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110 | 大医精诚,患者的需求最重要
编
者
按
百又十年的北医
大家云集,群星璀璨
一路兼程,一路荣光
筚路蓝缕领行业之先的探索者
坚定信念奋发有为的改革者
新时代在青春赛道上的奔跑者
……
北大医学人一直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为我国和世界的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
作出了卓越贡献
1
俞光岩
用“口水”代替“泪水”
找到眼泪的“阀门”
”
刚成为口腔科医生的俞光岩觉得
“32颗牙齿,没什么可做的”
如今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的他
却在小小的口腔中找到了一片广阔天地
除了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
俞光岩还带领自己的学生和研究团队
找到了治疗重症干眼症患者的良方
——“下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干眼症”
1
口腔科大夫治了眼科的病
作为一名口腔医学专家,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俞光岩的专长。但令一般人想不到的是,俞光岩的另一项拿手本领针对的却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干眼症。
年仅16岁的女孩小敏(化名),因为一次偶然的药物过敏,出现严重的角膜和结膜急性炎症,泪腺受到破坏,患上了干眼症。
眼干、疼痛、畏光,眼睛像干涸的农田一样,泪腺逐渐丧失功能,视力也在慢慢下降,痛苦的小敏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欲哭无泪。
五年的时间里,小敏去了大大小小的医院,病情却没有一点好转。
一直以来,重症干眼症的治疗都是个难题,从最初补充人工泪液到堵塞部分泪道,到50年代苏联专家发明的腮腺导管移植,对重症干眼症的治疗虽在进步,却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学者终于找到比腮腺分泌液更接近泪液成分的颌下腺分泌液。将颌下腺游离以后移植到颞部,用移植颌下腺分泌的唾液替代泪液,不仅解决了眼干的问题,还因为阻断了神经的支配,在失神经状态下,腮腺导管移植所导致的进食流泪现象得以解决,“鳄鱼的眼泪”成为历史。
1999年以来,俞光岩将这项技术引入国内,并率领课题组开展了“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干眼症”的系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俞光岩并没有止步于已有的手术方案,在他看来,手术只是完成了一半,另一半则是术后移植腺体分泌功能的调控。
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而要让移植腺体的分泌乖乖听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如何增加“休眠期”的移植腺体的唾液分泌、降低导管阻塞的发生率?
♦
如何应对移植后腺体唾液分泌过多的问题,减少泪溢、避免二次手术?
♦
如何增加“休眠期”的移植腺体的唾液分泌、降低导管阻塞的发生率?
♦
如何应对气温和运动对移植腺体分泌功能的影响?
♦
……
着眼于一个又一个问题,俞光岩开始了孜孜不倦的研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部分颌下腺移植技术,因泪溢而进行的二次手术率从80%下降到30%。
此外,他还运用转化医学的模式,通过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紧密结合,针对移植后出现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应对策略。
♦
通过辣椒素刺激移植腺体的分泌,解决休眠期分泌不足问题,使导管阻塞的发生率从18%下降到6%
♦
通过注射肉毒毒素,解决腺体夏季气温高分泌过多的问题
♦
通过局部涂抹改良的阿托品凝胶,解决短期如运动时腺体分泌过量的问题
♦
……
在同仁医院眼科专家的推荐下,走投无路的小敏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和小敏一样前来求医的患者络绎不绝,近二十年来,俞光岩率领团队采用这项新技术治疗了208例患者的229侧患眼。
在不断研究的基础上,俞光岩主持制定了“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角结膜干燥症的指南”,使自体颌下腺移植成为我国口腔医学在国际上的一个医疗技术亮点。
其实这个手术,对医生来说,从经济上“划不来”。手术复杂、难度高、风险大,术后还会有各种问题需要长时间的随访;但是手术收费很低,因此,许多医生不愿意做。但是俞光岩坚持做,因为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甚至改变病人的命运。这种成就感,是任何物质上的获得都无法取代的。
手术之后的小敏,眼干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视力也逐渐恢复。2012年她报名参加成人高考,携带助视器答卷,最终考入中医药大学针灸理疗科。
2
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
