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分哪三类,请参照!
室内设计行业已步入下半场,
下半场怎么走?
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的
对于很多设计师来说,真正做设计的时间是从晚上10点开始的,按此逻辑,真正他们在一天的时间当中,有没有20%做设计,这个都是打问号的,其余80%在做什么?大家可以思考。所以说到了这一阶段,到了这个境况下面,我觉得一个设计师就要思考你的公司或者是你的团队应该怎么去走,这个就好象我们当初进入这个行业,创立这个公司的初衷是蛮违背的。
2016年,我跟很多跨行业的朋友做了很多交流。特别是家装公司的,还有建筑设计公司和景观公司的。像全国超大规模的家装公司,基本上产值都在十多个亿。再看整个中国的装修产业规模,大概是4.5万亿。相对于家装公司,比如上海很多家装公司的几十个亿,包括建筑公司的十几个亿,室内设计公司能上亿的却很少。基本上都是上千万或几百万,而且规模都不大,这就是室内设计公司的现状。
这是我们做的关于室内设计公司设计费的一个调研。其实很多公司是没有达到30万这个温饱线的,而且在国内本土设计公司来说,能够达到60万的更是凤毛麟角。30到50万已经算是国内不错的设计公司,在上海也有人均产值达到100万的。当然,这其中会存在一些特例。比如个人工作室,它的人均产值就非常高。因为一个人干了所有的事情,但这到底是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不是具有正面意义的一件事情呢?这值得大家去思考!
我们做过统计,家装公司会多一点,毛利率能达到35%,纯利率能达到15—20%,设计公司能达到15%或者10%,工程公司就是上市的金螳螂等,他们的纯利率大概在5—10%之间,这个大家会说他们是为了企业所得税避税等,但是他们的财务报表都是公开的,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室内设计行业到底是不是暴利行业?还有就是我们要算一下设计师的成本,这个是很多人忽略的,或者是你的业主根本就不知道,他认为最终拿到的就是一张图纸,凭什么报这个价钱。
2016年,我把国内的很多设计公司,特别是老一辈的深圳、台湾、上海目前行业内大咖设计师的最近案例作品,包括公司规模、发展状况、业务方向都做了统计。但可以发现,他们近几年的设计作品跟前几年相比并没有什么区别。然后公司越做越小,自己也越做越累。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去思考一些问题!
但是,诸如雅布或季裕堂,他们到了这个阶段,为什么仍能保持创造力?
从亲力亲为的设计师到了教练,因为他们下面的每位设计师,基本上都已能够达到他们的级别,所以他们完全能以下面的团队去支撑整个品牌或整个公司的成长。
而国内老一批的设计师,为什么他们的作品没有成长?那是因为始终都是他们在做。而作为一个设计师,年富力强能创造的也就那么几年。到了现阶段,创造力已经很匮乏了。要么是他们自己没有创造力,要么就是他们培养团队不成功,才导致了他们公司的发展遭遇瓶颈。
家装行业的峰会和论坛,大家谈的更得多是市场的一个趋势,商业模式,包括供应链的整合,还有一个现象是什么呢?目前国内读商学院的,什么长江商学院等,很多都是家装公司的老总。
所以说,家装公司是越来越专业了,室内设计圈变得越来越娱乐了,就是大家以前说的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
现在很多设计师看不起家装公司,但实际上家装公司未来是有一种方式是可以颠覆设计公司的,就是资本的能力,比如说东易日盛,他用资本的杠杆是可以撬动设计这一块的。
2016年,“在行”和“分答”这两个知识分享平台诞生。我是最早被邀请进驻的,也接受了很多设计师的咨询。2016年,我也改变了以往的工作方向。专门针对行业内的一些特例,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公司,对他们做一些深度采访。用这些实实在在的案例告诉大家,应该怎样去经营、去定位自己的设计公司、设计团队和设计品牌。
我在2016年通过对整个行业的观察,通过近距离接受很多年轻设计师、设计公司的咨询,发现我们大多是在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注重技术,但往往忽略了对认知和自身思维模式的调整。我把设计师做了一个分类,将设计师分为3类。第一类,机会导向型。第二类,运营导向型。第三类,兴趣导向型。
机会导向型就是我刚才说的,目前国内80%的设计师都是这种类型。因为他们需要的是能立马付诸实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他们的特征就是做不强、做不大也做不长,这也是目前国内所有室内设计公司的一个状况。
目前有10%的设计师属于思运营向型的,他们会着眼于未来,形成自己的特色,注重影响力和成长性。对自己的定位是以品牌经营为策略,也就是让设计回归到服务的本质。
兴趣导向型的设计师也占10%,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兴趣使然,玩儿票性质的。这一群体其实代表了过去的那一批设计师。兴趣导向型的这一类设计师,我认为从个人层面上来说是非常棒的。因为功成名就,财富各方面的积累都足够了。但他们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没有担当的,没有给中国的室内设计行业树立起标杆。因为他们没有给行业带来更多的正面影响。
其实现在很多设计师直接就从机会导向型跳到了兴趣导向型,根本就没有经历运营导向型。当然这也跟当下设计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庞大的市场有关系。但我觉得,在一个设计公司的成长历程中,创业阶段应该是机会导向型,成长阶段应该是运营导向型,当公司迈入守业期,就应该转变为兴趣导向型。
作为一个领导者、一个创始人,在不同的阶段,角色也要随之转换。但是作为设计领导者,有时候很难从这种角色的转换当中把自身解脱出来。所以就导致了很多设计师直接从机会导向型跳到了兴趣导向型。就像一个人直接从青年变成了一老人。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目前这些室内设计公司发展遇到各种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这么好的市场机会,为什么发展的却不怎么好?以前大家强调的都是设计,但按照设计这条路去走,为什么就是没有按照市场的这种规则去走好?所以我最终得到答案,就是“品牌策略的缺位”!因为以前大家认为设计至上,而以我看来,当你转型到品牌至上、经营至上的时候,你才是去经营一个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