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7条冬奥报道防差错指南,编辑记者都要知道!

叶莉 传媒茶话会 2022-05-14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为了给世界呈现一场精彩的奥运盛会,大多媒体人已经蓄势待发,等着直击赛场精彩。

 

报道家门口的冬奥会,前方记者后方编辑有哪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1月底,《传媒茶话会》对话新华社体育部资深终审发稿人江红,体坛周报副总编辑、体坛加新闻客户端副总编辑周蓉。


一、谨防政治差错

 

体育和政治有着复杂的关系,媒体在报道时要注意体育传播中的泛政治化趋势。同时,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舆论形势,国内媒体在报道冬奥会时要特别注意以下雷区:


1. 如果某运动员在被允许的场合(新闻发布会、混合区和社交媒体)进行了政治表达(包括标语、手势、口号、肢体动作、行为艺术等等),国内媒体不宜对此大肆传播,且应注意规避不正确的政治表达。


《奥林匹克宪章》第50条明确规定:在任何奥运场地、场馆或其他区域,都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示威或政治、宗教或种族宣传。


但在2020东京奥运会举办时,国际奥委会临时增了一条小规定:允许运动员在新闻发布会、混合区和社交媒体等场合进行政治表达,但不允许在颁奖仪式、开闭幕式、赛场内和奥运村里表达政治诉求。


据了解,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国际奥委会仍将临时性沿用这项规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中国香港代表团、中国台北代表团是独立的三个代表团,表述时尽量使用各自的完整表达。

 

3. 在赛场上,中国香港队由于在国际奥委会有单一的席位,故可以与中国队并列。

 

4. “中国台北”不能称为“中华台北”,不可被赛场上的提法带偏。

 

5. 由于澳门不是国际奥委会会员,因此奥运会、冬奥会都不能说中国澳门队。遇到澳门选手就直接说中国选手就行。

 

6. 涉及“中华民族”“中国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中国运动员”等表述,要格外谨慎,这些表述包含中国大陆(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台北选手。

 

7. 报道国内运动员,不宜过多描述运动员从小刻苦训练、多久没见父母等内容,报道冬奥会的防疫工作时,也不宜过度报道志愿者累病仍坚守岗位等新闻。

 

8. 援引西方媒体报道,需注意图片中的国旗是否准确,地图、国界是否完整、准确。


二、规范专业用语

 

媒体在报道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时要注意相关用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如:

1. 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是“一起向未来(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该口号倡导追求团结、和平、进步、包容的共同目标,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精神的中国宣扬,不能出错。

 

2. 北京冬奥会的四个办奥理念分别是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和廉洁办奥。绿色办奥排在四个理念之首,四个理念不可调换顺序,可以单独使用。

 

3. 在制作金牌榜、奖牌榜或其他图表时,栏目项不能使用“国家”,要用“国家和地区”或者“代表团”。

 

4. 对于冬奥比赛中的“双胞胎”与“三胞胎”项目要仔细辨别。


如:

l 速度滑冰vs短道速滑(短跑道速度滑冰)

 

速度滑冰也称大跑道速度滑冰、大道速滑,短道速滑也称短跑道速度滑冰。

 

l 回转vs大回转vs超级大回转

 

回转比赛速度最慢,平均时速仅30公里,赛道高度差在140至220米之间,赛道中通常会设置40至75个门,门宽4至6米,上下两个旗门间距在0.75至13米之间。

 

大回转比赛的速度要快于回转,赛道高度差在250至450米之间,赛道中设置46至70个门,门宽在4至8米,上下两个旗门间距不少于10米。

 

超级大回转的赛道高度差达400至650米,斜坡角度更大,门宽在6至8米间,上下两个旗门间距在25米左右,旗门数量男子不得少于35个,女子不得少于30个。

 

l 雪橇vs钢架雪车vs雪车

 

雪橇:运动员坐在雪橇上面,两臂用力向后推撑,接着用戴有防滑手套的两手用力向后拨冰以获得加速度。完成出发起跑后,运动员们需采用脚在前、头在后的躺姿在雪橇上通过精湛的驾驶技艺完成滑行,用时最少的选手和团队获胜。

 

