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值得传世的《莎士比亚全集》与最会说情话的翻译家

小象 温度古典音乐 2021-05-22

提起朱生豪,大多数的人都能想到他给宋清如写过令人生羡的种种情书。作为一个“宋清如至上主义者”,他用一根笔给她写了540多封情书,翻译了180万字的《莎士比亚全集》。除了爱她这件事,翻译莎翁也成为了朱生豪穷尽一生都在坚持的事。


朱生豪,世上最会说情话的翻译家。



饭可以不吃,莎剧不能不译!




“他译莎,我做饭”


1935年,朱生豪在朋友的建议下出任上海世界书局英文部编辑,随后便决定开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


他为此还专门写信告诉宋清如说:“我要把译著作为献给你的礼物。


宋清如得知后十分幸福,旋即寄去一首《迪娜的思念》以示感动,朱生豪开心地将此谱成曲便开始了他炽热而虔诚的翻译工作。



《暴风雨》是朱生豪在1936年时翻译的第一部莎剧,同年他又陆续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9部喜剧。


但很遗憾的是,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朱生豪的珍贵译稿全部被焚毁。


彼时日寇占领上海,朱生豪的经济状况极端困难,手里除了莎翁全集,只剩下《牛津词典》和《英汉四用辞典》。


他那时穷到连稿纸都买不起,于是在每页纸的正面反面和每一处角落都仔细写满了字。直到1942年底,重复译写的喜剧杰作才全部完成,陆续寄交书局。



“我愿意懂得‘永恒’两字的意义,把悲壮的意义放入平凡的生活里,而做一个虔诚的人。”


在那段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宋清如依然坚定地选择和朱生豪并肩同行,并且放下了坚决不踏入“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想法。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默然承受命运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而出,反抗人世间无尽的苦难,通过斗争将它们清除?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莎士比亚全集·哈姆莱特》朱生豪译


在经历了多年恋爱长跑之后她接受了朱生豪的求婚,一代词宗夏承焘也为新婚伉俪题下“才子佳人,柴米夫妻”八个大字。


那一年,宋清如三十一岁,朱生豪三十岁。


婚后二人为躲避战事,潜心翻译便回到了岳母所在的常熟老家。“他译莎,我做饭”,宋清如开始买菜、烧饭、洗衣,操持起了全部家务。


虽然生活得紧张又拮据,偶尔煮两个鸡蛋都算是开荤了,但宋清如的体贴照料成为了朱生豪工作中重要的精神支柱。



可天不遂人愿,婚后好景不长,超负荷的工作量很快将朱生豪压垮。他虽然察觉身体有恙,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强压下不适,在1943年一年中译出莎氏悲剧8种,杂剧10种。


那时的朱生豪说:“ 饭可以不吃,莎剧不能不译。”


清晨带来了凄凉的和解,太阳也惨得在云中躲闪。大家先回去发几声感慨,该恕的、该罚的再听宣判。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酸!

——《莎士比亚全集·罗密欧与朱丽叶》朱生豪译


1944年11月底,朱生豪因严重肺结核及并发症,日夜躺着,无力说话,更无力看书翻译,不得不暂时放下笔,可谁料这只笔再也未能拿起。


他悲痛道:“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着命也要把它译完。”


朱生豪翻译的莎剧


朱生豪在去世前对宋清如说,一定要坚强。没过多久,朱生豪就带着对宋清如的不舍爱恋和未全部完成的莎翁译作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之后的宋清如悲痛欲绝,一度想与他同去,直到有一天,邻居何先生说:“生豪虽然死了,总算还有一个13个月的儿子。”


宋清如擦干眼泪,决定照顾好唯一的儿子,并下定决心要将丈夫未完成的翻译工作做完。直到1948年,宋清如独自一人完成180万字遗稿的全部整理校勘工作,心里的一块巨石也终于坠地。



因对着诗歌的共同爱好,朱生豪和宋清如携手进入了婚姻的神圣殿堂,也一同进入了莎士比亚伟大的戏剧世界。


在莎士比亚的众多译者中,梁实秋曾凭一己之力,自1930年开始,至1967年才完成《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虽然人生短短定格在了32岁,但仍是译出了31部半的璀璨成绩。


他的人生意义远不止是三十几年的长度和重量,在更为广阔的世界里,朱生豪与莎士比亚有着心灵契约一般的翻译信念。


莎士比亚全集》皮面精装8卷



▶️京东最近5折出售,欢迎购买




一套传世的《莎士比亚全集》

应该是什么样?


▎朱生豪译本为底本,中国莎学界名家历时五年全面校订并补充朱生豪未译篇目!


