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篇监督报道引发医疗行业反腐热潮!

叶莉 传媒茶话会 2021-02-01



2020年11月28日,第32届中国经济新闻奖揭晓,其中,监督报道类一等奖获奖作品共8件。 获奖作品中,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的《10年3113起医药贿赂案》仅凭一篇报道一举揭开近10年来医药贿赂案的黑幕,令整个医药健康领域为之震荡,引起了医疗行业反腐的热潮。 在该篇监督报道背后,记者有哪些创作体会?评委如何点评这篇文章? 2020年12月初,《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第32届中国经济新闻奖监督报道类评委官建文,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特稿部徐婷婷、王振雅。

创作过程

梳理裁判文书近3个月,5次修改才成稿


2019年卫生、药监系统贿赂案频频爆出,如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彭汉斌职务违法,安徽省淮南市精神病医院原院长谈成文受贿,原深圳市卫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刘堃涉贿……仅1年就有十几起。
 
同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9部门发布了《关于印发2019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力图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
 


得益于长期以来关注国家在医药健康领域的政策,《健康时报》注意到国家对医药反腐力度空前加强,特别是在“4+7”(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即4+7个城市,将进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带量采购等政策影响下,打击医药购销领域腐败或将成为常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婷婷和同事王振雅、王真对照中国裁判文书网,逐条整理了10年以来的所有判决文书,并将其中与医药行业相关的文书做了数据统计。
 
“我们整理了将近3个月,并将相关的裁判文书全部打印出来。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裁判文书网上的医药贿赂相关案件为3113起。”徐婷婷说道。
 
通过进一步梳理医药贿赂从发生、发展、查处的详细经过发现,行贿方涉及不少医药企业,存在一定共性,如为了将产品销售进医院,代理商称现金贿赂为“行业惯例”;为搞好关系,医药企业行贿理由多以“感谢关照”“搞好关系”为名;等等。
 
王振雅说,受贿者、行贿者、受贿手法、行贿金额、行贿目的、行贿时长等,随着数据的不断丰富,医疗贪腐案的“模拟画像”不断清晰。

点击图片可查看报道原文  图源:健康时报网

 
最后,经过5次内部修改,《10年3113起医药贿赂案》最终刊发。
 
刊发后,文章立即被各大媒体转发报道,并引起有关部门领导重视,引发了医疗行业反腐的热潮。同时,该篇报道也获得了第32届中国经济新闻奖监督报道类一等奖。
 

评委点评

数据与事实具有同等的力量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舆论监督报道更是如此。”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第32届中国经济新闻奖监督报道类评委官建文认为,数字时代,数据也是事实,甚至是密度更高、更具分量的事实。
 
第32届中国经济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健康时报》的《10年3113起医药贿赂案》一文,正是这样一篇以事实为依托,充分发挥数据张力的优秀监督报道。
 
从2010年到2019年6月,不到10年时间,我国法院判决的医药贿赂案高达3113起,其中,2013年之后7年时间超3000起,几乎每天一起。而这还仅仅是据裁判文书网公布案件的不完全统计。可见,医药贿赂案之频发非常惊人!
 


监督报道,如解剖麻雀,将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事物撕裂、剥开,让丑陋现于光天化日之下,这是监督报道的通例。
 
而《10年3113起医药贿赂案》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子:合并“同类项”,将问题汇聚在一起,使之在聚光灯下暴露得更充分。
 
“这类监督报道容易落于空泛,最忌讳隔空放炮,无的放矢。但是,《健康时报》这篇报道既有详尽的具体事实,又有聚沙成塔的宏观数据,有血有肉、有点有面。它不止批评某几家药企,而是对整个行业的警示,让人看到当中的溃烂,这是更广范围的一种监督,是振聋发聩的批评。”官建文点评道。
 
值得注意的是,该篇报道用的不是大数据,不是靠软件抓取、用算法“跑”出来的数据,它是记者从裁判文书网搜索,花了近3个月时间,逐一梳理、统计出来的,是传统办法统计出来的数据。
 
“这是吃苦耐劳、作风扎实的表现,优秀监督报道很需要这种功力。”官建文表示赞赏和肯定。
 
他表示,中国裁判文书网已成媒体报道的重要信息源,如何发掘、用好它,媒体各有招数,《健康时报》的这一实招,可借鉴。
 

创作经验

在“快时代”静下来,多下笨功夫


谈起背后的创作经验,《健康时报》总结了以下几条:
 
第一,写深度报道,需要在“快时代”静下来。
 
《健康时报》多次发布重磅报道,恰恰是报社对重点稿件的重视,让记者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沉下心来做一篇深度监督报道。因此,记者才有机会可以用3个月的时间去打磨它。
 
第二,写深度报道,需要巧活,更要笨功夫。
 
写深度报道,需要巧活,更要笨功夫。《健康时报》特稿部已经不是第一次做这种“笨活”。花几个月的时间整理几万字的材料,汇集成四五千字的文章,或者是文字、视频记者组成调查团队,坐绿皮车前往基层地区暗访调查,这些对于报社的特稿记者而言,这都是常有的事。
 
第三,做新闻需要个人理想,更需要团队配合。
 
稿件前期,团队花3个月去搜集材料、数据,后经层层把关、一次次地改稿,让我们感觉团队是拧成一股绳的。
 
大家都很珍惜这样可以扎扎实实地做深度稿件的机会,因为我们都带着新闻理想,希望能配得上记者这个称号,有能够长久留存下来的作品。同样,我们也相信医药行业终将在各界的努力下,正本清源,回归“替人医病、救人性命”的初心。

文中除报道图片外,其他图片来自花瓣美素




近期热门文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SI6NFD7P】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