唾液腺肿瘤、口腔颌面肿瘤手术切除后,可能造成口腔颌面部缺损,不仅功能修复十分重要,外形恢复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病人着想,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术后生活质量,是俞光岩在临床和科研上的最大动力。
俞光岩课题组创立的部分腮腺切除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新术式,在全国得到了普遍推广,这种术式不仅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面神经损伤,减轻面部畸形,而且还能保存大部分腺体功能;他们提出了既保留功能又避免“复发”的腮腺沃辛瘤手术新方案、腮腺咬肌筋膜下翻瓣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新方法、避免或减轻下唇麻木的腮腺深叶肿瘤手术新入路;他们建立了针对性强、个体化的唾液腺肿瘤诊治规范,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精湛的医术使得俞光岩深得患者的信任和爱戴。有的病人术后多年见到他,还高兴地说:
“
我的手术就是您给做的,您再看看当年的艺术品。
”
说到病人,俞光岩有个感触很深的故事——“一席话,一条命”。
上世纪80年代,俞光岩当总住院医师时,遇到一位新婚不久得了“口底鳞状细胞癌”的病人,出于对癌症的恐惧,术前心灰意冷,甚至一度想到自杀。
俞光岩得知后,详细地向他解释了病情,并耐心地开导病人:
“
癌症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关键是早诊断、早治疗。你患的是早期癌,许多这样的病人只要积极治疗,预后是很好的,依然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所以你要建立起信心,配合治疗。
”
通过俞光岩的术前谈话,患者重燃信心,顺利接受手术。手术后患者恢复很好,两人也成为了多年的好朋友。
对于医生也许只是一次常规谈话,但是对病人来说,可能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这个故事甚至对俞光岩的儿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救人一命”的自豪感,成为他选择学医的原因之一。
“无德不为医”,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有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还要讲究服务方式和服务艺术。
“
一名外科医生在他的工作生涯中需要完成很多次手术,但对于一位病人来说,或许他生命中就只做一次手术。
”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再加上一颗换位思考的体恤之心,对待病人,俞光岩总是怀着极大的理解和爱心。
平易近人的笑容、和蔼可亲的话语、一口好听的浙江普通话、一副厚道而持重的笑容,消除了俞光岩与病人之间的陌生感。
在诊室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患者为选择哪种治疗方案纠结不已,反复权衡。不论询问多少次,俞光岩都会耐心解答,详细分析每种方案的利弊,帮助患者做出决断。
2
霍 勇
病人的事,最重要!
”
他是主动和同事晚辈打招呼的权威
他是亲自给病人家属搬椅子的大夫
他是国内最顶尖的冠心病介入专家
他是中国心血管专科准入的掌门人
他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霍勇教授
他的身份很多,但无论在什么场合
他都跟大家说,叫我霍大夫就好
大夫,是霍勇最看重的身份
1
照顾病人一辈子
晚上8点半,北大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医生接到霍勇打来的电话,询问一位需要安排介入治疗的病人情况。
此时,霍勇刚刚参加完一个国际会议回到北京。一下飞机,霍勇就直奔医院。
这已经是一个“病房常规”,谁也不会感到诧异。因为不论多晚,只要病人还醒着,霍勇一定会亲自过来询问一下病情,安慰一下病人紧张的情绪。
在霍勇的办公桌下,压着一张没有取的汇款单,那是一个病人寄来的诊费。
这个病人是住在浙江的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他在电视节目中看到霍勇的节目,就慕名给他写了一封信来咨询自己的病情。
霍勇仔细阅读了他的病例资料,写下了自己的意见。他又怕字迹太潦草,委托同事誊写一份字大行稀易于辨认的信连同病人的资料一并寄了回去。
谁知道病人接到回信后非常感动,马上寄来1000元钱作为诊费。
霍勇对同事说:
“
帮我再写封信谢谢老先生吧,汇款不取过期就会自动退回,提醒他到时去取吧。
”
霍勇是一个人情味很重的医生。无论时隔多久,他都会记得患者的名字,记得患者是什么时候做的手术,血管病变的大致情况。他会关心患者有没有新的症状,关心他有没有做好规律的冠心病二级预防。
好多老病人都有霍勇的电话,会经常因为一些小事给他打电话。霍勇的社会任职众多,他的日程安排总是非常紧张,他经常会忙得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回家陪伴家人,但他从来不拒绝这些患者的电话,每一个问题都耐心回答。
霍勇说病人的事最重要,他的工作就是照顾病人一辈子的医生。
2
真正为病人解决问题
门诊、手术、查房、各种学术及院内会……在科室秘书小王眼中,霍勇每天都太忙太忙。霍勇也有忙里偷闲的时候。遇到问路的患者,他总是详尽而细致地告知路线,但凡能挤出一点时间,他还会亲自领着患者前往。
一位在京郊打工的河北籍女工因急性心梗入院,接受介入治疗后脱离危险。因患者家中贫困,上万元的医疗费用和后续治疗成了大问题。霍勇得知后,忙前跑后,向医院申请减免费用,又向药厂申请术后康复期的免费用药。
