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亿+作品频出!年创收千万元!融媒体工作室“真功夫”怎么练?

葛畅 传媒茶话会 2022-11-24
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广东台融媒体工作室平均四天打造一个浏览量一亿+的融媒体产品,年创收两千万元以上;苏州台创客工作室一年创收千万余元。

为什么十来个人的工作室的“小身板”能释放“大能量”?它们的“真功夫”是怎么练成的?能为其他媒体发展工作室提供哪些建议和帮助?

近日,传媒茶话会对话广东网络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兼广东广播电视台电视融媒中心副主任、触电新闻总编辑郑敏璇,苏州广播电视台文化产业中心副主任刘澄宇和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合作拓展中心主任张志怡,探讨融媒体工作室的发展策略。



“小身板”为啥能有“大能量”?


据“央视市场研究”发布的《2021中国媒体市场趋势》显示,全国仅广电媒体就已成立超过300家融媒体工作室。

工作室制度正在成为媒体的标配和重要生产环节。

为啥仅仅十来个人的工作室广受媒体青睐?它有何大能耐?

说到底,主要是因为工作室制度本身具有三大优势基因:灵活,专业、多样。

“灵活”是指工作室制度相对于传统媒体,在用人方式、创作模式、表达方式等方面更灵活、适应性更强。它像一把“匕首”,刺破落后体制机制等阻碍,提高了团队自主性与能动性。

从2018年3月开始,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突破选拔机制的束缚,多次举办“路演”招募工作室。只要有才能、有想法的人都可以报名成为工作室leader,自行组建团队参加“路演”。相较于传统媒体论资排辈的选拔模式,“路演”模式更加灵活简练,吸引各路“鬼才”纷纷来投,整出了不少有趣又有料的工作室。

在2018年末的“路演”中,8名天津高校编导专业大学生组建的“寿喜锅”工作室脱颖而出。他们在创作方式大胆灵活,用唱跳Rap、玩“梗”等新鲜手法,加上对热点事件独到冷静的分析,让网友大呼“过瘾”。

2019年“两会”期间,他们与津云原创部门合力打造推出了《动次答次说“两会”》短视频。不同于部分传统政务报道的“念稿式”生硬表达,该节目用拇指剧的方式,结合相声式的语言,从多个角度宣传了“两会”期间天津的民生工作,让“两会”报道更有“天津味儿”,广受好评。

“专业”则体现在工作室通过汇集专业人才、掌握专业技术等方式建立起的专业化、垂直化的生产、管理模式。

相比于部分传统媒体的“搬砖式”管理——不管员工是否专业,把他当作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旗下的60余家融媒体工作室,严格按照专业化、垂直化的标准进行管理运营。

法天津工作室就是由专业律师、法治节目编导组成。他们用案件评述、法治情景剧等方式为大家现身说法,受“学习强国”平台之邀开设专栏,多部作品单条播放量突破300万。

“多样”指的是工作室不能局限于创作单一的文字或视频成果,而是要做熟练掌握图文、音视频、动态交互、虚拟现实的“多面手”。

当某些传统媒体还困守单一的制作方式,不会用新媒体展现成果,导致“用心做好的鱼不会吃、品不出味道”。

2021年广东网络广播电视台成立“全媒体创意工作室”,旨在统筹联动广东台各生产点,利用全网渠道资源,重点发展网络直播、微纪录片、动画、MV、条漫、海报、表情包等新媒体产品 ,积累“内容弹药” 实现一鱼多吃。

发挥“大能量”要从内而外练好“真功夫”


有天分≠真功夫,虽然工作室有优良的融合基因,但唯有勤学苦练才能掌握“真功夫”,发挥“大能量”。

首先,要明确工作室“真功夫”是什么?

“真”在效果,媒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真”在创新,媒体的管理方式、内容形式、传播模式等必须与时俱进;“真”在能力,媒体的影响力和服务力均突出,持续高效输出宣传和服务产品。

广东台、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等媒体就用亲身经历,回答了“工作室如何练好‘真功夫’”这个关键问题。


1.内部练好“功夫底子”

