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干等死,干了找死”!工程建设领域乱象众生相!!
很多干工程的老板调侃道,如今干工程已经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你不干,那就等着活活饿死;你要硬着头皮干,那就有可能亏死,整不好还有可能触犯法律。这种现象如果用当下流行词来形容,不干等死,干了找死!
痛点一:低价中标的无奈
低价中标一直以来都是建企的紧箍咒,你不低价中不了标,你低价了,要亏。
虽然我们都知道低价中标“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甲方”,但是只要是在低价中标这一游戏规则里,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其次尽管这几年的人工成本、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但工程定额一直没更新,而更恼火的是中标价格反而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能做出优良的工程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你不觉得吗?
然而一旦出了事,千夫所指的就是我们的建筑单位,像合肥的公交站台垮塌事情。
痛点二:营改增的苦逼
说到营改增,全国各地的所有工程施工单位,不论是老板,还是财务人员,特别是挂靠的单位(虽然不允许,但实际大量存在),都叫苦不迭,基本都是一片骂声。
因为,行业的激烈竞争,造成很多工程只能低价中标或低于成本价中标,也就是基本没有利润或者是项目到手的时候就是亏的。抛开那些不正当的偷工减料的方法,基本各公司采取的就是买材料不开票的方法。你去任何一个建材市场或厂家,开票一个价,不开票一个价。在以前的税制下,很多工程单位都不开票,反正税就是那3个多点,固定的,你自己能省的成本当然要省了。
到了税改后,虽然可以增值税抵扣,但是你买材料时,如果想开材料票抵扣,就会面临材料费用上涨6-10个点甚至更多。然而有时还不定能开得到。另外,税负没有得到多少实惠不说,还麻烦了(要求三流合一)。
其次营改增对承包商尤其是分包商的施工管理及利润率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工程分包甚至大包的格局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很难改变。由于预算造价中包含11%的增值税,承包商的压力不算特别大,因为他可以把担子甩给分包商,让分包商提供相关的抵扣发票,老项目3%的简易征收税率还能轻松应付。但是对于分包商来说,营改增可以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营改增后分包商面临的挑战巨大,从以前税率基本为零,到现在税率6%,甚至是8%;从以前运营一个公司就可以,到现在需要运营劳务公司、机械租赁公司、材料公司等等,所需要的日常管理运营费用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了。
所以现在的工程行业已经陷入到左右为难的情况,完全按税务规矩办事,几乎是白忙活,不按规矩办,那就是违法犯罪,要坐牢的,你叫我们上哪里去说理去?
痛点三:违法分包
我国的《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都明文规定建筑工程主体部分不能分包,分包的其他部分要经过业主的同意。但那是理想状态中的,而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举个很现实的例子,比如从一些企业的产值和人数上都能很明显看出端倪,例如某央企2016年产值为18612亿,该企业总人数约为25万,人均产值约为740万,这么高的人均产值不分包怎么可能完成?
那么违法分包之所以长期存在,肯定是有根源的。我们都知道能够参与大型工程项目投标的特级资质、一级资质企业虽然在技术管理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在劳务及机械设备资源方面却是他们的薄弱环节。而资质级别较低的企业却往往拥有整合机械设备和劳务资源的优势,因此主体工程乃至全部工程分包(俗称“大包”)长期存在都是很普遍的现象,只不过通过各种方法包装成合法的形式,而每当发生质量、安全事故,一查就是怪违法分包,因此一个作为幕后英雄的分包商为祖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却被嘲讽为“二奶”。
痛点四:过高的分包提成
上面说了,违法分包不可避免。那么只要是分包,就肯定会存在分包利益的划分(管理费的提成)。而在利益面前,人心都是黑的,有的企业为了谋取利润,将本身就已经是低价中标的、没有多大利润的项目,转包甩给他人,自己按一定的比例抽取管理费提成,而管理的抽成更是高的离谱,有的甚至已经达到了惊人的40%,至于施工成本、工程质量、竣工验收等一些问题,其一概不理。
正是由于管理费提取比例过高,挤压了分包商的成本,分包商不得不使用低价劣质的材料或者是通过施工中的合理变更来保证自己不亏本。而使用劣质材料的下场就是下一个西安地铁奥凯,施工单位也吃不了兜着走。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成本就是质量,你说这么高的管理费提成,叫分包单位怎能干出合格的工程。
有些有良心的承包商对于工程变更款会“手下留情”,而有些黑心的则不然,看到分包单位靠自己的努力跑下来的变更款也要抽取管理费。你说叫分包单位怎么生存?这简直就是不让活的节奏!
