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新民晚报原总编辑朱国顺,从业近40年的资深报人,曾获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并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他不仅长期伏案办报,还经常采写稿件,著述颇多,在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公认度。
这么多年的新闻从业经验带给他哪些体会呢?
他的回答是4个字:准确、创新。
为何是这4个字呢?
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国昌,结合资深报人朱国顺老师“准确、创新”的“4字箴言”说起,与大家一起探讨一番。
朱国顺老师在报社多个部门工作过,他说:“多岗位的历练,给了我无数‘准确’的追求。”朱老师为何如此看重这“准确”两个字呢?因为这两个字,对媒体人来说太重要了。1988年,为了让新中国成立后最大一起特大跨国贩毒案的报道准确无误,朱老师曾在有限时间内几经辗转到北京采访,终于在上午10点发布会开始后拿到第一手信息。随后他跑到西单电信大楼排队打电话,一字一字口述传回新闻,成为全国最早发布的报道。朱老师这种准确报道新闻的精神和做法,着实让人感动和学习。准确地报道新闻,是做记者的题中应有之义。按照新闻事实的本来面貌来写消息,这是写稿的基本要求。多少年来,不少的记者都秉承这一理念,深入采访,精心写稿,没有一点马虎和松懈。这种精神和态度,在当今形势下尤有大力提倡之必要。新闻表达“创新”,是朱国顺老师锐意坚守的第二个理念。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新媒体;无论是组织大型报道,还是自己出去采访,他都把“创新”牢记在心。1988年,天气炎热,他发现商厦里装有空调、还有新颖的造波游泳池等,于是采写出了《热上海的“凉八景”》一稿,展现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朱国顺老师出手快、写稿多,但他并不囿于老套路,而是锐意求新。有一次他偶遇繁华的淮海中路发生一次停电事故,看到市民们处变不惊、齐心应对的表现,马上采写了特写《烛光映照半街红》。这篇稿子截取特定条件下(停电后)一条商业街上特有的场景,描写了烛光映照下几家商店和饮食店的营业情况,构造出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在温馨和谐的氛围里反映了朴实自然的人情美。首先,这篇特写视角独特,构思巧妙。“烛光飘摇,人影浮动”,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起笔便吸引了读者的视线,勾起读者的好奇心。接着点明具体的新闻要素——时间、地点和原因,“昨天下午二时许沪南地区停电”后,潇潇春雨中大小商店接连点上一支支蜡烛.......如此描写把当时出现的朦胧气氛写出来了,让人如身临其境,陡然生出一份熟悉和亲切感。随后生动传神地描写了食品店、果品店、包子楼、西菜馆和眼镜店里,烛光飘摇下人们的活动和对话,表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写稿时朱国顺特别注意特写体裁的特点,把稿子写得内容集中、现场感强,特别是把标题做得新颖独特,获得了全国晚报好新闻奖。朱国顺老师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创新,可以让新闻插上美丽的翅膀,飞进时代的每一扇窗口。”新闻工作者当有这种宽广的情怀。朱国顺老师“准确、创新”的“4字箴言”,看起来很普通,其实带给媒体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准确”,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做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近些年来,包括新媒体在内的一些媒体在这方面的教育和要求减弱了,一些年轻记者的观念也淡薄了,结果笔下随意生花等怪现象出现了:人名地名搞错者有之,数字丢字者有之,情节失实者有之.......凡此这些都暴露出了有些媒体人在“准确”问题上的毛病,应该很好地清除一番。再如说“创新”,好些人嘴上也经常这么说,但却不见实际行动。写稿习惯于老套,做题依然是老模式,鲜见一点新颖之处。如此之为与当前的创新形势很不协调。对媒体人来说,创新首先体现在表达方式上的创新。就写稿而言,如何把各种体裁的报道(消息、通讯、特写、时评等)写得精彩?如何把标题做得新颖、独特、有亮点?如何在同一题材中写出“独一篇”?这些都是需要经常考虑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放在心上,经常琢磨,才能不断写出有所创新的稿件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新闻报道也要不断出新、出彩。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媒体界的朋友们,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华文融媒云”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国昌
主编:刘娟
编辑、值班编辑:蒋婷婷
校对:李媛 毛洁
6年磨一剑,传媒茶话会主编的《传媒实操小红书》系列新书终于面世啦!
内 容 介 绍
“传媒实操小红书”是由传媒茶话会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实操系列图书,既包含重大纪念日报道防错指南、两会报道注意事项、常见字词标点差错解析等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避雷建议;又有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点评、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等不可不知的采编技巧;还有10万+选题长什么样、如何打造新媒体爆款等不容错过的爆款经验。
购书方式
即日起,广大网友可以联系工作人员7折购买“传媒实操”系列图书。
图书销售客服专线:刘老师,电话15313967256(微信同号),也可扫码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