有人说,做医生时间长了,见多了生老病死,心也就变“钝”了。从医40年,接诊无数,面对病患,霍勇依然保持着最大的热情。他说,做医生到任何时候都不能麻木,都要有同情心。
“
既然选择了做医生,就要懂得珍惜,珍惜病患对你的依赖和信任。
”
连续多年个人冠脉介入例数及总例数居全国前列、成功完成万例介入诊疗手术,也让霍勇和很多患者成了朋友。这些来之不易的友谊让霍勇更加珍爱这个“让自己一生都更有意义”的职业。
霍勇每周出两次门诊,门诊每次限号15个。出诊时,除了查体、诊断,霍勇还要花时间跟患者聊天,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血脂高了、尿酸高了,生活上需要注意什么,饮食需要如何调整,都是他希望能教给病人的,而不是光开降血脂药、降压药就完事。
霍勇说,医生看病不是完成既定程序,不是开药、开化验单就行,而要把疾病预防的知识教给病人,这才是最好的治病良方。
3
站在病人的角度做选择
介入治疗一度被认为是“过度医疗”的重灾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动辄数万元的支架,是否需要植人?植入几个合适?什么才是最佳治疗方案?这些问题既是对医者技术的考验,也是对医者良知的审视。
霍勇的回答是:站在病人的角度,选择对病人最好的那一个。
“
不会给自己父母做的手术,就不要给病人做。治病救人会有风险,但尝试前一定要有谨慎、细致的设计。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医疗技术,不是对诊疗指南公式化的因袭,更不是不负责任的自由发挥。
”
对于我国介入治疗的迅猛发展,霍勇有着更为深入的思考。霍勇认为,再好的技术如果在发展中走了弯路,最后就只能走向死胡同。
“
总体而言,介入治疗中过度医疗仅为局部现象,治疗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进入治疗技术、治疗方法、治疗器械都相对稳定的成熟期后,介入治疗最急需的依然是又好又快发展。
”
已经功成名就的霍勇,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为规范介入治疗技术而大声疾呼。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专家工作组组长,霍勇还肩负着对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规范提供专业意见的重任和使命。
霍勇说,技术规范需要政府部门、学界以及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他只是其中一分子。
“
当你在这个行业待久了,投入了感情,就会产生责任感。我有责任感,你有责任感,大家都用责任感来推动、促进这项工作,这个行业就能健康地发展。
”
3
赵扬玉
“最美医生”产妇解忧人
”
北医三院妇产科主任赵扬玉常年保持24小时电话畅通
深夜接到急救电话随叫随到
次日又回到岗位继续坚持工作
曾为了救治一位重症产妇
三天三夜没有离开医院直至病人转危为安
为了抢救急诊腹腔内出血患者
她来不及穿防护铅衣
在X射线下为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直到手术结束
1
在一场场鏖战后更有底气
在同行眼里,赵扬玉带领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是一个随时要准备打硬仗的地方。一些兄弟科室的同事,甚至是在产科手术台上碰到自己从医生涯中最凶险的病例。而赵扬玉就是在这里,牵着孕产妇的手跨过一个又一个“生门”。
2012年,一位曾有过不良生育史的高危孕妇小夏从外省辗转而来,孕34周,严重胎盘植入,因突发下腹痛急诊入院。
赵扬玉判断,产妇胎盘已穿透子宫肌层,发生腹内出血。她和团队为小夏进行了仔细的术前评估,准备好大量血液制品等,并立即安排急诊手术。
开腹后,赵扬玉发现情况比预计得更为严重——腹腔内粘连得一塌糊涂,网膜、肠管全粘连在一起。产妇子宫下段与膀胱的界限不清晰,粗大增生的血管构成一张网络,遍布在子宫与膀胱间,胎盘植入严重,已经穿透子宫肌层并侵入膀胱。网膜肠管的粘连包裹着血块,子宫已经破裂,脆弱的子宫破裂口突然扩大,一时间鲜血大量涌出。此时,产妇皮肤发紫,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下降。一切就发生在一瞬间。
赵扬玉迅速将胎儿娩出,由于速度非常快,新生儿没有发生缺氧,哭声响亮。但整个手术视野全是血,无法看清楚解剖结构,赵扬玉和助手短时间内只能用干纱垫拼命按压止血,同时紧急呼叫介入血管外科主任医师赵军。
赵军进入手术室,眼前的场景让他瞠目结舌。
“
我的天啊,从没见过这样的出血。
”
他迅速从股动脉穿刺,在持续X线照射下,为产妇放置了腹主动脉球囊。
这个过程中,整个手术团队屏气凝神,没有人因为担心辐射而离开手术室,也没有人给自己留出穿防辐射铅衣的时间。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夏身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产妇的血终于止住了。
但是,因为胎盘植入过于严重,手术团队不得不切除产妇的子宫和一小部分膀胱组织。这场从傍晚6时多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2时多的手术终于结束了。小夏全身出血超过1万毫升,包括赵扬玉在内,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长舒一口气,瘫倒在地上……
这场恶战之后,赵扬玉陷入反思。
“
难道不能在患者腹腔出血前做这个手术吗?对于远离足月的孕妇,如果提前手术,新生儿将面临早产。如何在保障母婴安全的前提下,确定终止妊娠的最佳时期?是否有客观的评估指标?
