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肖贵清丨中国共产党百年制度建构的基本逻辑

肖贵清 社会科学文摘 2022-12-04
摘要

ABSTRAC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分析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制度建构的基本逻辑,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系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摘自《江海学刊》2021年第1期

■  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5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分析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制度建构的基本逻辑,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

中国化奠定制度理论之基

从理论层面看,中国共产党制度建构的历史进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进程。

1.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源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中国化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与具体道路,乃至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都具有特殊性。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的基本思路,并逐步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中国革命的目的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共和国”。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也在不断深化。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就指出:“我们政权的阶级性是这样: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不是仅仅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专政得到了法理层面的确认。《共同纲领》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1954年宪法对此再次予以明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顺利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但是人民民主专政仍然作为国体继续沿用,这既符合我国“工农联盟”的特殊国情,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稳定。

2. 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源于民主集中制理论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民主集中制”这个概念,但却在组织和开展无产阶级斗争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民主集中制的一些理念。列宁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并将其贯彻到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中。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列宁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组织特征。中国共产党将民主集中制贯穿进党的组织建设中。1927年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议决案指出:“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这是中共首次在党内文件中以文字形式明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中共六大第一次阐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内涵,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此后,民主集中制在革命实践中得到了贯彻实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也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融入国家制度建设中,始终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加以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后,民主集中制也作为根本性制度写入了宪法当中。民主集中制是新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特色与优势。

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源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理论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与政权都离不开无产阶级先锋队——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俄国革命得以胜利、社会主义政权得以建立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强调党对革命斗争的领导,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实践中极大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能力,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改革开放后,针对社会上一些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声音,邓小平坚定指出:“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是没有前途的。这个道理已经得到证明,将来还会得到证明。”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进程,正是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才能够始终蓬勃向上。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4.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源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遵循。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自觉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庄严宣告,“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将“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提出,他指出:“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党和国家“根本制度”的形式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予以确立和巩固。

 

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

建设和改革百年制度探索的一以贯之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制度的探索发端于革命时期,奠基于建设时期,完善于改革时期,是一个一以贯之的探索过程。

1.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关于未来国家制度的主张

在领导中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党也在实践中思考未来国家制度建设的问题,进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探索。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将无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制以及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等思想融合进政权建设的尝试之中。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现了中共对未来国家制度的设想。《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发。对于未来国家的“国体”与“政体”,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应该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而政体则是“民主集中制”。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一时期毛泽东所说的民主集中制政体与后来形成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在名称上略有不同,但是,这一思想与后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有着内在关联。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以“人民民主专政”代替了过去主张建立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就在于领导人民建立一套新民主主义进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对未来国家制度问题的思考、认识与尝试,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制度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构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便着手开始领导新中国的制度建设。

一是明确新中国的“国体”与“政体”。《共同纲领》明确了新中国的国体问题。《共同纲领》对于新中国国体的概括更加适应新中国成立时国内的政治环境,更有利于凝聚和团结最广大的政治力量。按照毛泽东的观点,“政权机关”是决定“政体”的关键。与国体的确立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并未在新中国成立时就立刻召开,而是经历了从政协代行人大职权再过渡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过程。“国体”与“政体”的确立,为新中国的制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并未立刻着手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是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段时间作为一个过渡时期。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引导个体农业、手工业走上合作化道路,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新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由私人所有向社会主义公有的转变,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三是建立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1954年,一届全国政协执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也宣告结束。同年12月,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明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这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4年宪法更是明确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三级民族自治地区行政规划,并规定在县以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民族乡。此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与西藏自治区先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四是颁行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立新型的法律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届全国政协通过了三个奠基性的法律文件。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土地改革法》《婚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先后颁行。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体现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两大原则的根本性法律文件。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也先后通过颁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律体系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初期的法律思维,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更为依法治国提供了基本依据。

3. 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一是完成了国家各项制度的恢复和重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左”的错误得到了根本纠正,党也深刻认识到党和国家制度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在谈到“文革”教训时,邓小平强调“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因此,改革开放后,恢复了一批党和国家组织领导机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恢复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国家各项制度的恢复和重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后,党对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模式进行了改革,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探索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得到了改变,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这三方面的内容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三是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建立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得到了恢复和重建。1989年和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分别通过,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运行提供了法治保障。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曾有过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改革开放后,这一设想凝练成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国策。同时,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也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实践逻辑:植根于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逻辑,在实践中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制度建构的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就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道路的伟大实践。从源流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生发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制度探索,完善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制度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后,随着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拨乱反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恢复和重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设经验的总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为“四梁八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轮廓更加清晰。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彰显出巨大优势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这条道路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的。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风险与挑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创立的这一套制度体系,总能够化危为机,在风险和挑战中不断前进,在风险和挑战中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更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实现国家富强的全新路径。2020年发生的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是“二战”以来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领导中国人民打响了一场与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社会各界群策群力,汇聚成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3. 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出巨大的政治优势,但是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所发生的变化是历史性的。制度建设贵在平时用力,贵在于短板与弱项处用功,要及时发现制度的短板与漏洞,形成善于查缺补漏的体制机制,完善抗风险的制度性设计,增强精细化的制度性规划。制度的关键还在于执行和落实。如果拥有完善的制度,却没能形成一套有效的治理体系来执行,再好的制度也会成为空谈,再完美的制度设计也无法付诸实践、造福人民。因此,必须解决好“制度”与“治理”的关系问题,在实践中实现制度建设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有机统一。



往期推荐


《社会科学文摘》往期目录


张跃国丨百年大党历史身份的建构逻辑:代表观与工具论的合一


许耀桐丨中国共产党发展民主集中制的百年历程


商志晓丨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创造百年辉煌


陈答才 吕越颖丨百年大党的成长逻辑、辉煌历程和鲜明优势


王南湜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百年回顾与展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