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存良丨革命化、现代化与社会化:建党百年以来统一战线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ABSTRACT
革命形态之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革命的战略武器。现代化形态之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经济建设、引进外资外智的重要法宝。社会化形态之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调节社会结构、整合社会的重要法宝,并已融入社会结构之中。
■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统战理论研究基地副教授
■ 摘自《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 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5期
革命化:统一战线为革命发展服务
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视野之中,统一战线是为无产阶级政党革命目标服务而建立的政治联盟,统一战线具有鲜明的革命色彩,属于革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传入中国,也是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服务的。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之后指出,中国的革命属于民主革命,无产阶级应该与资产阶级民主派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因此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命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把统一战线植入中国革命之中,推动统一战线成为带动中国革命的发动机之一。中共二大确立与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之后,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在国民党改组的基础之上,1924年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既推动了国共两党的组织发展,也推动国民党挥师北伐,半年时间之内由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由此,国民党由局部执政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但是当统一战线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展开之时,国民党却倒戈一击,发动“清党”运动,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大革命最终遭到失败。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大革命发展,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破裂则使大革命最终失败。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由城市走向农村,在农村建立了工农联盟统一战线,并通过工农联盟统一战线在农村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扩大军队,建设苏维埃政权,成功扎根农村,建立了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仅仅代表工农利益的政党转变成为代表整个民族利益的政党,由中国政治的边缘逐渐走向中心,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政治力量。1936年,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就颇为自豪地指出:“现在共产党说的话,比其他任何政党说的话,都易于为人民所接受。”到1939年,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18年成功经验之时,更明确指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他说,“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从而正式在理论上明确了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政治地位。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更为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有一个广大的和巩固的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是如此广大,它包含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个统一战线是如此巩固,它具备了战胜任何敌人和克服任何困难的坚强的意志和源源不竭的动力。”在这个统一战线之中,一方面只把敌人局限于“帝国主义者、封建主义者、官僚资产阶级分子、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将除此之外的人员都纳入了统一战线的范畴;另一方面从地域上把统一战线扩展到了长江以南等广大区域,使得蒋介石真正成为孤家寡人。正是通过这种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了国民党,使解放战争的时限由原来估计的15年缩短至仅3年时间。
总之,统一战线作为无产阶级领导社会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由国外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革命过程之中,统一战线经历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工农联盟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不同阶段。无论哪种具体名称,都处于革命的范畴之中,都是为革命服务的法宝和战略武器。可以说,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之中,统一战线虽然有不同的具体表述形式,但都是革命统一战线,革命化是其基本特征,为革命服务是根本使命,这是统一战线进入中国并且中国化的第一个阶段。
现代化:统一战线为现代化发展服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果断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启动了新一轮现代化建设。统一战线摆脱了阶级斗争对自身的内在束缚之后,也开始了由革命形态向现代化形态的转型。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实际上标志着统一战线正式启动了由革命形态向现代化形态的转型。
但是在现代化形态之下,统一战线的具体名称应该是什么呢?统一战线应该如何具体表述呢?这要从新一轮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出发来进行概括,新一轮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现代化需要大量资金、技术与人才,中国共产党自身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都存在不足。邓小平同志通过统一战线渠道来推动对外开放,解决资金、技术与人才问题。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他认为“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在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方面,当西方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普遍对我国能否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持怀疑态度之时,能够率先到中国来投资兴业的就是华侨华人,因而邓小平同志把目光聚焦到华侨华人,他说,“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在人才方面,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要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有真才实学的人,应该把他们找出来,使用起来。能干的人,就当干部”。这当然还包括大量海外华侨华人人才。要发挥他们的作用,就需要把他们纳入统一战线的范围之中,从而中国共产党就在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之下,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纳入了统一战线的范围之中,推动统一战线越出大陆范围。
但这还是中国共产党单方面的政治设计,要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正式纳入统一战线的范围,还需要找到他们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最大公约数,需要有一个双方能够达成政治共识的载体,这个载体还要能够有效避免我国与西方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不同。邓小平同志找到的这个载体就是中华文化传统之中最为深厚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都能够接受的载体和纽带。用爱国主义作为最大公约数,也能够避免我国与海外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之争。因而在爱国主义这一范畴之下,能够建构起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包括在内的政治同心圆。基于这一政治逻辑,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明确指出,“现阶段的统一战线可以提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
