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时候该对文字做“加法”?

学习大国 传媒茶话会 2023-10-11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 读




 写作有时是一个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过程。加法是为了提高文章的信息总量。


写文章时,如何做好平时知识、政策储备等方面的“加法”呢?


人民日报社原地方部副主任费伟伟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分享了他的看法。




改文风倡导“短实新”,首先是让报道短下来。眼下绝大多数来稿偏长,所以编辑要做的第一位的事,是做好“减法”——删繁就简。而这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编稿,目的是让稿件出彩儿,让稿子里的文眼更亮。因此,有时候还需要学会适当做点“加法”。

2014年3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带着信心起跑》的第三部分“改革没有一个旁观者”中,举了河南信阳的例子,两个目的:一是这个部分主题是要说明全社会各个层级都在动起来,各尽所能为全面深化改革出力,信阳市长代表地市一级;二是举改革中比较棘手的城镇化方面的探索事例,有助于深化主题。

原稿这样写:



“让新增劳动力成为城市肌体充满活力的细胞,实现的才是‘人的城镇化’。”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信阳市长乔新江说。


他调研中遇到过这样一对小夫妻。4年前,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的樊勇和媳妇还在南方两地制衣厂打工。当时老人留守在老家,高血压糖尿病,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一家人分居三处,生活很是奔波。就在这时,家乡领导主动联系他们,要请他俩回信阳“当师傅”。


原来,信阳平桥区发展起来一处“实训基地”,这里既是培训工人的大学校、实践课堂,又是企业的“第一车间”,还是起步企业的“孵化器”。夫妻俩成为制衣企业的特聘老师,专门把农村劳动力培训成熟练的制衣工人。每批培训200多人,夫妻俩已带出近两千熟练工。产业周围配套建设了住房,他们下班可以步行回家,老少三代住在一起。





信阳在如何实现“人的城镇化”方面做出探索,是个不错的故事,但原稿没说清这个故事的意义。

编辑在编稿时对这段做了改写,见报稿:



城镇化,很热的话题;如何实现“人的城镇化”?很难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信阳市市长乔新江说,一定要千方百计让新增劳动力成为城市肌体充满活力的细胞。
信阳市平桥区的樊勇和媳妇前些年一直在南方的制衣厂打工。两人两地,留守的老人患了高血压糖尿病,孩子又到了上学年龄,十分痛苦。就在这时,家乡领导主动请他俩回信阳“当师傅”。原来,老家办了“实训基地”,既培训工人,又是企业“第一车间”,还是起步企业的“孵化器”。夫妻俩成为制衣企业的特聘老师,负责把农村劳动力培训成熟练制衣工。现在,他们住在基地配套盖的新房里,老少三代一起成为“新市民”,还“孵化”了几千“准新市民”——他俩的徒弟。



对比原稿,我加了一点东西——“老少三代一起成为‘新市民’,还‘孵化’了几千‘准新市民’——他俩的徒弟。”

其实,仔细读一下原稿,里面含有这个意思,但是没有点出来、说清楚,如果那样,这个例子在报道里的价值就不大了,因为没说透和“人的城镇化”的关系。改写后虽然稍稍加了点字,但是一下子把灯芯挑亮了,把文眼擦亮了,这个例子就有了神采,也给报道添了风采。

“新市民”“准新市民”这种说法原稿没有,是通过平时学习,对“人的城镇化”的内涵领会后依据稿件内容做的提炼。因此,编辑要学会做“加法”,首先是平时要做好知识、政策储备等方面的“加法”。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学习大国”

主编:刘娟

编辑:蒋婷婷

值班编辑:刘付枫荷

校对:李媛 毛洁


——The  End——


6年磨一剑,传媒茶话会主编的《传媒实操小红书》系列新书终于面世啦!





内 容 介 绍


“传媒实操小红书”是由传媒茶话会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实操系列图书,既包含重大纪念日报道防错指南、两会报道注意事项、常见字词标点差错解析等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避雷建议;又有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点评、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等不可不知的采编技巧;还有10万+选题长什么样、如何打造新媒体爆款等不容错过的爆款经验。



购书方式


即日起,广大网友可以联系工作人员7折购买“传媒实操”系列图书。


图书销售客服专线:刘老师,电话15313967256(微信同号),也可扫码添加微信

  END  


往期推荐

陈力丹: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研读”原著

这些舆论监督报道,为何能获中国新闻奖?

“共潮赢未来 打造主流媒体自主可控平台”新媒体内容生态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