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位抗疫一线记者讲述疫情中“最危险的瞬间”

编辑部 传媒茶话会 2021-02-02



今年11月8日是第21个记者节。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仍不能忘记,当初那些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报道的记者们。 他们穿梭在疫情一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带着职责、真情,写出了一篇篇感人的报道。 他们真实记录着一线医护人员、新冠患者、社区干部、基层志愿者的感人故事。 在报道背后,许多记者也经历了“生死”瞬间。 记者记录疫情,《传媒茶话会》记录记者! 11月初,为致敬疫情报道者,记录下他们一线报道的故事,《传媒茶话会》以“最危险的瞬间”为题征稿。截至目前,已收到多篇稿件。今天,选取其中的几篇,与大家一起感受和铭记抗疫一线记者经历的“最危险的瞬间”。


郭静:“你们这防护哪行!快走!”


做完检测那天,郭静和报道组成员、两位内参舆情的同事在华大基因门口合影。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武汉“战疫情”前方报道团队的领队,郭静仍清晰地记得,她和同事李行健曾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遭遇过的那次“险情”:
 
那是2月中旬的一天,抗疫形势还有些吃紧。我和上海首位驰援武汉的医学专家钟鸣教授约好,下午在南六病区他的办公室见面。
 
那是我和行健第一次去南六病区,不知路怎么走,但又不好意思让钟教授来接——因为他肯定忙,我们只好一路打听。
 
找到南楼,侧面有个电梯,我俩进电梯上到六楼。
 
一出电梯才发现不对,怎么那么像病房?!
 
我喊,“请问,是南六吗?……钟鸣教授在吗?”
 
从里边阳台走出一个人,全副武装,看见我和行健后立刻喊了出来:“你们怎么进到这里来了?!”
 
其实,看见他,我们也被吓了一跳!因为他不仅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1860口罩和护目镜,还戴了个面屏!要知道,红区里才会穿成这样!
 
因为和钟教授约在办公室见面,不是在病房,所以我和行健都只戴了N95口罩,连护目镜都没戴。那人大喊:“你们这防护哪行!快走!”
 
回到电梯,我举起右手食指,强做镇定对行健说:“我记得很清楚,刚才是我这个手指按的电梯,还是我来!你哪儿也不要碰!”
 
结果,下到一楼,门一开,赫然站着一名保洁员阿姨,推着一张空病床。见我俩,她吓一跳,冲我们嚷:“你们怎么跑这儿来了?这是最脏的地方!”我俩这才意识到,我们误闯进了污染通道!
 
出来后,我们赶紧用随身带的消毒喷雾朝自己猛喷,又找到负责消杀的医护人员帮我们处理……
 
采访完回到驻地,我笑着把这事当奇遇告诉小伙伴,没想到,真有小伙伴被吓住!那几天,小小的团队,第一次产生了一种复杂、微妙的情绪……
 
是啊,身处那个环境中,谁又真的不怕呢?我当即决定集体做核酸检测,让大家都不再提心吊胆!
 
这就是我们在武汉第一次做核酸检测的经历。
 

蒋晓平:73天,危险无处不在


“疫情早期,大街上没有一个人戴口罩,我也不例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记者蒋晓平1月14日就到了武汉,见证了整个疫情的蔓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蒋晓平在金银潭医院重症隔离病区采访。
 
这期间,蒋晓平进过华南海鲜市场,去过与华南海鲜市场一墙之隔的小区,去过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发热门诊……对他来说,整整73天,危险可谓是无处不在。
 
1月18日晚上,在武汉市召开的一场小型新闻发布会上,金银潭医院副院长黄朝林作为湖北省救治专家,阐述了疫情形势及防控策略。会前,蒋晓平曾与黄朝林面对面讨论过新闻发布应注意的事项。随后几天,蒋晓平也在金银潭医院与黄朝林多次接触。1月22日,黄朝林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此前,带着蒋晓平进入重症隔离病区的重症医学科主任吴文娟也出现症状被隔离治疗了。
 
