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冗长沉闷怎么办?试试“小段+碎句”的写作手法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华文融媒云 Author 刘国昌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读
文章如何才能不显得沉闷?
如何才能让人轻松阅读完全文?
本文结合实例介绍了“小段+碎句”的写作手法,并教大家如何写出这种适应快节奏、碎片化的形式,让文章可读性大大增加!
最近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委曹焕荣在谈到评论写作时说,重庆日报的评论《致敬重庆,致敬人民》获得一等奖。这篇署名“俞思平”文章,发出后在重庆风行一时,甚至有点“洛阳纸贵”的味道,读者称“读得让人激情澎湃,也让人满眼泪花”。
为何会有这样的效果呢?曹焕荣介绍说,这篇大型评论读起来为什么不觉得长呢,发在平面媒体上为什么不显得沉闷呢?为什么能让人一口气读完呢?一个原因就在于优化表达,即“小段+碎句”的写作手法。
这种手法把长文的段落和句子切得很碎。全文4700多字,光段落就有100多个,有的一个自然段落寥寥十来字。不是说当今非得这么行文,但在新的媒体格局下,适应快节奏、碎片化、轻阅读,这种探索是可行的。
01
“小段+碎句”写作的优势
曹焕荣老师概括的“小段+碎句”写作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时下优化表达的具体途径,值得广泛推广。
“小段+碎句”写作手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1. 便于阅读
文章是写给人看的,如果在表达方式上冗长、沉闷,那么即使有再好的内容也会让人和它失之交臂。那些段落大、句子长的文章,早已不被人们所欢迎。
有鉴于此,大力倡导“小段+碎句”的写作手法,让更多的人阅读势在必行。
2. 有利写作
文章贵在有新观点、新内容、新角度,但表达方式也很重要。段落短、句子短,有利于更好地表达所阐述的内容。
如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资深报人詹国枢在“码字工匠老詹”公众号写的文章,不少都是这种“小段+碎句”写作手法。
如2024年3月31日写的文章《面对周围污浊,我的‘三不’原则》(节录):
再过些日子,老詹就满七十五了。
回忆过往,我庆幸,
这一生,碰到的几乎全都是好人。
所遇到的环境,也都还阳光灿烂。
那天与朋友聊天,谈起我这体会,
朋友说,老詹呀,您老这么一大把年纪了,
咋还这样天真,如此单纯呢?
这个……
嘿嘿,还真说到了我的要害!
冷静下来,扪心自问,
是呀老詹同志,到底什么原因,
让你对于明明存在于周围的邪恶和污泥浊水,
竟然视而不见呢?
细说起来,这就涉及我的三观了。
......
全文共有14个段落,每一段都不长。在论述观点时还加了“领句”:一是,不打听;二是,不仿效;三是,不传播。这样的写法,层次分明,条分缕析,畅快淋漓地书写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手机广泛使用的今天,这种写作手法特别适合阅读。
02
如何写好“小段+碎句”的形式?
从上可以看出“小段+碎句”写作形式的好处,那么如何写好这种形式呢?
据笔者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思路清晰。
写文章时思路很重要。思路,乃写稿的顺序也,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这些都要在脑际间“排个队”。只有把这个“队”排好了,才能有条不紊地徐徐道来。怕就怕“思路不清”,自己都没想清楚便随手写来,那怎么能写好文章呢?
第二要有“写短”的意识。
“小段+碎句”写作形式的实质是“短”。“小段”,就是段落要短,切忌大长段;“碎句”,就是句子短小,切忌长句子、“一逗到底”。时下有些文章的句子很长,让人读着喘不过气来,那怎么行呢!
第三文字要精练。
什么是精练?精练指的是文字简洁、扼要。我们要做到“段落小、句子短”,必须要让文字精练。能用3个字说清楚的不用4个字;能用成语的地方不用大白话。诚如唐代刘知几所言:“寻其冗句,摘其烦词。”他认为,行文要简要,一要省字,而要省句,惟此才能写出短段、短句。
03
小结语
倡导“小段+碎句”的写作手法,实际是个文风问题。改进文风说了很多年了,但收效不是很明显。有些长段落、长句子经常出现在一些报道中。这种毛病实在应该彻底改一改了。时值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从手机上获取信息已是常态。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倡导清新的文风,让人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阅读的愉悦。
主编:刘娟 编辑:蒋婷婷 值班编辑:李磊
校对:李媛 毛洁
END
END
往期推荐
新闻标题差错100例曝光!快看看,有没有你家媒体?
大厂老总纷纷下场当网红,是为了去媒体化吗?
AI导演出马,综艺收视七连冠!你all in AI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