痛点五:材料单价上涨,却不给调价
众所周知,建设工程的材料费通常占工程造价比重比较大,大约在60%至70%左右。所以工程施工中材料的单价变化,直接决定着建企的“生死存亡”。而我们都知道工程施工过程中,钢材、混凝土、水泥、河沙等材料的价格随时都有可能随着外部条件出现涨跌变化。而有些时候作为一些项目的发包方,根本不考虑这一因素,出现材料价格上涨也不给调差。
例如今年安徽省就出现因材料上涨超出施工单位所能承受的范围(据说有60亿的巨亏)而出现施工企业联名上书政府求助。因为安徽省自 2007 年以来,政府投资项目均采用材料包死合同模式,即固定材料价格。与甲方签订的施工合同里,有关 " 价格调整 " 子目中,均约定 " 不予调整 ",这意味着,一旦建材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中标企业将承担巨大的风险。
痛点六:质量终身责任制
自从2014年8月25日,由国家住建部印发的《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后简称《办法》)正式实施以后,很多公司就开始出现建造师,尤其是年轻的建造师不愿意参与项目招投标、出任项目经理的情况,而这一情况已经开始影响到公司的正常经营管理。
质量终身责任制就是对其管理的项目质量负有终身责任,一旦项目出现质量问题,你轻则可能被吊销执业资格证书、罚款上百万元,重则甚至还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项目经理在项目中获得的报酬仅仅只是一份正常的工资(捞偏门的除外),但却要对整个项目质量负终身责任。也就是说,他在工作中获得的报酬与他可能要承担的责任,以及可能面临的职业、人生风险是不对等的。这就是所谓的:拿着卖白菜的钱,却操着卖白粉的心,换谁谁乐意呢?
痛点七:文明施工及环保的加码
现在干工程和以往完全不一样,不管有没有用、合理不合理。业主一句话,搅拌站连粉仓给我一起全部封闭,项目部驻地建设要有绿化、运动设施(篮球场、足球场)、停车位、还要美观大方等一系列额外要求。这些在以前都是无关紧要的,只要工程进展顺利,不出安全事故就可以了。
当然我们不是说工地标准化不对,而是如今对标准化的高要求,直接导致施工单位的成本增加了20%-30%,而项目的中标价格却没有跟着水涨船高,还是原来的价格,那施工单位哪里来的利润,只能是从主体工程施工中来呗,你懂得呗!
痛点八:钱荒慌
建筑行业,是一个资金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资金,不管是政府工程还是各种社会资本开发的工程,一开始都要施工单位交纳相当数量的资金如履约保证金,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质量保证金,还有办理各种证件所需的各种费用,什么安监,质检、环保、社区、城管,工地就像唐僧肉,谁都想来夹一筷子,工地还没开始做,资金就去了一大堆,接下来开始施工,什么机械费、材料费、人工费、应酬费....哪一样不要钱,挺过了前段比较困难的时期,终于看到了甲方要按合同付款的希望啦,然而又是各种审计,各种拖,不到一两个月,你的资金就永远到不了你的账。别看我们天天开豪车,出入各种高档场所,那也是不得已应付场面上的事。表面风光,内心张狂,一年跑项目,二年做工程,三年搞审计,不到四五年你的钱还永远在甲方的口袋。你的不停的去追,去要,去讨...都说我们喜欢欠账,可真正欠账的源头在甲方呀,一入工程深似海,从此天天事烦人!
建筑业的竞争之激烈,不是行内人不会有感受的,各种紧箍咒加在本就越来越形势不好、利润很低的工程行业,简直就是相煎何太急啊。
往期推荐
项目负责人6年/总监理5年/技术4年/安全监理4年/施工员3.5年!重温清华附中案
合作、宣传、投稿
请加小编微信:kangtasandy
为了不影响大家第一时间看到我们发布的精彩内容,希望大家及时将我们星标(置顶)!!只需各位工友动动手指花10秒时间星标(置顶)一下哦,具体操作请参照下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