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面前,我们不退缩!勇面对!”——这是医者应有的担当

立德树人的 北京大学医学部 2022-12-13

编者按

十二月的北京正值寒冬

无声蔓延的新冠病毒

又增添了空气中的寒意

有一群年轻的白衣战士

他们虽是医学生的身份

但已经用稚嫩的身躯

筑起守卫健康的围墙

 

他们来自北大医学

各个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

亲历着疫情下的一线医疗

虽“尚未佩妥剑”

已承担起医者的职责

病房里长明的灯火

走廊间奔波的脚步

是向疾病宣战的见证

是北大医学精神的光辉

“我们不退缩!”



子夜时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病房。


和往常一样,专硕三年级的许义贞正在夜班的空闲时间整理病历,检查医嘱。安静的医生值班室里,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是来自护士站的电话,告知她病房新收的一位病人,核酸采样样本出现“十混一”异常。


这是许义贞第一次处置核酸异常的突发情况。作为当晚的值班医生,她丝毫没有预想的紧张与慌乱,脑海中迅速回想起处置流程,冷静沉着地应对。做好个人防护后,许义贞和值班护士全力配合,将病人按照既定的防疫程序转移到隔离间,同时等待病人核酸复核的情况。


凌晨四点多钟,正当大家焦急地等待结果时,神经内科值班室又接到感控的电话,告知病房里有另一位病人的核酸为阳性。一时间,值班医生和护士的心情又紧张起来。许义贞和值班同事凌霞互相鼓励,按照上一个病人的处理流程,迅速将核酸阳性的病人转移到隔离病房。整个过程谨慎又迅速,完全闭环的处理使医院内也未出现新的感染病例。许义贞用几乎满分的行动,交出了疫情处置的第一份答卷。


许义贞和同事们


回忆起神经内科的八天封控,许义贞的心情已经恢复了平静。“虽然很多人说,封控在病房内的工作很辛苦。其实我只是做了每个住院医都会做的事情。我相信北大医院的任何一位同学,如果遇到我当时的处境,都会选择留下来。


这是作为医者独特的使命。当疾病汹涌来袭,所有人都有理由退缩躲避,唯独身穿白衣的他们,必须站在人民的面前,筑起一道卫戍健康的屏障。当天夜晚,北京的温度达到入冬以来的最低点,呼啸的北风仿佛要将静谧的夜晚撕破。寒风中,神经内科的科主任和护士长分别连夜从家中赶来,和值班同事们并肩作战。当朝阳穿过病房楼的玻璃,金色的光辉镀在每一个忙碌的身影上。那一刻,身为医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许义贞的心中油然而生。




“其实我和身边的同学心态都很好,我们不害怕,也不退缩。

经过三年的探索与磨练,我国医者对疾病已经有了科学的认识,不会像新冠刚暴发时那样惶恐无措。充足的防护物资,科学的防疫措施,以及医院先进的诊疗条件……这些都是他们面对疫情时从容不惧的底气。


“这是成为医生的必经过程”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专硕在读的许义贞,自从研一开始就在各个科室轮转,同时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如果说本科阶段的医学生,学习的重心在专业课本和基础知识,那么进入研究生阶段的他们,正在完成从知识到实践的过渡。


临床实习第三年的许义贞,对此有深切的体会。在心内科监护室轮转时,主任对他们讲:“要把课本上的知识和临床上的病人结合起来。病人不会照着教科书生病,我们需要动用临床思维,通过实践出真知。”许义贞牢牢记在心里,也一丝不苟地践行着。她认真用心地接管每一个病人,对他们的病史、病程、治疗方案都如数家珍,并在此过程中有所思考,这对于她的个人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从懵懂的医学生,到能够独当一面的医生,需要的正是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转变。


许义贞和同事正在阅片


由于近期疫情的变化,临床上的防护也与之前确有不同。作为轮转的医学生,尽管没有上级大夫那样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当面对突发情况时,也具备着扎实的应对能力。北大医学的每一家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对医学生的教学都有着全面的考量。将一名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医生,其实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基础知识,过硬的临床实践技能,还需要具备优秀的个人品格修养。尤其是在困难处境中,更能够提高一个人的综合应对能力,激发未来医生的潜能。



我们也希望能够留下来,这是成为医生的必经过程。”

未来,从北大医学走出的他们,会迈向更广阔的天地,必然也会遇到更多突发情况,面临形形色色的问题。每一位医生都不可能永远年轻,永远都被上级医生庇护着,躲在他们的翅膀后面。他们需要成长的机会,在紧要关头发挥自我的价值,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些备受尊敬的导师们、带教医生们,在大约二十年前,也是这般年轻稚嫩。他们亲身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即使在陌生又凶险的疾病面前,也丝毫没有退缩。医生前辈们为医学生们树立了榜样,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昔日的他们无所畏惧,在医疗技术进步的今天,我们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良师益友是我们的榜样”



面对疾病时,白衣执甲的勇士们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在他们的身边,良师益友始终陪伴在侧,为他们点亮黑暗中前行的灯塔

许义贞和同科医生的合影


当问起许义贞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她讲起了自己在感染科轮转时,主任曾对他们的教诲。身为医生,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病人。医生与病人,这是一对特定情境下的身份,他们之间最大的隔阂是医学专业知识的壁垒。每当医生交代病情,解读检查结果时,都需要在短时间内输出大量的专业知识。为了得到病人的反馈,许多医生会问:“你听懂了吗?” 然而,许义贞清楚地记得,那位感染科主任并没有采用这样的表述,而是温柔地说:“我解释清楚了吗?”


相同的用意,不同的表述和口吻,带给病人截然不同的感受。自此以后,在向病人解释病情、嘱咐治疗时,许义贞也会加上这句 “我解释清楚了吗?” 简短的一句话,也许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却恰恰体现了北大医者对人文关怀的重视。


许义贞和同事商讨患者病情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病,有时候还需要熨帖患者和家属心灵的伤痕。许义贞从带教老师们身上学到的另一点就是同理心,设身处地站在病人和家属的角度思考和沟通。当面对焦虑着急的病人和家属时,多花几分钟解释清楚情况,安抚他们的情绪;当遇上记性不好的老人时,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解答疑问;当病人面临经济问题时,不一味替他们做决定,给他们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同理心就是当你身在病人的处境时,希望得到医生怎样的对待,就怎样约束自己的行为。将心比心的沟通,能够增进医患双方的理解,避免许多纠纷的产生。当病人们将全部的信任交付给医生时,许义贞也总能感受到肩上的重担,医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道远。




“我希望成为一个好医生,身边的良师益友都是我们的榜样。”


在这个寒风凛冽的冬天

无数白衣天使捧起希望的火烛

守卫着人民的健康

医生也好,医学生也罢

都不再是职业或身份的代名词

而是一个群体的形象

一项使命的担当


阴霾总会被清风吹散

雨过天晴时,我们会看到

向日葵一般的年轻医者

成为未来坚不可摧的力量





北京大学医学部 宣

采访 / 王静宇、武慧媛

文字、排版 / 王静宇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责编 / 宣传部 武慧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