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达芬奇的这本“禁书”,竟让全世界顶礼膜拜了 500 年!

2017-10-30 刘派 远读重洋


《达芬奇传》10 月 17 日刚刚出版,就横扫欧美各大图书销售排行榜首。这部 720 页的重磅巨作,由全球传记写作一哥、《乔布斯传》作者艾萨克森主笔。远读重洋第一时间带你揭开达芬奇创造力的秘密。


史蒂夫乔布斯一生中几乎没服过什么人,却对达芬奇推崇有加。


他称赞达芬奇说:“他在艺术和技术当中都发掘出深厚的美感,竟还能将二者融会贯通。他是当之无愧的天才,给予我无限的灵感。”达芬奇能绘出《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乔布斯能将苹果手机做成一项伟大的设计,他们都是创造力的天才,在艺术和技术领域跨界成功的顶尖高手。



但遗憾的是,达芬奇一生留下的作品不多,几幅画作只是他创造力的冰山一角。而他真正精华的思想,在接近 500 年的历史中,都处于“禁止出版”的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达芬奇的想法、创意、草图甚至是牢骚,都记录在他一生书写的 15000 页笔记当中。但是这些笔记上记录的很多信息,在中世纪是绝对禁止出版的。特别是他对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在中世纪宗教看来是对神明的大不敬,会迅速给他带来杀身之祸。


不过在几百年后的今天,达芬奇的笔记终于不再是什么禁书。我们可以自由地阅读这个本子,了解他毕生智慧的结晶。换言之,我们如果只看了对《蒙娜丽莎》的绘画鉴赏,根本谈不上真正了解达芬奇——这个代表了人类创造力巅峰的人。



今年 10 月 17 日,杰出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sacson)的新书《达芬奇传(Leonardo Da Vinci)》在万众瞩目中终于问世。书籍刚一上市就成为美国亚马逊 10 月最佳好书,主流书评媒体如《纽约客》《华盛顿邮报》对这本书大加赞赏。


艾萨克森绝对是当下首屈一指的传记作家,他先后就读于哈佛和牛津,得到了英国声誉最高的罗德奖学金,担任过美国著名杂志《时代》周刊总编辑,后来还成为世界传媒巨头 CNN 公司的总裁。而他只为如雷贯耳的大人物立传,并且传记作品都成为了广受好评的畅销书。早期他写过《本杰明·富兰克林:一个美国人的一生》,还有《爱因斯坦:生命的全部》。当然,我们最熟悉的当属他 2011 年出版的《乔布斯传》。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艾萨克森从富兰克林写到乔布斯,从近代科学写至当代科技,应该是越来越贴近当下、越来越接地气了,可他为什么突然又拐到历史的深处,要解读达芬奇这样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呢?作者在写作次序上有什么逻辑吗?


答案是,还真有。艾萨克森说:“我的每一本书,都围绕一个跨界成功的巨匠展开,他们在技术、艺术、建筑、政治领域都有巨大的成就,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我写传记不只是为了歌颂名人,更是为了思考:他们的智慧有什么相似之处,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我们能怎么借鉴他们的智慧来提高我们的创造力,以及跨界学习的能力?


“富兰克林为什么既能成为政治领袖和美国独立精神的代表,还能够通过放风筝发明避雷针?爱因斯坦在写《我的世界观》时,为什么不谈物理,反而说的都是哲学、政治学和社会责任感?乔布斯又是怎么把苹果手机做成当前最具艺术气息的工艺品的?这些问题困扰着我,而我一时还找不到答案。”


不过事情后来发生了转机,在写《乔布斯传》时,因为乔布斯对达芬奇的推崇,艾萨克森对达芬奇产生无穷的好奇心。接着,他意识到,达芬奇站在了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巅峰之处。要想破解他的创造力和跨界学习的密码,达芬奇是他必须直面的重要人物。


但是,创造力其实是比较虚无缥缈的概念。但艾萨克森之所以享誉全球,就在于他能独辟蹊径,围绕达芬奇的笔记本这一个小小的实体,以小见大,发现了达芬奇身上的无限奥秘。那么接下来,我们来领略这本长达 720 页的《达芬奇传》的精髓:达芬奇的笔记本上究竟记录了些什么?它和达芬奇的创造力究竟有什么关系?


问题之书:啄木鸟的舌头长啥样?


达芬奇的笔记本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对这个世界花样百出的提问。甚至很多问题还挺无厘头的。我们来随便举几个例子感受一下:


1. 人到底为什么会打哈欠?人的脸上究竟有多少块肌肉?

2. 鳄鱼的爪子到底长什么模样?鹅的脚掌究竟是张开还是并拢的?

3. 为什么鱼在水中比鸟在空中运动得更快,按理说水中阻力更大啊?

4. 影子的边缘是什么样子的,我应该怎么把它画下来?

