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政治大學歷史系2017學年秋季學期研究部課程名單

2017-09-17 台湾人文与学术


2017學年秋季學期政治大學歷史系

  研究部課程名單 

研究實習

周惠民

認識史料之基本性質

認識歷史分析與貧論之意義

學習如何撰寫學術論文

宋大詔令集

唐大詔令集

尺牘雙璧

史記

戰國策


中國現代史史料分析 

劉維開

中國現代史史料分析是以中國近現代史史料為對象,通過對史料的探討分析,了解史料本身的性質及其價值,使歷史系研究部博、碩士班對於中國近現代史有興趣的同學,能夠經由本課程學習如何掌握與處理史料,使相關研究建立在堅實可靠的史料基礎上。

張玉法編著:《中國現代史史料指引》,新文豐出版公司。

裴燕生等著:《歷史文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國史館編著:《國史館現藏重要檔案文物史料概述》,政大出版社。

曹天忠著:《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嚴昌洪編著:《中國近代史史料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全國民國檔案通覽》,中國檔案出版社。

呂芳上主編:《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世界大同出版有限公司。

劉維開:〈《蔣中正日記》及其衍生資料〉,《國內蔣中正典藏資料研析》,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參考書籍

《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一黨史史料編纂工作》,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胡平生編著:《中國現代史書籍論文資料舉要》,學生書局。

陳恭祿著:《中國近代史資料概述》,北京中華書局。

張憲文著:《中國現代史史料學》,山東人民出版社。

曾業英主編:《五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

山根幸夫主編:《中國史研究人門》(增訂本)〈下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維開主編:《影像近代中國》,政大出版社。

期刊及資料庫

《國史館館刊》,國史館。

《國史研究通訊》,國史館。

《民國檔案》季刊,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中國與現代世界專題

劉季倫

本課程將從全球史的角度來探討中國的發展。

故全球史與中國近現代史為課程之雙翼。一以究今日史學界全球史之發展,一以究中國近現代史,從全球史的角度來看,有何意義。

本學期教學大綱為暫定,在課程發展中將適時修改。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以下書目,有課程中使用者,有延伸閱讀者,後者標以 * 號。

1、Max Weber著,康樂、簡惠美譯:《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7)。

2、Max Weber著,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Confucianism and Taoism)(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3、Kenneth Pomeranz(彭慕蘭)著,史建雲譯:《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4、Kishore Mahbubani(馬凱碩)著:《大融合:東方、西方,與世界的邏輯》(The Great Convergence)(海南出版社,2013)。

5、Mark Elvin(伊懋可),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6、James MacDonald著,洪慧芳譯:《大國的不安》(When Globalization Fails: the Rise and Fall of Pax Americana)(台北:如果出版, 2016)。

*7、Jared Diamond著:《槍炮、病菌與鋼鐵》(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8、王國斌著,李伯重譯:《轉變的中國》(China Transformed)(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9、Diana Larry著,廖彥博譯:《流離歲月》(台北:時報出版公司,2006)。

10、Paul Cohen(柯文):《在中國發現歷史》(Discovering History History)(北京:中華書局,2002/2005)。

*11、文一:《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12、Jean Bricmont, Humanitarian Imperialism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2006).

13、Immanuel Wallerstein著,路愛國譯:《歷史資本主義》(Historical Capitalis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14、Andre Gunder Frank著,劉北成譯:《白銀資本》(Reorient)(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15、Robert Marks(馬立博)著,王玉茹、關永強譯:《虎、米、絲、泥:帝制晚期華南的環境與經濟》(Tigers, Rice, Silk and Silt: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Late Imperial south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16、Mark Elvin(伊懋可)著,梅雪芹、毛利霞、王玉山合譯:《大象的退卻》(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17、R. G. Tiedemann(狄德滿)著,崔華杰譯:《華北的暴力和恐慌》(Violence and fear in North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18、艾志端(Kathryn Edgerton Tarpley)著,曹曦譯:《鐵淚圖》(Tears from Iron: Cultural response to Famin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19、城山智子(Tomoko Shiroyama)著,孟凡禮、尚國敏譯:《大蕭條時期的中國》(China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20、郭益耀:《不可忘記毛澤東——一位香港經濟學家的另類看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

21、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北京:中華書局,2000/2006)。

22、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北京:中華書局,2000/2004)。

23、吳景超:《劫後災黎》(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24、曹聚仁:《亂世哲學》(香港:創墾出版社,1955)。

25、何炳棣著,葛劍雄譯:《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北京:三聯書店,2000)。