莎士比亚有多种中文译本,但在语言上唯有朱译本最为传神最精彩,这一点整体上无人可及,这几乎是公认。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增订本《莎士比亚全集》,前后共用了近五年的时间。


莎士比亚全集 (权威增补校订本 皮面精装8卷)


朱生豪先生的那种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加上外文素养和诗人才情,现在已经不会再有。译林出版社决定选用朱译本并获得朱生豪后人的授权之后,约请了国内专家对朱译本做了全面的校订,使之尽得全貌,尽近原文。


这一工作是重要和艰巨的。专家们包括裘克安、何其莘、沈林、辜正坤等国内莎学专家,他们对莎学的研究、对国际研究成果的了解,甚至对原文中俚语、粗话的忠实翻译,都使译文更添光彩。


朱生豪并未译完全部作品(47版仅27部剧本),也由专家补足,是谓真正的全集。


▎皮面精装8卷,中国装帧大师洪佩奇设计!


▎真正全集,收录莎氏39个剧本和长诗、十四行诗及其他抒情诗!


这套全集以朱生豪先生译本为基础,有两大特点:一是“全”,二是“新”


说它“全”,因为它收了已发现的莎氏全部作品,它收了莎氏39个剧本和他的长诗、十四行诗及其他抒情诗,包括“河滨版”在1974年收入的《两个高贵的亲戚》和1997年刚刚接纳的《爱德华三世》及一首长诗,再加上《托马斯·莫尔爵士》的片断,这样,已发现的莎氏存世作品就都在内了。因此,译林出版社的莎士比亚全集是真正的全集。


说它“新”,因为它在校、译中吸收了国际莎学界的研究新成果,还恢复了被认为“不雅驯”而被删除的词句、段落等,以尽量保持莎氏作品的本来面目。



莎士比亚全集

(权威增补校订本 皮面精装8卷)

作者:(英)莎士比亚 著,朱生豪 等译,裘克安 等校注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京东最近5折出售,欢迎购




延伸阅读:朱生豪与翻译

本文出自朱生豪先生的夫人宋清如撰写的长文,《朱生豪的生平及其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过程》。原文曾以《朱生豪与莎士比亚戏剧》为题,发表在《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1期上(发表时也有过半删节)。受微信篇幅所限,这里仅截取文章最后的一部分。欲阅读全文的读者,请回复“朱生豪01”“朱生豪02”。

读罢此文,感慨良多。漫长曲折的艰苦岁月,默默无闻的苍白时间,是什么支撑着朱先生做下来的呢?



朱生豪与翻译


文/宋清如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夜,袭击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八日凌晨,日军进占租界,同时荷枪实弹、亮着刺刀的日军,冲进爱多亚路130号中美日报馆,朱生豪杂在职工群中徒手逃出。原先存放在报馆中的诗词集,和其它书籍资料用品等等,都无法带走。日敌也在报馆中放过火。在一片恐怖气氛中,他暂时躲在霞飞路姑母家窄小的阁楼上。报馆负责人转入地下联系,计划撤往后方。寒假之后,我也失业了,寄居在同学华亚若那里,准备仍回重庆工作,并约朱生豪结伴同行。那时之江女诗人张荃也在计划离开上海,她就向生豪建议,为了同行方便,你们不如结了婚再走,可以相互照顾。于是我们就在五月一日匆匆举行了婚礼,准备一同搭船去香港,再转往重庆。但是形势变化很快,原定五月中旬的船期取消了,我回沪时走过的那条路线,也由于日军步步西进不能通行了。加上朱生豪顾虑重重,他不但缺少足够的路费,即使到了后方,能够有个糊口的工作,也难以继续赡养留在上海的姑母表姊。而最不能使他释然的,是译莎工作毫无保证。经过再三权衡,终于决定留下不走。但是挤住两家人的阁楼,毕竟太小,日益腾贵的物价也难以承受,于是,由我母亲协助,在常熟城内租了一间小楼,给朱生豪化名朱福全领了良民证,我们就在六月二日同往常熟暂住。

常熟,在朱生豪印象里,是个山川秀丽的人文荟萃之邦,饶有江南城市的情味。但这次的到来,心情是沉重的,只是为了求得暂时的安定,隐蔽下来继续译莎工作。那时,常熟是重点清乡区,交通要道,都设岗哨,但市民生活,尚属平静。我们的住宿,都是由母亲早作安排。生豪一到新居,就打开书本,开始他的译写工作。

经过两次炮火的洗礼,过去已经译出的那几本喜剧杰作,译稿是否能有幸存,生豪一时无法查核,但稿费都已向书局支领,根据洽议,如果继续履行,势必全部补译出来。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再一次从头译起。由于对这一部分原文已相当熟悉,他译写时候不再起草,进行得相当顺利。我们是在母亲家寄食的,不必操心家务。茶余饭后,生豪往往翻阅唐宋各家词集,以及各家诗选、词律、词综等,凭自己的观点遴选名篇佳作,积累既多,辑成《唐宋名家词》,而把那些并非出自名家之手,但一向脍炙人口的如岳飞《满江红》之类列入附录,共计四百首,嘱我系统抄录。可见他对诗词仍然有着浓厚的兴味,借此作为调剂。