“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的提法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也具有鲜明的过渡性,既体现了统一战线从革命形态向现代化形态的转型,也反映了革命形态统一战线的强大影响力。因为长期以来,革命化是统一战线的灵魂,也是统一战线的传统,革命化的基本内容贯穿在统一战线的宗旨、使命和任务上,落实在政党关系等各个方面之中,基于历史惯性,革命化把自身嵌入了统一战线的具体表述之中,但是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现代化就迅速超越了革命化。到1981年,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历史决议》中就“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正式提出了爱国统一战线概念,爱国统一战线所高举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都飘扬在现代化的时空之中。
爱国统一战线以现代化为中心和目标,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纳入统一战线范围,就扩大了统一战线的工作半径,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外统战工作的概念。1984年,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召开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统战、政协工作座谈会,要求统一战线面向“三胞”,积极开展对外联络,广交朋友,为现代化建设服务。1986年1月,中央统战部根据中央领导指示精神和习仲勋的提议,召开海外统战工作座谈会,着重讨论海外统战工作形势、任务、政策、做法和协调配合问题。同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统战部《关于海外统战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同年11月,中央统战部召开第十六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由大陆全体劳动者、爱国者组成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一个是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两个范围联盟”概念的提出扩大了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也通过扩大统一战线范围的方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集聚资金、技术与人才。
总之,改革开放之后,统一战线实现了由革命形态向现代化形态的巨大转型,统一战线由为革命服务转变为为现代化服务,这种巨大转型推动统一战线在性质、宗旨、任务、范围、对象和工作重点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统一战线的“现代化”模式是由邓小平同志领导推动的,我们又称之为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在这一理论之下,提出了爱国统一战线、参政党、“一国两制”、两个范围联盟等与革命统一战线完全不同的崭新概念。这是统一战线在中国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社会化:统一战线为社会建设服务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发展阶段来看,我国毫无疑问还处于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到2035年才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而统一战线也还处于现代化的形态之中。但是从社会机体的分化与整合的角度来看,市场化带动社会分化之后,21世纪以来,我国进行了广泛深刻的社会建设,统一战线在继续为现代化服务的同时,逐渐把重点转移到为社会建设服务,由此建构了社会形态的统一战线。社会形态统一战线建立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形态统一战线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共产党21世纪以来开展的社会建设和社会保障运动,社会形态统一战线的基本工作方式是把社会分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凝聚到中国共产党周围,广泛开展社会整合。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我国就开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化推动了利益分化和社会分化。社会分化对政治体制的各个方面都形成了冲击,统一战线作为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市场化的冲击。市场化改革伊始,中央统战部就敏锐地意识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会对原有统一战线模式形成冲击。1993年,中央统战部组织18个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调查,形成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关于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工作调研情况综述》。该情况综述明确指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人民内部矛盾增多,统一战线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等方面的任务更重,并且明确提出统一战线工作出现了社会化趋势。这标志着统一战线着力的方向开始由港澳台和海外转向国内社会,开始启动向社会形态的转型。
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一场广泛的社会建设运动,通过社会建设来缩小不平等,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加大社会保障力度。随着中国共产党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把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社会建设领域,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也把为社会建设服务作为工作重心。2006年,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明确指出:“统战工作由政治领域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由大城市拓展到中小城市,由公有制单位拓展到非公有制单位,参与统战工作的部门和组织日益增多,统一战线具有显著的社会性。”胡锦涛同志在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这是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些重大关系,也是统一战线需要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正式提出了统一战线要协调处理好“五大关系”的概念。五大关系处理得好坏关系到政党、国家与社会,统一战线协调处理好这五大关系,就能够保障国家稳定,社会和谐,政党长期执政。五大关系实际上构建了统一战线的“社会化”模式,统一战线已经超越了现代化阶段,超越了单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阶段。现代化形态统一战线所注重的两个范围联盟已经被融入海内外同胞关系之中,成为五大关系中的一个方面。而且在五大关系之中,首次突出了由社会结构变迁而形成的阶层关系。推动统一战线把关注点逐渐聚焦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上来。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共产党广泛全面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
总之,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社会建设运动,统一战线实现了由现代化形态向社会化形态的大转型,统一战线由主要为现代化服务转变为主要为社会建设服务。在此过程中,统一战线围绕社会结构变化而创造了一批新概念,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新媒体从业人员、网络人士、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等,他们都成为新兴统战人士。在社会化形态的统一战线之下,中国共产党不断把社会结构变迁中产生的部分新兴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纳入统一战线的范围中来,统一战线对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变化都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统一战线也围绕社会结构变化而创造了一些新判断和新理论,如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工作,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等。
结语
建党一百年来,统一战线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革命化、现代化到社会化的三大发展阶段,通过这三大发展阶段,统一战线实现了从外来到本土化的全面转型。统一战线本身是外来的,但经过本土化之后,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法宝。革命形态之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革命的战略武器。现代化形态之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经济建设、引进外资外智的重要法宝。社会化形态之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调节社会结构、整合社会的重要法宝,并已融入社会结构之中。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