近代中國社會經濟史料選析

林美莉

本課程提供各種類型的檔案資料,指導學生進行辨識斷句與內容分析,使其具備深度閱讀史料,並且據以研判研究價值的能力。其次,本課程亦將透過資料庫習作,達到培養學生熟悉數位學習能力的目標。最後,學生將在期中報告及期末報告之中,訓練開發專題作業的製作能力。

【1-1】賴建誠,《西洋經濟史的趣味》,2008年網路版。頁9-16「為什麼要讀經濟史」、頁123-125「布勞代爾的《地中海史》」、頁126-132「《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導讀」。

【1-2】Douglass C. North著,厲以平譯,《經濟史上的結構與變革》,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六章「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PDF頁68-77)、第十五章「制度變革理論和西方世界經濟史」(PDF頁203-211)。

【1-3】李伯重,〈西歐何以成功——讀范·贊登《通往工業革命的漫長道路:全球視野下的歐洲經濟,1000—1800年》〉,《中國經濟史研究》2015年第5期,頁78-84。

【2-1】賴建誠,《中國經濟史的趣味》,2009年網路版。頁90-92「為什麼江南佃農特別多?」、頁109-120「《外資與中國經濟發展》讀介」、頁121-127「李明珠論華北饑荒」。

【2-2】久保亨編,《中國經濟史入門》,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2012年。頁1-12總論。

【2-3】David D. Buck著,趙凌雲譯,〈1840-1949年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課題述評〉,中國近代經濟史叢書編委會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資料(8)》,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頁182-193。

【2-4】李貴民,〈李伯重《理論、方法、發展趨勢:中國經濟史研究新探》一新評介〉,《成大歷史學報》第27號(2003年6月),頁129-139。

【2-5】王國斌,〈西方學界對近代中國經濟史的研究趨勢〉,《國史館館刊》復刊第20期(臺北,1996年6月),頁7-12。

【4】林美莉,〈王世杰留存抗戰史料舉隅〉,《國史研究通訊》第9期,頁26-35。

【5】林美莉,〈檔案中的孔祥熙:以胡佛檔案館的新近公開資料為例〉,《國史館館訊》第5期,頁37-73。

【8】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

【11】陳偉寧,〈上海機器織布局的創建過程及其失敗原因考察〉,華東師範大學2004年碩士論文。

【12-1】陳禮茂、馬軍,〈妥協與抗爭--熊希齡與善後大借款〉,《史林》2003年第4期,頁23-29。

【12-2】賴建誠,《梁啟超的經濟面相》,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

【13】葉舟,〈過渡時代知識分子的日常生活:蔣維喬在上海(1903-1911)〉,《史林》2015年第1期,頁11-22。

【16】林美莉,〈議政與馴化--上海小報發展史的一個側面〉,連玲玲編,《萬象小報:近代中國城市的政治、社會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年,頁275-334。

【17-1】林美莉,〈中共政協「文史資料」工作的推展,1959-1966--以上海經驗為中心〉,《新史學》第26卷第3期,頁145-203。

【17-2】金立成,〈招商局史料〉,《學術月刊》(1962年),頁17-22。

【17-3】黎志剛,輪船招商局經營管理問題,1872-190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9期(1990年6月),頁67-108。

 

參考書目:

于宗先主編,《經濟學百科全書》第一冊,「經濟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

葉世昌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經濟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251-336「明代編」,頁339-460「清代編」,頁463-585「近代編」,頁589-836「現代編」。

李伯重,《理論、方法、發展趨勢:中國經濟史研究新探》,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

久保亨編,《中國經濟史入門》,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2012年。

斯波義信、東洋文庫前近代中國研究班編,《中國社會經濟史用語解》,東京都:東洋文庫,2012年。

賴建誠,經濟史的趣味,台北:允晨文化,2010年。


交通體系與近代中國社會專題

江沛

 課程共分十講,通過對近代中國交通體系功能及內部結構的考察,著重分析其對於近代中國社會結構及諸形態變動間的互動關係,旨在以技術和經濟為主導的分析方法,帶領學生尋找從傳統向近代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變革的基本特徵,突破以人文結構為中心的歷史分析模式,加深學生對於中國近代歷史進程的理解。 

現代史圖書史料分析與整理專題

Textbook & References

1.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金士宣等:《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

2.丁贤勇:《铁路与浙江社会变迁》

3.聂宝璋等:《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1、2卷)/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

4.吴松弟:《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绪论卷)

5.江沛等:《中华民国史专题之九:城市化进程研究》

6.葛剑雄等:《人口与中国现代化(1850年以来)》

7.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

8. 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公路史》第1册

9.张瑞德:《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

10.巫仁恕等:《从城市看中国的现代性》

11.江沛主编:《近代中国铁路史资料选辑》(104册)/王强、江沛编:《近代中国地理志》(60册)