译写的进展很快。到一九四二年底,重复译写的喜剧杰作已全部完成,陆续寄交书局。当然这是属于“还债”性质,书局是不再支付稿费的。那时,朱文振在重庆中央大学,全家都在四川,嘉兴老家尚有幼弟朱陆奎照顾。生豪函告陆弟,嘱他稍事安排,以便回家定居。阴历年底,我们就一同回到嘉兴。

沦陷初期,日军因为发现生豪家中有《东方杂志》之类的书籍,进行了重点搜查,慌乱无人之际,游民、乡民又都趁机翻箱倒笼,顺手牵羊。所以,劫后老家,略无长物,我们只得借用文振弟的房间暂住。饱经忧患的生豪,对于这种遭遇,仍然沉默寡言,貌似坦然。春节过后,随即邀姑母一家由上海回嘉兴同住。

朱生豪在对家务生活粗作安排之后,就又开始他的译写工作。晚上没有电灯,他尽量利用白天,埋头伏案,全神贯注。这次是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开始的,接着是《哈姆雷特》等悲剧杰作。这部分都还是初译,难度较大。他深思苦想,费力较多。有时为了一词一句的妥贴,往往踌踟再四,甚至得花上一时、半天。特别是遇到原文中语意有双关之处,或在汉语中难以恰当表达的语句,更是难以下笔。原文中也偶然有近似“插科打诨”或不堪雅驯之处,他往往大胆做出简略处理,认为不致影响原作主旨。那时他仅有的工具书,只是两本字典 =—— 牛津辞典和英汉四用辞典。既无其他可以参考的书籍,更没有可以探讨质疑的师友。他所耗费的心力,确实难以想象。

嘉兴同样是沦陷区,所幸前门有油瓷店掩护,后宅住户,不受侵扰。生豪平时虽足不出户,但精神上难免如坐囚笼,感到压抑痛苦。因为他过的依然是“忍气吞声的日子,充满着沉痛、屈辱和渴望的心情。”“只有埋头在工作中,才恢复了一点自尊心。”另一个给他压力最大的,是生活的穷苦。那年头,物价飞涨,书局在收到译稿后,曾先后两度提高稿费,但跟米价比较起来,真是微乎其微。生豪生活一向俭朴,但五口之家,窘境是可想而知的。尽管他貌似泰然,但半夜梦回,多次泪沥巾枕。一邻居出于同情好意,曾经向生豪提过:“××县的教育局长是之江毕业同学,你们找他谋一个教师的职位,大概不成问题。”生豪当时默不作答,但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脸上,似乎遭受了冷气的侵袭。事后,他说“要我到敌伪那里去要饭吃,我宁愿到妈妈那里去。”(小编注:此时朱先生的母亲已经去世。)他把仇恨集中在敌人身上,力量集中在笔上,始终坚持译写。因为他永远不会忘记骄横的敌人,嘲讽我们是无文化国家的谰言,只有以实际行动 —— 坚持把莎翁杰作译出来,才能响亮地回答他们“炎黄子孙绝不会永远落后”。他既要为妈妈争气,宁死不屈,保持一身清白;也要为祖国争气,竭尽全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但不幸的是辛勤的工作伤耗他的精神,贫困的生活条件无法弥补他的体力。因此,译写的成果一天天增多,健康却日见衰退。一九四三年下半年,腹部疼痛、牙床炎,不时折磨着他,但他长期忍受,不肯求医,而且仍在半病状态中勉强坚持工作。那时我正值产后,又一向体弱,忙于家务、孩子,确实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致他的病根,在我的麻木无知中,逐渐地加深滋长。

截止一九四四年初,他按照原定计划。次第译出了悲剧杰作,继《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后是《汉姆莱脱》《李尔王》《奥瑟罗》《麦克佩斯》四大悲剧和《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考列奥来纳斯》三本罗马史剧共八种,杂剧《爱的徒劳》《维洛那二士》等十种。生豪估计如果一切顺利进展,年内可以把所有英国史剧十种全部译出,大功告成。世界书局方面,因为莎剧大部分译稿已经收到,就考虑开始排版,商请朱生豪撰写序文。又因为原计划中的第三分册史剧还没有译出,就决定把原定为第四分册的杂剧改为第三分册,先行制版。嗣后,即把排印后的校样,连同译稿一同寄来嘉兴。根据惯例,校样经局方三校之后,再交作者作最后校正。为了节省生豪的时间和精力,这批校对任务,全部由我代劳。校完寄出校样之后,我就把原译稿都留了下来。四月中生豪撰写了《译者自序》,并给一、二、三分册各写了提要。

