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雷自宅 | 一种专属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真实,即动人

壹集COLLECTION 大师设计 2022-05-18

中国城市中,杭州最为温润、清晰、聪慧、俊秀,游于此,自是怡情。

沈雷是位性情中人,又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分寸感,恰给人一种与杭州类似的感觉。

——“请用3个词来形容你自己?”

——“真实、自在、不强求。”

  • 沈雷,当下设计界的一位中坚力量。

  • 他“文武双全”,曾担任ID+C 杂志执行主编,使其成为专业类杂志的标杆。

  • 作为内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设计总监,其设计作品涉及类型广泛,凝聚着灵气与才气。

  • 内建筑与建筑内, 文字上的翻转更为准确的表达出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 “内建筑”以此为切入点,由此展开新的设计视野建构计划,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创作思维。


沈雷履历丰富,“文武双全”,设计作品涉及广泛,担任编辑期间访谈文章也是视角独特;

他“内外兼修”,先后就读于中国美院及英国爱丁堡艺术学院,一步步成为设计界颇受关注的设计师;他一直坦率待人,是朋友圈中见解独到又乐于分享的存在。

自宅是无需手法的

自己是什么样子 生活是什么状态

肉在锅上 书在身边...

四季有花 柜里有酒...

日暮晨昏 与之相处...

