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靠山吃山,靠体力能吃几年?记者只能吃“青春饭”?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茶话会 2024-03-31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读


“加班、熬夜赶稿”“随时处于待命状态”“追热点”,在国内,一边是年轻血液不断涌入,另一边是“准老记者”的“撤离”,一线记者越来越年轻。反观欧美,白发记者非常常见。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记者只能吃“青春饭”吗?



 01 


“90后”即将超龄



职场的年龄焦虑其实一直存在。
“考公”长期以来都有“35岁魔咒”,不少企事业单位的招聘也暗中以年龄为线,对候选人进行筛选。
但印象里凭工作经验“越老越值钱”的行业,除了医生、教师外,记者应当可以算一个。
无论是选题的策划、文章的写作,越是老练的记者在这些方面做得越好。同时,记者的每一篇报道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都能学到技巧、专业知识,了解大量行业背后的故事,这些也只能来源于实践和经验。
这些职业的特殊性,本来是“越老越值钱”的“资本”。
但实际上,印象会骗人。
近期的一些传媒行业招聘信息让“年龄焦虑”卷进了传媒行业。

据网页截图


细细算来,如果在1993年出生,今年已经步入30岁,也就是说,“90后”已经踩在了入职年龄上限的门槛上,叫人如何不焦虑?


02 


白发记者国内少见



虽然给年龄划线不是招聘中的个例,但放在传媒行业,还是显得不太合理。

最大规模的一次对于记者年龄的反思,发生在“马航事件”的报道当中。

震惊世界的“马航事件”,吸引了全球媒体的聚焦,而其中一个细节被媒体人自己发掘出来——在各路媒体云集一堂时,国内媒体派出的多是年轻记者,而国外媒体则是一众“老将”出马。

当时,《时代周报》刊登了评论员孙乐涛的文章《新闻非转发》,文中对于记者行业的“怪现象”有着这样的描述:


记者是脑力劳动者,尤其是主流严肃媒体的记者,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一部分。而知识生产与传播,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记者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可以培养出敏锐的洞察力与访谈、调查技巧,生产出富有智慧、击中时弊、引领社会的新闻产品。这对一个社会机体的健康发展,对大众精神与知识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一个社会主流的报纸杂志的水平、编辑记者的水平,与学者、作家、教师、大学的水平一样,本身就是这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这也正是“软实力”的本意。


……


而中国当代最可怕的媒体病,恰恰在于“杀死老记者”。这个趋势,近十年来愈发明显。记者行业,逐渐变成“吃青春饭”的行业。如果某记者“奔四”了还在一线,就会被视为怪异,视为无能,本人也深以为耻。甚至根本不用等到四十,众多媒体人从业七八年后,就纷纷淡出,转行。


显然,这一趋势跟美英日等传媒业发达的国家截然相反,这些国家对老记者(40岁到60岁之间)十分重视,白发记者非常常见。因为这个年龄段才是做记者的最好年纪,思想成熟深刻、遇事不骄不躁。

这些雄厚的经验与才华,是以专业、严谨的态度,在无所畏惧地探求真相的过程中历练出来的。


反观国内,每年都有新鲜血液注入传媒行业,但更多的“准老记者”的“撤离”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些从业时间足够长的“准老记者”,一部分逐渐离开一线采编业务,走上领导岗位,从事管理和经营;一部分转型写评论、社论,不再“跑口”;还有一部分尚有新闻理想不舍离去,却和年轻人“争不过”“跑不动”,准备平安熬到退休;更多的想要追求更好生活的“准老记者”,选择转型、创业,这其中,公关、广告行业都有不少曾经的媒体人,拿着不菲的年薪,继续发光发热。

于是经年累月,一线记者越来越年轻,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中国,记者的确是一碗青春饭。

 03 




靠体力能熬几年



一位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多年的人力主管告诉记者,对于一些工作强度较大的岗位,企业会担心年龄大的员工体力跟不上、熬不了夜,而且年轻人有冲劲,没有家庭束缚,能更好地投入工作,拖家带口的中年人在企业眼中“性价比不高”。

这和传媒行业有一些共通点。

记者一直是一个激烈竞争的行业,工作压力大,“加班、熬夜赶稿”“随时处于待命状态”“追热点”对于整个行业都司空见惯。这样的工作强度,必定对体力有要求,而年轻人的体力状态,自然更胜一筹。

可是要知道,靠山吃山,靠体力却吃不了几年。

随着融媒时代的推进,新的技术手段确实需要更多有着新知识、新技能的新鲜血液才能给行业注入活力。

但记者是脑力劳动者,尤其是主流严肃媒体的记者,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一部分。而知识生产与传播,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记者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可以培养出敏锐的洞察力与访谈、调查技巧,生产出富有智慧、击中时弊、引领社会的新闻产品。这对一个社会机体的健康发展,对大众精神与知识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一个社会主流的报纸杂志的水平、编辑记者的水平,与学者、作家、教师、大学的水平一样,本身就是这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这也正是“软实力”的本意。

所幸我们看到,在一些地方,事情正在发生变化。

在2023年公务员招录中,多地将部分岗位的年龄要求放宽至40周岁。

人民网评论认为,公务员考试历来都具有风向标意义,“年龄放宽”对于促进就业公平公正,拓宽年龄相对较高人群的就业空间,都有着积极作用。

那么,“考公”年龄破冰了,记者们,还能不能多干几年?

参考文章:

新闻非转发  作者:孙乐涛

扎心!90后找工作也开始超龄了?作者:周盾

在中国,记者就是一碗青春饭?  来源: 蓝鲸财经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传媒研究”,编辑:王可

部分图片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主编:刘娟编辑:陈莹值班编辑:李磊校对:李媛 毛洁——The  End——

往期推荐

7平台自媒体大V须前台实名!究竟有啥影响?

443个热搜、话题阅读总量27亿+!总台这档文化节目获国际大奖

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探索十年,都取得了哪些成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