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者节特辑 | 从企业回流媒体:揭秘新闻人的“归航”

陈湘 传媒茶话会
2024-12-25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  读


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一个属于全体新闻工作者的特殊日子。


在这个充满纪念意义的时刻,我们不禁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在离开媒体界进入企业历练一段时间后,又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归媒体。


这些回归的新闻工作者,带着怎样的故事和感悟回到媒体界?是什么让他们在企业中历练后仍选择回归?



变动之下,再次拥抱热爱


在2019年10月,我离开了深耕17年多的媒体行业。


这一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家庭方面,父母健康状况不佳,子女又正值学龄,需要我更多的陪伴与照顾。当时作为记者,频繁出差让我难以兼顾家庭与事业,我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


同时,从大学毕业进入媒体工作,一直深耕于媒体行业,内心深处那股“行业那么多,想要去看看”的想法也在涌动。


恰在此时,一位朋友的公司正在筹备上市,提供了一个公共关系岗位的机会,不仅工作时间相对灵活,工作内容也颇具吸引力,经过深思熟虑,我最终选择了离开媒体,踏入企业界,一待就是四年。


然而,在企业的四年并非一帆风顺。


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所就职的企业也未能幸免,发展思路和经营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动。与此同时,家庭状况逐渐稳定,子女都选择了住宿制学校,这为我重新考虑职业道路提供了契机。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发现自己内心深处对媒体行业的热爱从未减退,于是,在2023年9月,我决定重返媒体,再次拥抱那个曾给予我无数挑战与激情的舞台。


重新回到媒体后,我的心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四年的企业经历,让我增添了更多的包容与理解。曾经,我或许会对企业的某些行为持批判态度,认为它们唯利是图。但深入企业之后,我逐渐意识到,许多企业的创始人其实怀揣着对行业深深的情怀,他们的努力不仅是为了金钱,更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与梦想。


再回到媒体行业后,这段企业经历让我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企业与媒体之间的立场与需求,也更有效地促进相互间的沟通。


尽管如今媒体行业面临着互联网冲击、人才流失等多重挑战,但我依然认为,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移动端与AI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媒体永远拥有其独特的价值。


作为媒体工作者,我们需要坚持自身的政治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同时,更要紧跟互联网发展趋势,熟练应用各种工具,把文字、图片、视频的技能和创新报道方式结合,坚持报道正能量,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为全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奔走疾呼、保持风骨,为青少年树立榜样。


对于正在考虑是否回归媒体的朋友们或刚踏入媒体行业的年轻人,我想说,媒体行业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多听多看多问,结合互联网工具创新报道方式,努力成为专家型媒体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希望能够用笔触与镜头记录真实、传递温暖、引领思潮,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隔七年回归媒体,内心犹如“落叶归根”


离开媒体行业,其实主要是看到了新的行业机遇。


2013年,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可能,我当时在报社所负责的领域,也迎来了它的“风口”年,被外界称为这一行业的在线元年。


恰巧,一位第一次创业已上市成功、又想第二次创业的优秀校友,看中了这个领域,而我又一直在该领域深耕,她便邀我加入该公司从事市场公关方面工作。在综合多方意见后,自己很希望抓住这个时代红利,于是很快下定决心,一周左右便离开了已供职二十年的媒体行业。


但仅一年,由于步子走得过快,“造血”能力不足又烧光了投资,公司创业遭遇失败。这位校友老板当时还对我说,“没想到我也不靠谱。”但创业本来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情,能活下来的可能不足1%,这种心理准备其实我早已做好,大不了再找个新的地方。反之,我很感激这位校友老板,因为没有她的号召力,我可能就下不了决心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没有她当时在行业的影响做背书,我也不可能比较顺利地进入到第二家公司,一直待到2020年。


在第二家企业的这六年,我经历了它爬坡并走向巅峰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见识了很多,付出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虽然在企业的收入待遇较媒体要高一些,但我清楚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只是金钱,而是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我在离开媒体前工作的这20年跨越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从青年到中年的这段时期,它对我的精神洗礼深入骨髓。与企业更加现实的氛围相比,我骨子里更喜欢的还是媒体更加文化些的氛围。