俗话说:“要想把式耍得溜,没有功夫底子可不行”。

融媒体工作室也一样,需要苦练以下几个“功夫底子”。

首先是“制度底子”。无规矩不成方圆,融媒体工作室这条“快船”又快又稳,必须打好“制度底子”,制定并执行好适合工作室制度。

以广东台为例,现行的工作室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保护机制和一个激励机制。

一是创业保护,给予工作室三年的保护期,保护期内提供场地、设备和创业资金支持;二是退出保护,允许优秀人才改革试错,工作室运营不成功可以退出,人员重新安置,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三是激励机制,出台工作室负责人项目增量绩效实施办法,用孵化期取代KPI,鼓励内部创新创业。四是与台内子公司触电传媒深度合作,给予新媒体运营人员支持,实现广东台和触电传媒人才的齿轮状匹配。

郑敏璇说道:“在这些明确的制度下,很多加入工作室的骨干经过历练后,可以独当一面,成为各个核心业务团队的负责人。”

第二是“品牌思维底子”。如果说制度底子为工作室的提供了合适土壤,有没有品牌思维底子则影响它开什么“花”,是平平无奇还是艳压群芳?

《苏州日报》的“情调苏州”工作室在创办之初,就定下了打造“情调苏州”创意品牌的目标。2012年工作室主创的《情调苏州》旅游口袋书作为主宾国推荐书,亮相英国伦敦书展,引起轰动。书中唐伯虎与秋香的爱情故事将迷人的中国江南风情带到展会现场,在美国波特兰市、法国巴黎等地举办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广受好评。

2013年,情调苏州工作室制作了苏州首部官方城市形象微电影《苏州情书》。在品牌思维的引领下,影片采用两个交错的情感故事,结合苏州自然景观,展现苏州的风土人情。

第三是“专业能力底子”。不谈执行的策划都是耍流氓,工作室最后结不结果,还是要落在执行力上。

在打牢专业能力底子这方面,张志怡分享道:“针对传统媒体人在短视频拍摄制作、互联网传播等方面的本领恐慌,我们使用‘工作室+’模式,为旗下的工作室牵线搭桥,让新媒体运营、内容制作等人才流动起来,加速培育‘提笔能写、对镜能讲、举机能拍’的全媒体人。”

除此之外,津云还广泛开展新媒体技术培训,多次进行线下交流,例如邀请新华网、央视网创作部门等为工作室主创人员授课等。

2.在外打好配合战

看过《长津湖》的人都知道,第七穿插连之所以能在数十倍于己的敌军中灵活走位,前冲后突取得优异战绩,靠的就是密切的团队配合。

同样的战术,放在融媒体工作室上也同样适用。

郑敏璇分享融合经验时讲道:“虽然触电新闻app从广东台电视融媒中心独立出来,进行公司化运作,但它并不是和台里脱离了关系。相反是另一种共生。触电传媒的新媒体技术开发、平台运营、全案服务能力与广东台工作室在内容生产、导向把关、政务资源等方面做齿轮状结合,优势互补。”

这种齿轮状结合的战略,在实战中有着很强的实用性。

例如,2021年元旦,广东网络广播电视台融媒创意工作室在台内联动触电新闻,在外部与微信联合制作,并与共青团中央联合推出 17 小时不间断大型融媒直播《追光》,广东网络广播电视台融媒创意工作室负责总统筹、总策划、及各生产点和发布平台的联动,触电传媒则负责从海陆空三个角度直播全球三十多处日出胜景。“广东台触电新闻”视频号当即成为当天最受欢迎的账号,观看量创下视频号开通直播功能以来的新纪录。全网播放量近 800 万,成为主流媒体融媒传播的现象级案例,项目获国际公关协会金球奖(GWA)。

仅外部做齿轮状结合还远不够,工作室间也要打好配合战。

广东台电视融媒体中心打造了三类融媒体工作室:个人原创类工作室(垂类)、服务类工作室和平台类工作室。三类工作室通力合作,共同打造爆款产品。

在一次专访钟南山的行动中,三者合作爆发出了巨大能量。

2020年在报道广州新冠肺炎疫情时,健康工作室的跑口记者抓到机会独家专访了钟南山。但这位跑口记者都快退休了,做新媒体产品显得有些吃力,怎么办?