成为最亲近的友人

—沈雷

「 沈雷自宅 . 家是亲近的友人 」

正对着入户门庭旁的篱栏小院,朝南的灰色石池边,缀满了新绿。转望室外的池边正绽得热闹得芽蕾,蓝与黄温柔的几点,间隙不绝有鸟鸣,伴人声一言两句,

旧木几、读本、茶盏 、亚麻沙发

这小空间内的书籍、磁带、柔软如云朵的藏蓝色亚麻沙发

早晨的楼梯间,灰与灰的细腻拼贴

影与光与空间在揭示,顺着狭长的通道一路指向前方的厨房,

延伸至最后那墙上的壁挂电视。

相继进入,左侧是光线暗下来的茶空间,是室内墙上那只蝴蝶标本吸引了我。适合从这空间透过窗,打打望。

廊复廊,层层镂空的阶梯,连接起一楼起居厅外的户外平台。鱼在游,绕着蕨草,圈起梦境通道。

中景,是下沉式厨房餐厅空间,这里有着大而舒展的操作台,质感细节优雅,线条简约。用于备菜,吃简餐都极舒适。

平日亦或对着这池中鱼,看月来云起,

再移动两步出来透口气,发呆神游放空会儿,也都很好。



那深灰浅白的抽屉柜子里,还藏有许多宝贝。

都不给它们积灰的机会,陪伴三餐,日日使用。


黑色火炉,守在厨房和餐厅之间,妙哉。

半开放的地下空间,

由此又添一笔“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诗意了。

实用且温暖,炉边围坐,

被天然的藤椅、小木几、软麻凳与质感金属围绕,



随着风,看向后院的造景,由植觉先生设计,关照。



天色在变,云在变,只管好好安静欣赏。

尤其一楼的那排,像看长卷图,叫人挪不开眼,羡慕每日主人都可大饱的福。

居要居得住,渴望易居、适居、自在居,那就得如此“合乎其人”。

作为设计师,

这个家却丝毫没有设计炫技感,也不夺人眼目。

来此的客人不像客人,主人有时也跟着一起在家里游。

沈雷的家,

空间时间的维度亦非全然现代,兼古纳新,是开放多维且包容,

很有他个人的气质,一种专属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真实,即动

客房细节



二楼起居室细节

通往工作小隔楼

良宽曾言:“最不喜书家的字,厨师的菜和诗人的诗”。

好的书家厨师诗人,好的设计师,好的万事万物。

若要经得起考验,都得是厚积才能薄发的,才能举重若轻的。

小茶室

手工金属茶几与亚麻沙发的对比


每层楼都考虑了可独可聚的公共空间,穿插拼贴其间的还有相对私密的空间:阁楼办公区,宜静坐冥想的小茶室,客房外设有的饮水台。




 主卧及浴室细节


视频制作:DD

图片:偏方摄影 阿杨

文 / 平面:阿杨

「壹集」,一家集合了家具家居买手店、艺术展览、咖啡、餐酒、植物商店等为一体的复合式生活美学空间。把美当作日常,集纳、探索与分享全球设计好物。

Q:我们就从“内建筑”开始说起吧。先请谈谈“内建筑”的发展、你的合作伙伴、公司管理以及这里与你个人经历的交融。

A沈雷1988年我来到杭州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1992年毕业后到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成为一名建筑师,也是一群工科生中难得的“文学学士”;1998至2001年,我在27岁时去英国爱丁堡艺术学院读硕士,并为ID+C杂志撰写海外专栏;2001至2004年,做了4年ID+C杂志的主编,其间与孙云相识。2002年两人开始合作,2003年成立“内建筑”。

“内建筑”这个名字,我在英国读室内建筑专业时就想好了。你看“内”这个字很有意思,有人与空间的关系在——人处于两难的境地,含义即有从室内到建筑的延伸。

▲  “内建筑”项目:“宴西湖”餐厅。顶部镜面不锈钢微波延绵起伏,与墙体镜面相互呼应,行走其间,如同置身水光洌滟的湖上。

“内建筑”采用全面合伙人的方式,现有50人左右,除了1个司机、2个财务和3个助理,其他全都是设计师。这些设计师多数自毕业后就进入内建筑,彼此很默契。很多设计事务所都希望扩大规模实现产业化,但其实我觉得30人对于公司是恰好的体量, 50人都已经需要在管理上费点力气了。

现在我每天睡到自然醒,11点到公司处理事项,大量的思维都是在公司以外,对设计一直保持热爱,不断有新的想法分享给同行和同事。

我喜欢现在的生活,觉得这就是设计师应有的状态。

▲  外婆家旗下高端品牌“宴西湖”餐厅,影像是空间的主角。


Q:你的设计观是什么?设计的价值或乐趣在哪里?


A沈雷:设计是被时代、市场裹挟着前行的一种话语。作为设计师,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存状态,坚持自我与从善如流,或随波逐流。基于这样选择的可能,我的设计观是不重复别人与自己,冷静地看待世界的变化与设计,并与时下的设计界保持适当的距离,因为距离可以产生美好。

设计的价值,我认为在当下被相对放大了,放大就会产生畸变,这对市场和设计师未必是好事。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很多人认为的价值与价格的相关:价值越大价格越高。我却坚决认为离价格越近,离设计就越远,从物欲里获取的快感不是乐趣


Q:从全球设计视野来看,中国设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突破?


A沈雷:大家都已习惯了表述进步!但是,原先的文明盛景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中,我们缺水在梦里浑然不觉。多年来的故步自封与抱残守缺,导致我们的设计远远落后于欧美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这样也有潜在的好处:设计空白点相对较多,使得设计市场的机会也比较多,因为是“零起点”,使得我们的进步当然很明显。我也曾经是其中的唱和者与参与者,而且在充满正能量,同时,激情万丈,断难有妄自菲薄的想法。

后来,我在设计之余拜访过很多国家也走遍了中国的东西南北中,陡然发现我们既缺少“怀静心眠于花间,晨空何等清云”这样俳句的美好,也远离了王维所描述的 “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一悟寂为乐,此生间有余”观心、内省和顿悟的心境。因此,我们现在需要的仍然是全民审美素养的提升,不过这是需要时间的,要慢慢来。


本文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

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更多精彩回顾 --

沈雷力作 | 2万一晚,这可能是中国最贵的民宿-不舍·野马岭

内建筑沈雷 餐饮力作 | 一、成都宴;二、成都九锅一堂餐厅

设计师梁志天的家,位于香港,面朝大海

黄全的家:一个新贵设计师的品位之作

谷腾:80后设计师1600万买下270平江景大宅,花500万耗时2年装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