邵銘煌

   

台灣現代史專題

藍適齊

 本課程授課對象為研究生,將以1895-1945年日本殖民期間、以及1945之後的戰後時期為焦點, 選擇重要的學術研究主題, 帶領學生研讀現有的重要研究成果, 學習專書研究方法及寫作方式,並以此為基礎來發展新的研究題目,獨立做更進一步的研究。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店,1987。 矢內原忠雄著、何義麟譯,《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台灣書房,2010。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的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群學出版,2003 年) 陳培豐。2006,《「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本帝國的臺灣國語政策.近代化.認同》,台北:麥田。 呂紹理著,《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2005。 吳文星著,《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硏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 若林正丈,《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臺北:播種者,2006 年 吳叡人著,〈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9-1937)〉,《新史學》17:2(2006 年 6 月),頁127-218。 陳翠蓮,《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臺北:遠流,2008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梁華璜,《台灣總督府的南進政策研究導論》(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2002 林繼文,《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臺北:稻鄉,1996)

 近藤正己著,許佩賢譯,〈對異民族的軍事動員與皇民化政策:以臺灣軍夫為中心〉,《臺灣文獻》46:2(1995),頁 189-223。 

 許佩賢著,《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 

 陳芳明著,《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出版,2004。 

 許佩賢等(編),《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播種者出版社,2008)。 

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出版,1999 年) 

 何義麟著,《跨越國境線:近代臺灣去殖民化之歷程》,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6。 

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2007 

 陳翠蓮,《重構二二八》,2017 

 林孝庭,《意外的國度》,2017

  張淑雅,《韓戰救臺灣?》,2011


歐洲王權專題 

林美香

 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君主政體(monarchy),即以君王為主權者,是存在最久的政治體制,其所留存的政治經驗仍給現代政治諸多啟發。本課程以歐洲中古至近代的王權為主要範疇,將透過研讀經典性的研究著作與史料,深入瞭解這段時期王權的發展與挑戰。課程內容包含兩大主題:(1)王權的理論與辯論:本主題關心中古時期至近代歐洲的君王擁有哪些權力?君王的權力受到哪些限制?統治者的神聖性與合法性如何建立?以及服從論述與反抗理論的對立等。(2)王權的儀式與裝飾:王權除了可從理論面理解,也可從其物質面,如宮殿、畫像、服裝,以及聲光性的表演,如演說、儀式、戲劇等,探究王權的內涵。本主題所關心的問題包括君主利用哪些素材再現君主形象?儀式或裝飾所要傳達的訊息內涵?主要觀眾是誰?這些表演所受到的限制為何?(3)英、法王權發展的比較:英格蘭與法蘭西的王權發展在近代早期恰成對比,一方往君主立憲走,另一方往專制王權發展,他們在王權理論與王權形象建構的技巧上,如何互相交流?又何以有不同的王權型態?本主題可提供學生比較的視野。

 (書單太長,好多頁放不下)


明清都市文化史專題   

陳秀芬

 本課程分從「方法」與「實作」兩方面來考察明清時期(1368-1911)的城市文化史。城市向來是政經實踐、社會活動的重鎮,也是精緻文化與通俗文化交流的舞台;藉由視覺、知識、空間、信仰、物質、雅興與情感等主題,本課程將探討形塑這些歷史現象與行為模式的時空背景和社會條件。

(日)大木康著;周保雄譯,《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日)合山究著,蕭燕婉譯注,《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

(日)酒井忠夫著;劉岳兵、何英鶯譯,《中國善書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方駿等譯,《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加)卜正民著;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原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美)司徒安(Angela Zito)著,李晉譯,《身體與筆:18世紀中國作為文本/表演的大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美)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著,原祖杰等譯,《科學在中國(1500-190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美)高彥頤著 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的江南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美)曼素恩(Susan Mann)著;定宜庄、顏宜葳譯,《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美)韋思諦編;陳仲丹譯,《中國大眾宗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頁143-197。

(美)盧葦菁,《矢志不渝:明清時期的貞女現象》(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美)魏愛蓮(Ellen Widmer)著,趙穎之譯,《晚明以降才女的書寫、閱讀與旅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美)羅友枝(Evelyn Rawski)著,周衛平譯,《最後的皇族:滿洲統治者視角下的清宮廷》(臺北:八旗文化,2017)。

(英)白馥蘭(Francesca Bray)著,吳秀杰、白嵐玲譯,《技術、性別、歷史:重新審視帝制中國的大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

(英)周紹明(Joseph P. McDermont)著,何朝暉譯,《書籍的社會史──中華帝國晚期的書籍與士人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英)柯律格(Craig Clunas),《長物: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北京:三聯書店,2015)。