广东台给出的解决方法是通过服务类的融媒技术创新应用工作室和视频工作室来做技术支撑。这位跑口记者一边在采访钟南山,融媒技术创新应用工作室的同事一边将素材通过5G同步回传到台里,视频工作室的编辑同步制作这条独家访谈,然后通过“广东台触电新闻”这个全网的矩阵号移动优先发布,点击量达到3.1个亿。

3.提升变现能力才能增强生命力

不讲经济效益的工作室都是“耍流氓”,除了社会效益,工作室的“真功夫”也体现在经济效益上。

在苏州台文化产业中心副主任刘澄宇多年的工作经验中,连续举办两届苏州广电“传媒之夜”活动的经验值得分享。

在2021年的苏州广电“传媒之夜”中,创客工作室与文创工作室合作,把美食文化、江南风情有机结合,推出“碧螺春啤酒”、“靴子楼雪糕”等爆款产品,“传媒之夜”整体活动创收百万余元。

平日里,创客工作室塑造了“餐饮+城市+服务”IP,多次与政府、企业合作打造城市美食展厅、开展美食节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为往来宾客展现江南美食文化、为观众提供美食推荐、菜品教学等服务,工作室年创收千万余元。


三条“功夫秘笈”,你确定不学一下?


那么有哪些实用融媒体工作室修炼,指导工作室避开误区的“功夫秘笈”呢?

1.抓好一把手工程

谈到有哪些实用建议可以帮到走工作室道路的媒体时,郑敏璇斩钉截铁地说道:“媒体融合必须一把手亲自抓。”

在多年的工作中,郑敏璇发现无论是广东台还是南方报业,工作室建设都是一把手的工程,充分调动所有的人财物,才能集中优势资源充分释放活力,把这个事情做好。

2019年广东台电视融媒中心进行改革,一把手领导亲自上阵,工作室为中心的一把手工程,并成立融媒统筹部协助统筹推进此项工作。制定融媒工作室薪酬分配方法、协调人才调配、从总的绩效盘子里为工作室划拨融媒绩效,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

一把手工程不仅让工作室制度建立得更加顺畅,也给参与建设的员工吃下了“定心丸”,有利于形成“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工作氛围,加快前进步伐。


2.让数据“说话”,抓住受众兴趣点确定工作室调性

在趣味运动会上的“两人三足”游戏中,大多数摔跤都是因为步调不一致。

工作室也是一样,很多“摔跤”是因为成员没有找到统一的调性。

比如,一些专攻时政内容的工作室,如果由传统媒体出身的记者和新媒体出身的编辑共同主办,传统媒体记者和新媒体编辑对同一个作品的风格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就可能导致作品调性不一致,影响读者体验。

津云的建议是“让数据说话”,建立起以阅读量、互动量等为维度的评估体系,帮助工作室摸准受众的关注点、兴趣点,再以受众的关注、兴趣为导向,进一步减少矛盾,凝聚团队共识,找准工作室的调性。

3.不要盯着KPI不放,尝试用孵化效果代替

暂停KPI用孵化期代替。广东台融媒体工作室给出了新的考核方式。

郑敏璇说道:“我们对于工作室主理人,在一定时间内不设硬性的KPI考核,用孵化期来代替。看一看工作室能孵化出什么成果。过程中帮助主理人构建工作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思考维度。

广东台有个人原创类、服务类、平台类三类工作室,因定位不同,所以在孵化方向各有侧重。

比如,个人原创类工作室孵化出很多爆款IP或者网红节目。例如,“曾小强工作室”以观点输出和知识生产为己任,透视新闻事件,评析娓娓道来。孵化大屏端的“珠江时评”和小屏端的“小强快评”两个爆款IP,截至目前,全网粉丝超900万,平均每天产出1.5条快评视频作品,爆款频出,多条全网播放过亿。

服务类工作室重在解决融媒生产公共需求问题,让产品更适应融媒时代观赏体验。孵化出很多会视频制作、航拍、懂大数据的人才。例如,“视频工作室”就培养出十多位“特效老法师”“超级飞手”等人才。这些人有的进入其他工作室,有效地解决视频方面的短板。有的留下,通过工作室承接新闻大片和精品汇报片,每年为台创收两千万余元。

不同于前两类,平台类工作室以爆款IP为核心,承担起大小屏互动、运营传播矩阵的任务。广东台电视融媒中心8个“百万+”媒体号中,有6个是平台类工作室的成果。例如,原在大屏端的民生新闻节目《今日关注》,经过官方抖音号运营,粉丝超2000万,在广东省政务媒体号中稳居榜首,一年内播放量超450亿次,日均生产2条千万+爆款视频。


互动
你还有哪些融媒体工作室的“功夫秘笈”?
别藏着掖着
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编辑|葛畅
图片来源:花瓣美素

  END  


往期推荐

社会议题撞上医疗话题,报道这类热点如何不翻车?

媒体注意!新版标准地图发布,千万别用错

@媒体人,这有个4亿元的项目邀你入伙!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2X0OHIDH】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