5. 啄木鸟的舌头究竟长什么样子?(这是最令作者惊奇的一个问题。)


听起来是不是有小时候读《十万个为什么》的感觉?可达芬奇在 500 年前,能在那个宗教高压的年代,保留一颗儿童般的好奇心,对世上的一切接连不断地发问,这本身就是他创造力跨越学科、跨越各种限制的一个原因。爱因斯坦也说过:“我没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是对这世上的一切有永远用不完的热情和好奇心。”


后来,这些因好奇而引发的问题,渐渐将他导向更复杂的知识。他开始深入了解动物的内在结构,甚至是人体的结构和运动规律,最终成为解剖学的先驱;他开始绘制阴影,绘制人物细节之处的表情,最终变革了千年以来绘画的“金科玉律”。




你可能会觉得,那达芬奇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他问的这些问题我小时候也会问。但是我们和达芬奇的区别在于,达芬奇会把自己的每个问题都记录在册,而我们的很多疑问就随风飘散了。达芬奇告诉我们,一旦灵光乍现问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就应该马上把它记下来,这些记录以后都会成为创造力的重要来源。


同时,达芬奇提问题是不考虑实用价值的。其实在成名后,有很多人付很高的佣金,邀请达芬奇为他们画画,但达芬奇几乎都拒绝了,甚至很多画拿了佣金也没画完,这也是他后来被人批评的一点。不过,在他拿了钱不画画的悠闲时光里,他就是受到纯粹好奇心的驱使,去了解这世上别人根本不关心的一切。


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话:“能者达人所不达,智者达人所未见。(Talent hits a target that no one else can hit, genius hits a target no one else can see.)”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有才能的人能射中他面前的每一个靶子;但是天才却能射中别人看不到的靶子。


我们普通人的思维都是有框架的,但是有框架之处就有局限,就很难看到那些“看不到的靶子”。但是达芬奇不同,他是个绝对的经验主义者,事实上,因为他是父母的私生子,他甚至没接收到正规的学校教育。但也正因如此,他总是用直觉去提问,将提问记录在册,再去思考背后的基本原理。


这就是达芬奇的笔记本的第一个特别的地方:这是一本问题之书。他把日常生活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记录下来,而这些问题大多出自直觉,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他的思维也未曾受到学校教育的限制。最后,在常年累月的积累之后,这些碎片化的问题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思考。

总结之书:达芬奇并不是穿越的人


我们对于达芬奇最大的误解和猜想,就是以为他的智慧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的任何人。我们以为他没有借鉴前人的资源,而是依靠杰出的头脑创造了无数奇迹。甚至还有不少人猜测,达芬奇是从未来穿越回去的,他头脑中的知识比今天的我们都要高明一百倍。但其实,他非常重视对前人知识的阅读与总结。


前面我们也聊到,达芬奇小时候没有获得正规教育的机会,他早年也以此为荣,觉得上学的人只不过会吟诵几个句子,但我这个没上学的人,却能通过对世界的观察,了解他们一辈子也接触不到的奥秘。


可是达芬奇在 30 岁的时候受到了朋友的影响,正式开始阅读。而他一读书就停不下来了,还在三十多岁的”高龄”从头开始学习拉丁文。大家想想,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用蹩脚的口音和错误的语法,念着每个欧洲人都能流利讲出的拉丁文,这个场景是多么地可笑。但是达芬奇从来不在乎这些,就这样,他一点点学会了拉丁文。


实际上,他是用直觉来问问题,然后再思考如何吸收前人的资源,最终踩在前人的肩膀上获得答案。他所有重大的发明,比如抽水机、军事工具、飞行器等等,都来自对前人的吸收,以及与同代人之间的合作。



这其实没什么稀奇的,但达芬奇读书的方法又和所有人都不一样。我们一般接触到的读书方法都是,先看目录,了解框架,知其核心,再补充细节,很多无用的细节甚至可以略读甚至抛弃。


但是达芬奇却截然不同。他认为,读书的时候要从你最感兴趣的细节开始,而且在读这些细节的时候,必须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点奇怪,达芬奇思维敏锐,读写速度应该很快啊,为什么要在细节上下这么大功夫呢?之前我们也了解到,达芬奇是个绝对的经验主义者,他说自己是“经验的信徒”。如果我们一上来就从框架入手,就会受到这本书的局限,或者这个学科的局限。相反,只有从细节出发,才能发现前人所没有关注到的东西,才能去打破、重建一个框架,成为真正的创造者。


细节能带来无穷的生命力。举个例子,中世纪的宗教画其实有一些规定的主题,其中“圣母报喜”(Annunciation)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当天使加百利来到人间,告诉圣母玛利亚她怀上耶稣的时候,这是整个基督教文明在时间上的起点。


但是达芬奇分析了之前所有的同题作品,发现他们只关注到圣母、天使这些主要元素,却忽略了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这两个看似不重要的细节。只有这些细节,才能更贴切地展现天使加百利的虔诚,以及圣母的惊诧、羞涩和喜悦,这样整个作品才会具有人性的气息。


