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航坠机后续报道:4点注意事项、8条报道建议

陈莹 李磊 传媒茶话会 2022-05-14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3月24日,#专家建议传播坠机信息要格外尊重家属#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二位,专家提醒传播没有依据的信息或图片,并进行揣摩,对家属是一种很大的打击。
此外,另有心理专家强调,无论是报道还是救援过程,都应该以保护受助者免受进一步伤害作为前提。


其实,传媒茶话会3月22日推出的《报道东航空难:三个方向!五大警惕!六条建议!》(点击阅读原文)一文,已经建议媒体在报道东航飞机坠毁时注重人文关怀、避免泄露乘机人隐私。
目前,航班黑匣子已找到其中一个,搜救工作仍在进行中,后续媒体进行报道时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3月22日,传媒茶话会对话资深媒体人张欧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闫岩,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漆亚林,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黄月琴,给媒体做后续报道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01

4点注意事项




东航坠机事件发生后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各类媒体和平台方积极跟进报道。传媒茶话会梳理出4点注意事项,供媒体参考。

  1. 基本信息有误

东航失事客机MU5735是一架波音737-800客机,注册号B-1791,机身有着辨识度非常高的孔雀涂装。有些媒体在报道中将飞机航班号错写为MU5375,还有媒体误将其他机型当作失事航班予以展示。


资料图:失事航班MU5735

此外,坠机地点为广西梧州市藤县埌南镇莫埌村,有媒体将“埌”错写为“琅”。


2.使用来源不明、真实性没有保证的素材

东航空难发生后,网上一段被认为是MU5735坠机现场画面的视频广为流传,画面中,山林间冒出了滚滚浓烟和红色火苗,背景音为方言。一些媒体在报道时采用了该视频,后经证实该视频为福建一地祭祖引发的火灾,并非坠机现场。

3.未经亲属同意曝光乘机人员隐私

某公众号3月22日发布的一篇阅读量已达10万+的文章,文中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了东航MU5735航班一名乘机人的故事,文中不仅使用乘机人员的真实姓名,还曝光了乘机人的个人信息。文章评论区还将部分其他乘机人的姓名、家庭情况等隐私信息也曝光出来。

4.短视频背景音乐随意、不严肃

3月21日,某媒体在抖音上发布了东航空难坠机现场山火已被扑灭的视频,视频中使用了和灾难格调不搭配的配音,音乐曲调轻快,被网友认为“不合适”。


上述现象有些已经在网络平台上引发激烈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生导师漆亚林分析说:“由于事件突发、事态紧急,有些媒体在抢新闻过程中没有沉淀慎思,容易忽视灾难事件的性质以及对乘机人家属的心理关照,进而出现新闻伦理问题,最为常见的就是缺乏同理心和人文关怀,无视真实性和隐私权,悲情事件娱乐化或者过度煽情等。”


02

8条报道建议




为给媒体后续报道东航坠机提供参考,传媒茶话会访谈相关专家,总结出8条报道建议。

1.灾难报道遵循三个原则

坠机事件发生后,媒体对事件中的"人"给予较多关注,报道乘机人和乘机人家庭的文章陆续出现,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黄月琴认为,媒体在做相关报道的时候应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尊重原则,即人文关怀原则,二是平衡原则,三是冷静和克制报道的原则。

具体来说,尊重原则包含三个层面:对乘机人的尊重,对乘机人亲属的尊重,以及对公众心理接受能力的尊重。

第一个层次是尊重乘机人,报道要尊重乘机人的隐私和尊严,一般不宜直接曝光或者公布个人信息、画面、图像等,尤其是没有获得正式确认的相关信息的时候。

二是尊重乘机人亲属,亲属处于悲痛情绪中时,媒体报道要给他们留足够的距离,不使用非常近的镜头或者直接拍摄他们的脸部表情、身体姿态。媒体后续报道中对乘机人亲属也要遵循知情同意、不过度曝光的原则,不骚扰或跟踪亲属,不过度介入乘机人亲属的生活,体现社会关怀。

三是尊重社会大众的心理接受度,社会大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可能会产生替代性心理创伤,这容易被媒体忽略。因此,媒体要避免呈现过度刺激的画面,特别要保护未成年人和尊重社会脆弱群体的心理接受程度,不过分渲染灾难的惨烈,避免画面的直接冲击。

