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杀疯了”的AIGC,风已吹到新传学界

李磊 传媒茶话会
2024-11-08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 读


成立AIGC实验室、借助AI作图报道新闻、发布AI生成的微短剧和公益广告片……近期,媒体在AI领域“杀疯了”。
 
业界卷AI搞得热火朝天,新传学界也在摩拳擦掌。如今,AI的风也吹到了新传学界。

“想蹭课,怎么蹭啊?”
“想学+10086”……

4月10日,传媒茶话会报道了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将开设“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的新闻,很多网友表示“想蹭课”。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众对与新闻业务相关的前沿课程的关注。

什么是微专业?除了人工智能新闻,新传高校还设置了哪些前沿性、与传媒业务密切相关的专业、微专业?

4月10日—4月11日,传媒茶话会对话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黄楚新,郑州报业集团正观新闻副总编辑王长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负责人王翎子。

什么是“微专业”?


听到“微专业”这个词,很多人会觉得很新奇,认为这是个新名词。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负责人王翎子介绍,微专业是在主专业学习以外,由学校自主设置,经过多轮专家评估后开设,主要是瞄准专业前沿、聚焦特定方向或领域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开拓视野、跨学科的思维和技能。学生完成相关课程后,可获得由微专业开设学院颁发的证书,不另外授予学位。

以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为例,就是浙传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媒体工程学院联合教学,主要教授人工智能新闻写作、人工智能短视频与直播、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等5门主干课程,授课教师也会被送去技术公司参加行业一线培训,同时,也将邀请行业专家授课。

“保证教学与行业对接,紧跟技术发展步伐以及在新闻行业应用落地的真实情景,而不是仅在课堂坐而论道。”王翎子谈道。

开设贴近行业前沿的微专业,浙江传媒学院并不是第一家。

据北京物资学院京东学院去年编写的《中国高校微专业研究报告》显示,累计有38所高校开设了微专业,其中,仅“985高校”就有12所开设了微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对传媒茶话会讲到,近两年,以人工智能、国际传播、数字影像传播等为代表的热点领域,很多院校都开设了专门的课程包或微专业,以加强对学生在这些领域的培养,提升其相关专业水平,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022年起,中国传媒大学每年都会开设微专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修读微专业,学制半年、一年不等,有些微专业还面向校外人员。修完课程且成绩合格的,颁发微专业证书。

以今年春季学期为例,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10个微专业,很多都与传媒行业密切相关,比如短视频与数字文化传播、数字新闻与社会创新、融媒体影像创作。

中国传媒大学2024年春季学期微专业目录


新闻院校设立微专业有哪些影响?


招生不限专业、实操性强……作为首个设立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的高校,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这一举动也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有观点甚至认为,新闻系开始教AI,意味着饱受争议的新闻专业,迎来了“人工智能新闻”新时代。

客观而言,一所院校开设这样的微专业,无法断言一个时代的到来,但这种探索无疑具有诸多积极意义。

一是,新闻教学适时调整、增设课程或微专业,能增强与业界的衔接。

“很多新传院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都还是基于传统媒体时代的业务模式,无法适应新媒体,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态发展要求。”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忠告诉传媒茶话会,面对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新传学界及时、灵活调整课程设置,主动开设与新技术、新应用相关的课程、微专业,非常有必要。

“如果新传学生一毕业,其技能、素养就滞后于业界10年,这证明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无法向社会输送业界需要的人才。”张洪忠预测,今后,陆续会有更多新传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等相关课程,而传统的采写编评课程会迎来调整或变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黄楚新讲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困扰着各相关方。对新传业界而言,高校开设技术类、与传媒业密切相关的微专业或课程,是对矛盾的正视,也是探索解决新闻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的新尝试。

二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尤其是实操能力。

何天平认为,实务训练缺乏是目前新闻学界存在的短板,类似人工智能新闻等微专业、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提升学生面对新技术环境的实务水平。同时,通过大量的实战实景训练,也能增强学生对新闻业的理解和适应能力。

“新传院系既要教授学生基础的采、写、编、评理论及实践技能,也要依照技术发展现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持续创新教学模式。”黄楚新谈到,新传高校设置人工智能新闻等专业、课程,有利于培养新传学子数字化、智能化思维和能力,提升他们在各学科竞争中的综合水平,也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扩充了技能储备。

三是,新传院校开设前沿的课程、专业,或对业界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在郑州报业集团正观新闻副总编辑王长善看来,高校新闻专业课程陈旧一直备受诟病,“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的尝试,是学界与时俱进的体现,这种探索值得肯定。技术在变,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也在变。专业课程只有顺势而为,才能培养贴近时代、掌握实用技能的传播人才。人工智能新闻等微专业的设置,将为媒体培养更多可用之才,助力媒体适应发展、变化的传播环境。


除了开设微专业,学界还有这些探索


长期以来,传媒人才供给与传媒业态发展需求脱节,是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重要难题,也是深受业界诟病的问题。

近些年,为了适应业界发展需求和传播环境变化,除了开设微专业,新传院校还开设了诸多贴近新传实务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增强业务贴近性。

2021年,为响应国家重大战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于2021年成立国际新闻与传播系,建立了本硕博一体化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共有19所高校开设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

2017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次招收新闻与传播硕士(健康传播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设立专业新方向的初衷是向社会输送既懂医学又懂传播规律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率先创立了全国首个数据新闻本科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新闻职业素养、厚实新闻理论基础、扎实新闻业务能力,同时具备较强数据挖掘与处理分析能力、数据可视化呈现能力的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

为培养传媒经营与管理人才,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都在硕士层次开设了媒介经营与管理或广告与媒介经济专业。

此外,为适应网络与新媒体发展趋势,据中国教育在线最新数据,目前,全国有376所院校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主编:刘娟
撰稿:李磊
校对:李媛 毛洁

  END  


往期推荐

烧火做饭幼儿园冲上热搜:如何把“三无小新闻”做成大新闻?

已有41所高校正在征集第34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

周六招聘|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传媒茶话会等【共9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传媒茶话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