”
10年前,如此凶险的胎盘植入疾病在我国是很少见的,且无指南和规范。赵扬玉决定要攻克这一难题。
随后,她组织团队成员对胎盘植入孕妇孕期及围手术期的管理展开为期两年多的深入研究,最终自主设计了“胎盘植入超声评分量表”,并将成果发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
该评分量表将超声预测重型胎盘植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提到81.5%和95.7%,同时具备简单、经济、实用的特征,易于推广。目前,该评分表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综合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医疗团队可结合该评分表,对胎盘植入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在术前多学科合作会诊、血制品准备、手术管理等方面进行充足预判及准备,以降低母体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基层,临床医生也可根据评分量表,对疑似胎盘植入的孕妇进行分型、分层管理,对评分较高的孕妇进行及时的转诊处理。
胎盘植入患者一旦开始手术,可能面临快速、大量、难以控制的出血,甚至在短时间内出现循环不稳定,危及生命。手术团队成员只有对手术过程达成共识,操作步骤规范,分工明确,配合熟练,才能为患者获得最佳临床结局提供可能。
因此,赵扬玉又提出了“胎盘植入九步术式法”的理念,强调手术团队默契配合可以在手术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血量,并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母婴结局。
产科主任医师魏瑗跟随赵扬玉参与建立了一系列术前管理模式。
“
主任的关注点已经不仅仅是一台手术,而是如何建立一套管理体系、一条临床路径。
”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团队在疑难危重孕产妇的救治上也越来越有底气。
2
抗疫路上的守护者
2020年春节前夕,赵扬玉订好机票,准备回老家探望年届九旬的老父亲,然而新冠肺炎疫情不断蔓延,作为一名产科大夫,她敏锐地察觉到在这个关键节点上,不应该离开这个特殊的工作岗位。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北京市随即发布确保孕产妇安全的最新要求。各大医院绝大多数科室暂停门诊和手术,但是产科不能停摆。作为北京市危重孕产妇转诊救治中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每天都有高危孕产妇从全国各地转诊而来。一边是孕产妇、新生儿的安全,一边是医护人员的安危,哪一方面都不能有丝毫懈怠。
2020年1月27日,按照医院的周密部署,在多个职能部门的配合下,赵扬玉带领产科团队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疫情期间接诊流程梳理、产科门诊和病房空间重构等工作。将发热疑似孕妇或外地来京处在隔离期的孕妇与普通孕产妇隔离开,防止交叉感染,减少院内感染风险。
疫情早期,在身处武汉前线的国内知名妇产生殖专家乔杰院士带领下,赵扬玉与团队率先完成了当时最大样本量的COVID-19孕产妇描述性研究,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对指导我国围产期保健及制定相应预防和诊疗措施具有重大意义。
疫情期间,赵扬玉4次参加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为妇儿医生、孕产妇送上“强心剂”;黑龙江绥化疫情突发,赵扬玉勇担使命,作为国家级专家驰援一线,救治感染了新冠肺炎的极危重型孕妇。
在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赵扬玉入选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的2021年“最美医生”。
北京大学医学部 宣
策划/宣传部
素材由各医院提供
参考资料:《霍勇:用责任感为技术引路》《赵扬玉:历经烽烟 方得行云流水》《赵扬玉:扎根临床三十载,甘做产妇解忧人》
文稿整理/宣传部 韩娜
题图、排版/王崇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