为了画好人物的表情和肢体,达芬奇做了极为充足的准备。他在笔记本中写道:“进城时,你要不断地去观察并记录人们谈话、聊天和吵架时,他们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只有来源于生活本身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表现。”最后,他绘出了下面这幅技冠群雄的圣母报喜图。



这就是达芬奇的笔记本的第二个特别的地方:这是一本总结之书。你读过的每本书、看过的所有广泛意义上的“内容”,都应该有所记录,而且要不断跳出书本的框架,从细节处找到不合理的或者被忽略的地方,成为你创新的突破口。

训练之书:他连续画了 169 个圆


本书作者艾萨克森最感到震撼的地方,就是达芬奇会在笔记本上列下每天的待办事项(to-do-list)。比如说,1496 年的一天,他写下这样一串话:


“今天我要做的事情有:

1. 去米兰和它的郊区采风。

2. 画一副米兰全城图。

3. 找一个数学学家给我讲讲三角形的知识。

4. 找一个水力学家,告诉我怎么去修建一条运河。

5. 去研究一下鸟的翅膀,看看它们飞行的奥秘。”


这一天的任务,包括了绘画、旅行、数学、水利、动物学五个方面,我们不禁感叹达芬奇究竟有多少用不完的精力。


而更令人震撼的是,达芬奇这一天居然把这五件事全做完了,第二天还更新了一个全新的待办事项!


达芬奇的强大之处在于,他每天会给自己安排无数困难的任务,但是他一定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然后又去探究新的事物,不断滚雪球似地野蛮成长。


当然,达芬奇做事情利落迅速,并不意味着他降低了做事情的质量。相反,他绝对是一名完美主义者。


比如说,他在笔记本里写到,今天要画好一个美观的圆,接下来他就连续画了 169 个圆;他写道,我要调查一下水流的原理,然后在接下来的八页纸中,他记录了 730 项对水流的发现;他写道,我要了解人体各个部位的比例,验证一下黄金分割比,他就真的找来一个朋友,测量了他身上任何一个部位的长度并计算比例。



我们和达芬奇的差距究竟在哪里?读到这里你可能意识到,根本就不只是好奇心,更是执行力。达芬奇让常人难以企及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将自己全部的想象力转化为执行力,将幻想的东西变成现实存在的智能。这才是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习的最宝贵的地方。


想想看,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将自己要接受的训练记下来,并且每天都按时完成,第二天再给自己全新的任务,那累积个一年半载,我们就会获得极大的提高,更别提这是达芬奇一生的习惯呢!


其实在这件事上,乔布斯和达芬奇是同道中人。艾萨克森在写《乔布斯传》时,因为乔布斯已经罹患癌症,没有体力和他做太多对话,因此他们俩一起“抢救”了许多乔布斯早年的电子邮件。根据统计,他们大概一共拿回了乔布斯一生中电子邮件的四分之一。


艾萨克森惊奇地发现,这些电子邮件不仅记录了乔布斯的个人理念和产品构想,更记录了他每天要探索的难题。而更惊人的是,乔布斯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每个难题都给出了完整的回复。而且,乔布斯和达芬奇并不是为了高效而高效,在很久之后,他们都还会找到当年的内容,增添进新的想法,成为更完善的思考。


艾萨克森写道:“在我看来,乔布斯的电子邮件就是达芬奇当年的笔记本。”这两个事物存在着相似之处:

1. 都体现了他们高效的执行力;

2. 都成为了他们创意的素材库。

结语:开启你的“笔记本之旅”


达芬奇为什么会有在笔记本上涂涂画画的习惯?其实这个习惯来自父亲的遗传。


达芬奇的父亲是佛罗伦萨一位有地位的公证人,经常要用笔记本做些记录,因此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记笔记的习惯,将他所有的观察都记录在册,500 年之后还依旧会令人惊叹,成为我们灵感的源泉。


在书的末尾,作者艾萨克森说:“读完这本《达芬奇传》,你也应当赶紧建立你的个人笔记本了。”这个笔记本不一定是实际的本子,可能是电子文档(当然你要做好备份),但它就是你的问题之书、总结之书、训练之书。


你可能会说,虽然我们都不是像达芬奇一样的伟人,500 年后哪还有人会读我们的笔记本啊?其实,艾萨克森已经替我们找到了开启“笔记本之旅”的理由:


“我们每个普通人建立自己的笔记本,不一定是为了流芳百世,但至少可以在几十年后,当你的子孙儿女们捧起这个笔记本,能不断从中受到启发、产生灵感,对自己的先人充满尊敬……这就是我们做这件事的意义所在。


毕竟,比起社交网络上‘过目就忘’的文字,这样一个打上你深刻印记的笔记本要高明得多,更值得传承下去。

彩 蛋

后台回复关键词“达芬奇

你将收到「远读重洋」为您精心挑选的

《达芬奇》纪录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