第二个原则是平衡原则,以公众利益为导向。媒体要注意把握满足公众的资讯和信息需求与尊重乘机人和乘机人亲属之间的平衡。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重点是尽力探查事实,推动社会进步。

第三个原则是遵循专业性守则,保持冷静和克制。媒体在报道中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包括信息的数量和信息的质量,而尽量不去做情绪上的渲染或煽情报道。媒体应该利用优势做立体的、多源头的、有内容价值的报道,凸显自己的专业性、公共性和规范性。

2.快报事实、慎报成因

资深媒体人张欧亚曾数次亲历灾难现场,他认为灾难报道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媒体报道应“留出还原真相的时间,快报事实,慎报成因”。“灾难报道中媒体应该通过冷静的观察、分析,呈现读者希望看到的东西,一是让读者知道真相,公众最关注的是同胞怎么样了?他们的生命情况如何?事故是怎么发生的?是不是可以避免?二是吸取教训,避免以后重蹈覆辙。”

3.措辞谨慎,避免媒介宣判先行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闫岩认为,媒体应随着事件的调查过程逐步对事件及事件中的人的称谓定性,避免媒介宣判先行。

在搜救工作还没结束时,媒体报道可以使用“乘机人”来表述,“乘机人”包括“乘客”和“机组人员”,切忌过早主观定性为“死难者”“遇难者”“罹难者”。

目前,权威媒体使用的措辞是“失联人员”。

另外,当事件还有生还几率的时候才能谈“幸存者”,事件具体情形不确定,报道中使用寻找“幸存者”的表述不合适。

4.披露乘机人信息应取得家属同意

坠机发生后有的媒体迅速推出了人物特稿或故事性写作,这些报道仍属于新闻范围,需要遵守一定的新闻操作伦理。在写作或者报道里面要尊重个人隐私,除非涉及到公众利益,否则无论是对于乘机人还是乘机人家属,他们的私人通话、通讯记录等都应该谨慎使用,一般情况下不宜公之于众,至少需要征得家属的同意才能使用。

5.保护未成年人,未经许可不能公开报道

如果此次坠机事件的后续报道涉及到失联人员的未成年亲属,媒体未经监护人同意不可以采访未成年人,更不能曝光未成年人的相关信息、介入未成年人的生活。媒体应该对未成年人采取特别保护,要考虑到他们的心理创伤,关照他们未来的成长。

6.直播报道时注意做好预案

3月23日,东航飞行事故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新闻发布会通报事故现场已发现部分飞机残骸和遗体残骸。媒体直播坠机现场的时候要特别小心,镜头避免呈现过度刺激的画面,直播时依循尊重原则和考虑公众的承受能力。

3月22日,总台记者进入MU5735核心救援现场做直播,事故区域的地上散落着充电宝、钱包等物品。当看到一张乘务人员的证件时,记者马上伸手捂住,“这个不要给特写了”,并示意镜头避开。总台记者这一做法得到了网友点赞。


7.避免用配乐渲染情绪,控制性使用传播元素

在社交媒体时代,视频配乐相当于对内容的二次加工,能够起到非常强的渲染效果,同时也可能使信息内容发生偏转,媒体作为专业机构要特别控制使用配乐,尽量不要用配乐渲染信息,因为信息本身就是价值所在。

专家认为,媒体可采取控制性的、分层使用传播元素的操作方式,比如有的场景不宜直接用画面曝光,可以采取间接的语言或文字方式来呈现事实。

8.媒体主动引导,提高大众媒介素养

不久前日本发生7.3级地震,某网站上大量网友发弹幕,“哈哈哈”“太好了”“普天同庆”等字样占满屏幕。

在此次东航坠机事件中,建议媒体加强对新闻伦理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公众面对灾难时,少点看热闹不怕事儿大的心态,少点儿阴谋论简单归因心态,少点儿段子心态,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

编辑|大松鼠


  END  



往期推荐

报道东航空难:三个方向!五大警惕!六条建议!

争鸣|《MU5735航班上的人们》引争议,该报道是否有问题?

报道东航客机坠毁,这些用词要注意

东航空难!伤亡和原因不明!警惕部分自媒体误导舆论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5P1V3G50】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