求。


10个专业,过多、过细吗?

从适应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国内新闻学院设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到为迎合时尚潮流与会展经济发展需要设立时尚传播、会展专业,再到应对对外传播需求设立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

新闻传播本科专业增加到10个,会不会存在专业设置过多、过细的问题?

王君玲认为,从人类发展历史上看,专业越来越细是必然的,因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闻专业不断增多、设置越来越细,说明新闻传播学学科领域在不断地成熟。从学科“生长”的规律来说,这也说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对这个学科提出了更多、更深入的要求。

“学科发展也需要融合,这包括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以及二级学科之间融合。组成大学科(一级学科)的个体(二级学科)做大强大、充满活力,才能让大的一级学科永葆青春、持续进步。为新专业和新方向开门准入,就是让融合不止步于过去,不故步自封。”董关鹏对《传媒茶话会》讲道。


张显峰看来,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多一些、细一些,但专业太细、太多没有必要。

“媒体中很多在某一领域非常出色的人才都不是新闻科班出身,他们没受过系统的新闻学科教育,但因为有扎实的其他学科专业系统学习,在某一报道领域就容易钻得很深,成为专家型记者、编辑。因此,新闻学科教育应该从中总结经验,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培养来解决媒体人才的新需求,而不是靠在新闻学科体系中增设专业来打补丁。”

“5G时代万物皆媒。专业划分逐渐细化,未来是否还要开设微信公众号专业,抖音直播专业?”车辉认为,新闻专业不应设置太细太多,而是应该宽口径培养人才,注重通识教育,新闻从业者站位要高,视野应宽,看问题才有深度有角度。如果本科阶段专业设置太细,课程又不打通,毕业生难以跟上媒体发展的现实。

从国内的新闻教育来看,5月15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宣布从2020年起停招本科生,改为以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主。这可以看作是强化培养专业扎实、厚基础、复合型人才的实践。

董天策认为,新闻传播教育,不同层次的大学应有不同的办学定位,譬如双一流大学要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专业划分就不宜过细,要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尤其是要打好文史哲政经法的人文社科基础,学习人类文化经典,吸取思想精华,培养浓厚的文化底蕴,为新闻专业学习奠定深厚的基础。


新闻教育需要“三变”
一、变教育理念

高校新闻教育无法满足媒体人才需求,这个话题由来已久,学界和业界对此也充满争议。新闻人才培养只是高校的事吗?没有媒体的责任吗?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曾指出,“大学培养的更多是一种基础性人才,有一定的新闻传播学科基础的半成品,而不是工具性人才。学生还需要去媒体单位实习、就业,完成实践培养,这一半任务就需要媒体来完成”。

由是观之,传媒行业对新闻学界人才培养的苛责,也不能完全让学界“背锅”。

徐江善讲道,新闻学界与业界要树立合作共生的发展理念,打通学界、业界“最后一公里”。新闻传媒业界目前最需要理论创新、指导实践,未来资讯发展最需要进行前瞻性研究的理论成果;学界亟待总结业界的探索创新用于培养合格的全媒体人才。

张显峰也认为,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大量的要靠职后教育来实现。媒体的人才选拔要面放宽,不拘一格,不拘专业,但对招来的人才在实践中要持续进行新闻理论、新闻技能、新闻素养的培养。要在战斗中培养将士。

所以,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应该办到媒体中,与业界深度融合,既能解决大学新闻学科教育的短板,也解决媒体人才需求的短板。


二、变人

秦亚洲建议,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最需要调整和变革的是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理念和师资队伍。因为,新闻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目前高校老师的新闻采编经验相当缺乏,甚至是空白。

他认为,师资队伍没有重塑,教学理念没有变革,就难以产生有高度的新闻思想和与时俱进的新闻理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就难以有创新性发展。近年来,有主流媒体的社长、总编辑退休后担任高校新闻学院院长,为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理念更新引入了稀缺的活水和新锐的力量,但是,受制于僵化的高校管理体制,收效不明显。

车辉也谈道,现在很多新闻院校都开始重视高校与媒体的互动。新闻学界应该引进传媒业界人士到新闻院校教学,传授经验和实践心得。

三、变“偏重理论”为“理论与实践平衡”

董关鹏认为,新闻教育自从诞生就有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就是如何能够真的做到向实践学习、向实践问计,或者至少保持和实践的亲密接触和高频度互动,根治唯学术论文而轻新闻传播实践的“顽疾”。

在董关鹏看来,新闻传播学科从来都是因实践而兴,新闻教育不能给学生任何看低实践、贬低一线、拒绝聆听实践的误导。新闻传媒院校、院系的老师应该把论文写在实践里,花时间和精力带着学生在实践的海洋中游泳,亲手示范“深浅”“速进”乃至“捕鱼”,要亲身示范飞跃,而非把学生狭隘的圈禁在深山中,用鱼干鱼骨想象鱼的前世今生。

本文图片由花瓣美素提供

关注“传媒茶话会宠粉号”,热点文章及时送达

传媒茶话会宠粉计划正在进行中!我们会在每周一公布前一周茶茶阅读最多、分享最多、精选最多、留言最多的前十名茶粉,送出独家“茶”礼~心动不如行动,快来参与吧!
近期热门文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5PPBJZXM】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