所以在2020年底,我选择重新回到媒体。归来后的自己有种“落叶归根”的感觉,而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对我回归媒体后所从事的工作也有帮助,毕竟见识了两边的风景,可以做到无缝连接。


虽然现在媒体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我觉得它的魅力不可替代。首先便是媒体给人带来更开阔的视野,因为它关注的永远是新的视角、新的话题,让人永远充满新鲜感,保持生命的活力。人生的长度不能延展,但人生的宽度可以拓展,媒体带给我们的这种体验,不是每个行业的人都能经历和体会到的。


其次,媒体行业的工作能给年轻人带来综合性的历练:每次采访就像一道考题,每篇报道则像一张答卷,它检验着每个记者的沟通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也考验着每个记者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等综合素质。


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介环境,我觉得媒体人既需保持和发扬我们自身写作、资源等优势,同时又要看到自身的短板,不断提高我们的学习力,更大地提升我们自身的价值。


对于刚踏入媒体行业的年轻人我想说,媒体是个绝佳的锻炼平台。在这里,你可能比同龄人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它不仅对自身职业发展有裨益,见识的丰富也是人生和成长的“营养剂”和“调色板”。希望各位年轻朋友能珍惜这个机会,在这个平台上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虽在企业驾轻就熟,但仍希望实现更大的价值


我离开媒体的时间不算长,一年半的时间,我就又回到了媒体。


2019年,我从媒体离开。当时虽然是新媒体时代百花齐放,但似乎其天花板也越来越低,让我能施展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少,仿佛自己在媒体中已经做到了头。


恰逢有机会能深入企业实践,我颇有意向借此契机去亲身体验、真正了解整个的市场经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同时,更想实际参与到企业品牌建设这一环节,这一环节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因以往在媒体工作中,我们多是报道企业品牌,而亲身投入品牌建设的实际过程,对我来说尚属未知。这份未知引发了我的好奇心,渴望一探究竟。


在离开媒体界的一年半时光中,尤其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2020年,那半年的居家办公时间,给了自我审视的契机,我有精力去反思和寻找自己的初心。

我逐渐意识到,我的专长与热爱依旧根植于媒体工作。尽管品牌宣传与新闻媒体分属不同赛道或领域,我在企业品牌建设的岗位上也能驾轻就熟,但内心深处,我认为自己应该去实现更大的价值,服务更多样化的品牌和更广泛的受众,而非局限于某一特定品牌或企业。


我深感自己应重返媒体舞台,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宏大的抱负,继续我的职业生涯。


幸运的是,在2020年,正好有机会能让我重新回到媒体。


重新踏入媒体行业,深感之前在企业的历练极具价值。在企业工作的经历,给我带来了很多思维上的改变。


在做内容产品上,我往往会从经营主体的角度出发来审视,这使我具备了强烈的成本意识和投入产出(投效)意识——在评估新媒体产品的好坏时,经济指标至关重要,即产品或服务是否有市场,是否有人愿意付费购买或使用,这是衡量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此外,企业品牌建设的复杂性也让我对媒体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了解企业后,我更能体会企业的需求和诉求,也更洞悉社会和市场的真实面貌。

因此,在从事媒体工作时,我不会仅仅局限于媒体视角来看待社会上发生的事件,而是会从媒体和企业的双重角度进行审视。这种双向思考让我能够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和传播信息,即使某些事件表面上看似不合理,但其实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相较于往昔,当前媒体行业的魅力虽有所变迁,但仍不失其独特之处。新媒体的崛起无疑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性,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界限,使得内容形式得以更加鲜活、生动且直接地呈现。

在过去,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形态各自为政,内容形态存在明显的鸿沟。然而,如今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促进了这些媒体形态的深度融合,形成了融媒体的新格局。这种融合也使得媒体内容更具张力,能够更全面地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当前媒体行业的变革速度确实令人瞩目,对于媒体工作者而言,我认为适应这种变化至关重要。在适应过程中,我认为有两点必须牢牢把握:


首先,媒体工作者要敏锐洞察变化背后的必然趋势,并紧跟时代步伐。作为专业的媒体从业者,我们不仅要看到媒体形态和传播方式的快速变化,更要深刻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逻辑和规律。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勇于担当,努力在新闻传播中引领这种变化的趋势,成为媒体市场和价值导向的引领者。这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敢于尝试新的传播手段和表达方式,以更加鲜活、生动、直接的方式呈现内容,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其次,要坚守媒体人的专业价值和定力。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部分媒体人可能会感到迷茫或妄自菲薄,认为传统媒体已经落后。然而,事实上,许多主流媒体在新媒体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这背后,是他们对媒体专业价值的坚守和对定力的把握。

在媒体乱象丛生的当下,作为专业的媒体人,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即成为舆论的清道夫,通过深入的信息筛选和求证,为受众提供真实、准确、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用新媒体的手段进行传播,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形成有效的表达和产品化的生产。


此外,研究用户也是提升工作效能的关键。在新媒体时代,用户成为我们内容的直接受众和评判者。他们的喜好、行为模式等都可以通过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因此,我们要学会研究用户数据,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偏好,从而指导我们的内容创作和传播策略。这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还能使我们的内容更加贴近用户,赢得他们的信任。


有人可能在企业界闯荡一番后又回归媒体领域,可能之后又会离开媒体。其实,每个人的志向与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难以一概而论,这些选择背后往往蕴含着各自的因缘际会。然而,我认为,无论何种选择,都应基于个人的喜好与热爱,因为热爱是驱动人们持续投入与追求卓越的核心动力。


当前社会,部分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上显得较为频繁与随意,跳槽频繁且工作单位多变,这往往反映出他们缺乏明确的职业志向,更多是在寻找一个稳定的饭碗。这种缺乏长远规划的职业态度,可能导致每一次选择都成为一次归零,无法积累有效的职业经验与技能,最终难以在职场上取得显著成就。


因此,对于年轻人而言,沉下心来审视自己的能力与兴趣点,制定长远的职业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应将个人能力与兴趣相结合,找到一个既能发挥所长又能持续激发热情的领域,然后像栽树一样,让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在这个领域中生根发芽,通过长久地钻研与努力,最终结出令人满意的果实。


反之,如果缺乏这种长远的规划与坚持,即使短期内看似取得了些许成就,也往往如同昙花一现,难以持久。

结 语




媒体这个行业,有人如灯塔般坚守,照亮前进的航道;有人似流水般离开,奔赴更辽阔的大海;还有人如同南归的候鸟,带着远方的见闻,回归滋养了光荣与梦想的热土。


或许此刻,你正面临职业生涯中的一个个选择,是继续坚守向前,还是转换赛道前进。不论如何选择,都希望你能遵从自己的本心,不因惧怕一时的得失,而限制自己选择的勇气。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写道:“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同样,我们的人生阅历里,藏着我们走过的路,爬过的坡,越过的坎,每一步,都算数。


值此节日,我们向所有曾经、现在坚守在媒体岗位上的新闻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真诚地祝福大家:节日快乐!


当然福利也少不了!


茶茶携手茶饮品牌“沪上阿姨”
为各位粉丝提供100份精美礼包
每份礼包含如下产品:



只需在后台输入关键词:节日快乐

即可参与抽奖

中奖后,

将由“沪上阿姨”品牌方为您邮寄到家~

所以,请务必在规定时间内
认真填写页抽奖面的地址信息哦!
不然会影响礼包邮寄哈

活动截止时间:11月10日,24:00时


主编:刘娟

撰稿、编辑:陈湘

校对:李媛、毛洁

  END  


往期推荐

人民日报社、新华社、总台都是啥级别?媒体行政级别科普

2024年度“夜班媒体人援助项目”拟援助名单今起公示

招聘|新华社、中国交通报、中国品牌杂志社等【共7家】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传媒茶话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