钢架雪车:运动员以站姿开始比赛,通过奔跑约40米距离的方式获得启动速度,之后运动员需要趴在钢架雪车上,用头朝下的姿势从赛道中滑下,滑行中,运动员还须利用身体操控方向,沿弯曲的滑道完成比赛,比赛中最高时速可达到135公里,具有极高的技术性和挑战性,近乎贴地飞行。

 

雪车:也被称为“有舵雪橇”,由于其造型更贴近“车”,通常被称为雪车。


5. 熟知冬奥项目比赛中常见的相关专业术语,如:ADV(判进下一轮,简称A)、PEN(犯规)、Q(晋级)、q(最好成绩晋级)、DNF(未完成比赛)、DNS(未出发)。在比赛中,A/Q/PEN都是比较常见的标识。


三、专业、客观报道

 

在家门口报道冬奥会,国内媒体要注意做到采访专业、报道专业,平衡好国内外报道,以全球视野报道好此次冬奥会,展现大国格局。

 

对此,采访和报道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 详细了解相关赛事流程,了解受访运动员的职业动态,避免提出无效问题,如运动员还没准备退役,记者却问退役后有何规划。

 

2. 关注颁奖广场和颁奖时间。冬季项目比赛结束后,现场会给运动员举行一个简单的献花仪式,并不会颁奖。颁奖主要集中在颁奖广场举行。

 

3. 谨慎使用突破世界纪录、刷新奥运会纪录等表达,因为冬季项目,特别是雪上项目是在户外,且比赛时的气候、场地不同,故而本届运动员的成绩与往届运动员的成绩不具可比性。

 

4. 可以使用世界纪录的比赛项目,主要在速度滑冰。因为速度滑冰在室内举行,气候和赛道比较稳定,所以与世界纪录、赛会纪录相比,是有其价值的。

 

5. 短道速滑不同于速度滑冰,不是看时间成绩,而是看比赛当中谁在没有犯规的情况下率先通过终点。因此,记者在报道短道速滑时,不能因为运动员在预赛或者半决赛当中破了纪录,就预判其可能在决赛中会有不错的表现,也不宜因运动员提前冲过终点就表达祝贺,要等裁判公布最终成绩后,再作准确报道。

 

6. 要注意冰上项目和雪上项目的冲线是看谁的雪板、冰刀先过线,而不是谁的身体过线。这时,媒体不要为抢时效就先发稿,需要等裁判最后的判决。因为经常会出现几个选手几乎同时冲线的情况,此时裁判会将成绩精确到小数点后面3位甚至4位数,才公布名次。

 

7. 多关注冬奥会中的老将,30岁、40岁以上,拿过多次金牌的老将往往是继续夺金的传奇选手。

 

8. 直播、采访女性运动员时,不宜过度关注女性运动员的外表、不宜直接询问及其丈夫/伴侣/孩子等隐私问题,但如果通过巧妙引导,启发他自己谈及这些问题也会收获很多意外精彩素材,要注意避免性别歧视,注意报道中的性别均衡性。对已经公开性别取向的同性恋运动员也不宜过度渲染。

 

国际奥委会所发布的《性别均衡性报道指南》给出了消除体育报道中性别歧视的具体细则。



滑动阅览《性别均衡性报道指南》操作细则

国际奥委会发布的《性别均衡报道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体育运动报道如何描述、谈论、拍摄、呈现妇女、女孩及女运动员做出了规定。


——报道覆盖范围和播出时间。在广播活动中,无论是赛事报道、采访、运动员简介还是评论,都应尽可能确保男女赛事播出时间和覆盖范围相同。无论是印刷品还是电子出版物,其报道中,男性和女性都应对等出现,避免过分聚焦于单一性别。

  

