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大乐迷所缺乏的是一座将文学与音乐沟通起来的桥梁。

2017-02-04 倒春寒的时候记住 温度古典音乐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35303bh2d&width=500&height=375&auto=0莫扎特 《第二号D大调长笛协奏曲》 K. 314



古典音乐与文学


很多音乐发烧友朋友为欣赏古典音乐装备了重量级的影音设备,以突出音色的表现力,还把音碟的厂牌和演奏者的知名度作为选择的首要条件。如果发烧友只为此高温不退的话,还真有失偏颇,就如同置身于历史悠久、历尽沧桑的大教堂里,目光只停留在几件古董上,而没有感受到建筑的威严和圣洁带来的心灵震撼。


难以走进古典音乐殿堂深处的大众,缺乏的还是一种对艺术的实践,没有演奏过乐器就难以体会音色的纯正和演奏的难度,也就领略不到跨越难度的成就感;没有作过曲,就不能体会乐曲内在结构的精妙,不能玩味声部间的对话、呼应,以及高潮的表现与铺垫。这种种艺术实践对大多数人来讲确实很难经历,可是人类的艺术历史说明,艺术总是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了解艺术语言,熟悉表现手法,再加上触类旁通就有可能找到跨越艺术领域的捷径。仿佛登山者在不能攀登某个山峰的情况下,选择攀登相邻的山峰也能领略峰顶景色一样。



文学创造与欣赏是大众接触最广的艺术形式,不说别的,中国孩子上学以后要背诵的上百首唐诗就是极好的艺术熏陶。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歌,都如同一首首或优雅,或高亢,或清远的音乐小品,描述了古代世界的生活和理想,浸透着细腻的、刻骨铭心的感觉,与其说展现了生活的画卷,不如说是提供了一种回忆过去的方式,这种方式的美体现在它的结构,它的叙述对象和它留下的回味空间。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缺乏的不是古典音乐艺术的欣赏者,而是一座将文学与音乐沟通起来的桥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茨威格、普鲁斯特、伍尔夫等西方现代作家给中国读者带来了新的文学体验,后现代的精神分裂分析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在文学上的应用,让文学所描绘的虚拟世界更加细腻、更加完整,让读者的感觉实现了从远望高山到身临其境的飞跃,以此带动的表现力更强的电影、戏剧和小说,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个人空间里逃避理性的现代人,仿佛给自己找到了一面镜子,对照着、体察着自己灵魂的扭曲;缓释着、安慰着理性社会带来的心灵上无法愈合的创伤。许多人拿起了笔在网络上,在博客上各自描绘起自己的虚拟世界,不为别人的称赞喝彩,只为关怀自己脆弱孤独的心灵和生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35681cbwz&width=500&height=375&auto=0郑明勋演奏莫扎特


更多方式的艺术体验,更多方式的内心自省,让我们有了新的角度去体会古典音乐。在众多文学爱好者看来,莫扎特可能是一位像海涅一样的诗人,作品少有恢弘庄严,多有优雅的旋律和快乐的灵魂,仿佛莱茵河畔山坡上的小教堂一样人情味十足,悠闲而精确,散淡而有序,既漫不经心又扣人心弦。可能不用太奢侈的音响设备就会产生新体验。把文学创作中的斟字酌句的快感在乐曲精妙的安排中再现和升华,把一段构思美妙的旋律当作文学作品中隐藏的文思来欣赏玩味。就这样,我们营造的虚拟世界扩大了,色彩更加饱满了,又增添了音乐的背景。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家认为,一旦文本被创作出来,就脱离了作者,拥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每个读者都有自己诠释的权利。古典音乐也一样,虽然不像流行音乐一样借助词曲相互阐释,但更像一个存留于天地间的古迹,经历过战乱与辉煌,负载着无数动人的、惊心动魄的、神圣的故事。当你走近古迹时,你可以被刻满沧桑的城墙引起无限遐想,可以被发生在那里的亲情传说而感动地流泪,也可以为发现角落中一小片奇特艳丽的小花池而欣喜欢悦。

艺术的生命就是以多种形式来让我们感受,我们徜徉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中,阐释着,体验着,回忆着,创造着,不知不觉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融入了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总能在奔腾宣泄中获得自我存在价值的完美体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