在《译者自序》中,对于译述的经过和译写的态度,他做了概括的叙述:


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廿四年春,得前辈同事詹文浒先生之鼓励,始着手为翻译全集之尝试。越年战事发生,历年来辛苦搜集之各种莎集版本,及诸家注释考证批评之书,不下一二百册,悉数毁于炮火,仓卒中惟携出牛津版全集一册,及译稿数本而已。厥后转辗流徙,为生活而奔波,更无暇晷,以续未竟之志。及三十一年春,目睹世变日亟,闭户家居,摈绝外务,始得专心壹志,致力译事。虽贫穷疾病,交相煎迫,而埋头伏案,握管不缀。凡前后历十年而全稿完成(其后因病重不起,尚余史剧六部未克译出),夫以译莎工作之艰巨,十年之功,不可云久,然毕身精力,殆已尽注于兹矣。

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每译一段竟,必先自拟为读者,察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然才力所限,未能尽符理想;乡居僻陋,既无参考之书籍,又鲜质疑之师友。谬误之处,自知不免。所望海内学人,惠予纠正,幸甚幸甚!

……


其时他体力已很衰弱,但仍勉强支持。从年初至四月中旬,又陆续译出了英国史剧《约翰王》《查理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四本。在他把《亨利四世》送至邮局付寄之后,随即给当时在重庆的文振弟写了一封信,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这两天好不容易把《亨利四世》译完,精神疲惫不堪,暂停工作,稍事休养。……这一年以来,尤其是去年九月之后到现在,身体大非昔比……现在则提一桶水都嫌吃力。因为终日伏案,已经形成消化永远不良的现象。走一趟北门,简直有如爬山。幸喜莎剧现在已大部分译好,仅剩最后六本史剧,至多再过半年,这一件负山的工作,可以告一交代,以后或许可以找一点轻松的事做。已译各剧,书局方面已在陆续排版,不管几时可以出书,总之已替中国近百年来翻译界完成了一件最艰巨的工程。……


其后他仍勉强支撑着断断续续译出《亨利五世》第一、二两幕(译稿已毁于1966年)。延至六月初,他突发高热,手足痉挛,延请沈开基医师诊治,确诊是结核病,而且是肠结核、腹膜结核、肋膜结核、肺结核的合并症。这下他才正式放下了笔杆。沈医师了解我们情况后,主动提出以后定期前来复诊,不收诊金。但那时并无特效药,仅投服退热剂,钙片,注射葡萄糖,潮热继续不断,病情毫无转机。到十二月,病情愈益恶化。但他神智始终清楚,谈吐中仍念念不忘译莎工作。甚至说,早知一病不起,拼着命也要把它译完。病危时,他嘱我转告文振弟继续译完六部史剧,以了未竟之志。有两次,他仰卧床上,高声背诵莎剧原文,音调铿锵,表情严肃,过后却神情漠然,正似久久绷紧的琴弦,终于断了。延至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长辞人世。终年三十二岁。

生豪的一生是短促的。他朴实、真诚,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在生活上,他拙于应付,不善活动,无疑地是个弱者;在事业上,他认定方向,敢于攻坚,勇于攀登,不愧是个强者。他的一生,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是伟大诗人莎翁的魅力,使他排除了无聊,使他忘怀了世俗的桎梏,只有埋头在工作中,才感到多少恢复了一点自尊心。我们在读到他的遗译的时候,可以想见他苦思力索的艰苦,也可以领会他恍然有得的欣喜心情。纵使他的译作,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那不是他故意偷懒,而只是力不从心罢了。



关于本书





点击图片购买“艺术与观念”丛书
点击图片购买半价入手!八册《剑桥艺术史》点击图片购买半价购书!伟大的博物馆系列(全套31册)添加微信号:bwv992、bwv125免费加入绘画艺术与电影欣赏群


点击图片:4折入手!亨乐版《海顿钢琴奏鸣曲全集》
点击图片购买《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义务为出版社推荐好书客服微信:17187468991
以下电影全部可以在线免费观看,欢迎收藏六部BBC神级纪录片,居然可以免费观看!颠覆人性的10部电影!免费在线观看
10部你绝对看过的电影,免费重温吧50部动画电影,治愈一切不开心!50个国家50部电影,跟着电影去旅行!情人节大赏!50部经典爱情电影在线观看
BBC评选的21世纪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2021年不可错过的的好书推荐上音出版社这几本新书,必须买!
10本芭蕾必读书,读懂足尖上的艺术
盛原教授推荐你读的一本钢琴书
自学西方哲学史,推荐这10本入门书
读完这10本书,音乐欣赏可以入门了
芭蕾爱好者的10本芭蕾必读书
不可错过的贝多芬研究著作
李斯特中文研究书单
添加客服微信号:bwv119、bwv116即可免费加入乐谱与音乐资料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