——图像使用。《指南》提出图像使用中应避免一种性别的图像使用明显多于另一种性别;要确保对男性和女性报道的图片数量大致相等;在动态图像中,导演和摄像师有时会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同一队中固定的几位运动员上,如果这样做是基于呈现运动是可行的,若是基于外表则不可取;对头发、指甲、妆容或比赛装备的关注,只有当其与呈现比赛效果有关时才是可取的。此外,图像报道要特别体现对运动员的尊重。无论是在女性或男性运动员的报道,还是对运动员的团队成员、观众或粉丝的报道中,都要避免将被报道者客体化或性感化。如果一名运动员,无论男女,在穿衣方面出现意外事件,比如衣服撕破或无意中“露点”,都不要使用这类图像;如果事件发生在直播过程中,在不影响体育活动进行的前提下,要尽快转移焦点;在视频报道中,如并非展现其运动才能所需,要避免过分地面部呈现或用从头到脚的暴露镜头来展示人物;不要聚焦于胯部镜头,这种现象在体操运动、沙滩排球和花样滑冰中很常见。此外,报道要在那些能够展示女性运动员力量和速度的运动项目(如拳击、柔道、橄榄球)与那些展示女性运动员优雅、灵动或高贵(如跳水、艺术体操或骑马)的女子运动项目之间做一个平衡。

  

——语言和术语使用。要避免使用那些将女性比作男性,或者暗示一种性别优于另一种性别的表达方式。比如,“她游得像个男人/猛兽一样以赢得那场比赛”这种表达方式是不适当的,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她带着必胜的决心游去”。在代词使用中,如果报道对象的性别是已知的,那么用适用于某一性别的她/他代词来指代其性别是合适的;如果报道对象的性别是未知的,或者是对不同性别人群在一起的团队进行报道,则应用性别中立的词汇进行描述。在形容词使用中,要避免对个人外表进行评价。在描述运动员表现时,使用男女通用的形容词,诸如美丽、强大、强壮、优雅、坚定等;避免性别化的或带有性别歧视的描述,比如性感、女人味、男人味、像个男人等。

  

——采访和评论。在对运动员或其团队成员进行采访或对某项运动进行评论时,应避免使用带有性别偏见的问题和陈述。例如:在赛场上采访一名女运动员时,避免询问其丈夫/伴侣/孩子,除非她自愿提供这些信息。不要把女运动员的成功归因于她的教练或团队成员。如果一名女运动员在休产假后重回训练/比赛中,除非运动员自愿提供信息,否则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一点上。要谨记女性可以为自己代言,报道中常存在教练或团队成员代替女运动员发言的倾向,除非受访者明确表示不希望接受采访或委托第三方代表其发言,否则应直接向其本人提出问题。

  

体育报道在塑造性别规范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实现媒体报道中的性别平等是迈向性别平等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希望媒体从业者及体育界相关人士提高对性别平等报道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为推动性别实践做出贡献。


9. 报道跨性别运动员时,不可猎奇、窥私,过多提及运动员改变性别前、改变性别过程中的经历,也不应该刻意攻击跨性别运动员的外貌身形,特别是跨性别女性。客观报道其比赛过程、比赛成绩即可。

 

10. 采访国外的运动员时,不要过度关注其肤色、外貌和个人隐私。

 

11. 报道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时,应一致使用运动员,客观报道其成绩,不宜在报道中用健康人、正常人的提法,正确的表述是“健全人和残疾人”,不宜在采访、报道中出现同情、可怜的倾向。

 

12. 赛场上运动员出现意外时,媒体报道需要多一些人文关怀,对比赛失误的运动员多一些关心和鼓励。

 

13. 平衡好国内国外报道,不宜过度聚焦国内运动员,应以国际视野做好冬奥报道。

 

14. 给予冬奥会、冬残奥会同等关注和篇幅,不宜忽视冬残奥会报道工作。


总之,唯有做到细致和专业,媒体才能在报道中立体展现“双奥之城”的风采和魅力,讲好冬奥故事。


本期嘉宾


江红,新华社十佳记者,资深终审发稿人。采访报道过13届奥运会,其中报道过8届冬奥会,是中国采访报道冬奥会次数最多的记者之一。


周蓉,体坛周报副总编辑、体坛加新闻客户端副总编辑。

资料参考:
《媒体人必读:北京冬奥会报道中这些雷区千万不能碰!》
《冬奥会宣传报道常见问题及对策》
《体育传播的泛政治化趋势与应对》

编辑|蒙娜丽莎



近期热门文章

周六招聘|浙江广电、CTR、生命时报、中新经纬等【共7家】

2022-01-29

冬奥会上如何拍出佳作?人民日报、新华社等资深大咖倾囊相授!

2022-01-28

三点提示、五个妙招!体育赛事报道也能讲好中国故事!

2022-01-28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2DHCHHCS】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