“突然就听到这些消息,不啻于一个晴天霹雳!”蒋晓平说道。当时,蒋晓平内心很煎熬,不断想着“我会被感染吗?”所幸,蒋晓平与同事随后接受了咽拭子检测,全都安然无恙。
 

李飞:跟踪采访13名确诊病人


2月12日下午4点左右,农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主任李飞和同事邓俐途经一快捷酒店改造的隔离点,看到门口站着不少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和几名市民紧张交流着。

结束采访后在医院附近拍照的李飞(左)和邓俐(右)。


询问后方知,原来,当日早些时候,13名确诊病人被临时集中到这里,正在等待救护车转运到医院收治。然而,由于病床和车辆都很紧张,病人已在酒店大厅等了几个小时,情绪激动,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也很着急。
 
见状,李飞和邓俐决定跟踪采访,借此了解“应治尽治”的情况。
 
由于事发突然,我们没有准备防护物资,只有随身的口罩和护目镜。救护车随时可能到,离开现场去找防护物资,很可能错过转运过程。于是,我们简单问清情况后,就开始了采访,也没去考虑与病人密切接触的后果,只想着赶紧记录下这一过程。”李飞回忆道。
 
晚上9点,救护车终于赶到。上车过程中,一名80多岁的患者,同时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和很严重的糖尿病,走得极慢。为了采拍到她转运的全过程,李飞手持微型摄像机下意识地就跟了上去,邓俐也在一步之遥的位置拍照记录。从酒店门口到上车,几十米的路,那名患者走了两分多钟……
 
随后,李飞和邓俐驱车紧跟,直到13名病患被送进湖北省中医院。一离开医院,李飞和邓俐赶紧就近靠边停车,在后备箱翻出酒精喷雾,几乎把一整瓶都喷完了才回到车上,一路上两人沉默不语……
 

吴蔚:没戴口罩时,有一种“裸奔”的窒息感


2月16日,凌晨3点,多彩贵州网首席摄影记者吴蔚同贵州援鄂医疗队抵达驻地。由于连续戴了八九个小时的口罩,吴蔚感觉从鼻腔到喉咙,都伴着生疼、剧烈的灼烧感。“想打喷嚏却打不出来,呼吸道难受至极,缺氧外加瞌睡,脑子里像灌满了糨糊。”直到入住房间,取下口罩,吴蔚才好受一些。
 

吴蔚正探访建设中的日海方舱医院。
 
但还没缓过神来,吴蔚就接到下楼的通知,急忙冲出去,都没意识到要戴口罩。狭小的电梯轿厢里站了10多个人,除了他,每个人都戴了口罩。刚戴的口罩已经扔了,新的口罩还在楼下的行李箱里,想戴却没有,从15楼到1楼,吴蔚感觉无比漫长……
 
“那一刻的窒息感超过了之前戴口罩的八九个小时。”吴蔚回忆道。他说,自己去过地震现场、山体滑坡现场、大型车祸现场,甚至独自去过麻风病人聚居的麻风村采访,但是,从来没这么害怕过。
 
直到援鄂归来,大家感叹还没见过彼此摘下口罩的样子,但队友调侃吴蔚:“你的样子我们都见过,刚到武汉时,‘裸奔’的就是你。”

抗疫一线记者所经历的这些危险只是疫情之下的一小部分,他们经历的还有很多……
 
每一位为武汉、为中国报道过的记者,每一位为武汉拼过命、加过油的人们都值得尊敬和感谢!
 
明天就是记者节,在此,《传媒茶话会》向所有新闻工作者送上最诚挚的敬意和节日祝福!

2020年你们辛苦了!

祝大家记者节快乐!


 荐  书 


《武汉!武汉!——2020战“疫”口述实录》


这是一部抗疫期间的口述实录,书中真实记录了疫情一线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爱心志愿者、普通市民的经历。这是新闻,是文学,是即时的报道,也是无法忘却的历史。本书可在京东上购买。

文中图片由讲述者提供,海报来自稿定设计

编辑| 胖达

关注“传媒茶话会宠粉号”,热点文章及时送达 

传媒茶话会宠粉计划正在进行中!我们会在每周一公布前一周茶茶阅读最多、分享最多、精选最多、留言最多的前十名茶粉,送出独家“茶”礼~心动不如行动,快来参与吧!添加小编微信请标明:单位+姓名

近期热门文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2J7L0VZ2】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