(英)柯律格(Craig Clunas)著,黃曉鵑譯,《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第二、三章,頁23-113。

王一樵,〈近二十年明清書籍、印刷與出版文化相關研究成果評述〉,《明代研究》,26(臺北, 2006.6),頁165-198。

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1(臺北,2003.09),頁1-85。

王正華,〈過眼繁華:晚明城市圖、城市觀與文化消費的研究〉,收入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頁1-57。

王鴻泰,〈明清間士人的閒隱理念與生活情境的經營〉,《故宮學術季刊》,24:3(臺北,2007),頁1-39。

王鴻泰,〈明清感官世界的開發與欲望的商品化〉,《明代研究》,18 (臺北,2012.6),頁103-141。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收於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99),頁73-123。

王鴻泰,〈從經國濟民到聲色犬馬——二十年來臺灣社會文化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Ming Studies,63 (April 2011), pp.18-37。

王鴻泰,〈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交錯〉,《新史學》 17:4(臺北,2006),頁73-143。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07)。

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邱澎生,〈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辯證〉,《新史學》,17:4(臺北,2006),頁1-14。

邱澎生,〈消費使人愉悅?略談明清史學界的物質文化研究〉,《思想》,15(臺北,2010.5),頁129-147。

涂豐恩,〈明清書籍史的研究回顧〉,《新史學》,20:1(臺北,2009.3),頁181-215。

馬孟晶,〈文人雅趣與商業書坊──十竹齋書畫譜和箋譜的刊印與胡正言的出版文化〉,《新史學》,10:3(臺北,1999),頁1-54。

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記》版畫插圖論晚明出版文化對視覺性之關注〉,《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叢刊》,13(臺北,2002.9),頁201-276。

常建華,《社會生活的歷史學──中國社會史研究新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連玲玲,〈典範抑或危機?「日常生活」在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應用及其問題〉,《新史學》,17:4(臺北,2006),頁255-281。

陳玉女,《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台北:稻鄉出版社,2010)。

陳熙遠,〈中國夜未眠──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75.2(臺北,2004),頁283-329。

陳熙遠,〈競渡中的社會與國家──明清節慶文化中的地域認同、民間動員與官方調控〉,《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3(臺北,2008.9),頁417-496。

陳寶良,《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

黃衛總(Martin W. Huang),《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與小說敘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劉鳳云,《北京與江戶—十七、十八世紀的城市空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鄭培凱,1987,〈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當代》,16(臺北,1987),頁45-58、17(臺北,1987),頁58-64。

賴惠敏,〈乾嘉時代北京的洋貨與旗人日常生活〉,收入巫仁恕等主編,《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頁1-35。

Bray, Francesca, Vera Dorofeeva-Lichtmann, Georges Métailié eds.. Graphics and Text in the Production of Technical Knowledge in China: The Warp and the Weft (Leiden: Brill, 2007).

Brokaw, Cynthia. “On the History of the Book in China,” in Cynthia Brokaw and Chow Kai-wing eds.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L.A.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pp.3-54.

Burke, Peter. “Overture: the New History, its Past and its Future.” in his ed., New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Writing (University Park, Penn: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1-24.

Burke, Peter.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Cambridge: Polity, 2008).

Chia, Lucille (賈晉珠). Printing for Profi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ang, Fujian (11th-17th centuri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

Clunas, Craig, Fruitful Sites: 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 (London: Reaktion Books, 1996).

He Yuming. Home and the World: Editing the “Glorious Ming” in Woodblock-Printed Books of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Cambridge, MA: th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3).

Hunt, Lynn A.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Essay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Katerine Carlitz. “Desire, danger, and the body: stories of women’s virtue in late Ming China”, in C. Gilmartin etal. eds., Engendering China: Women, Culture, and the Stat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Katherine Carlitz. “Shrine, governing-class identity, and the cult of widow fidelity in Mid-Ming Jiangna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 56:3(Aug 1997), pp.612-640.

 

中國史日文名著選讀

廖敏淑

以研究中國史的日本學者論文、著作為主要研讀文獻。每一學期依照選課學生的專攻課題與興趣,決定研讀的文獻。藉由研讀日文史料,提高學生閱讀日文文獻能力,增進學生認識日本的中國史研究概況,以及日本學者的治學風格。


 

文學人類學專題研究

高莉芬

九零年代以後,隨著人文學界跨學科研究趨勢的強化,文學人類學這一新興的分支學科也隨著綜合性「文化研究」的興盛而引起學界的興趣和關注。應用在中國文學與傳統思想研究方面,此一種跨領學科的視角與研究也開闢了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領域和新局面。 

Textbook & References

一、《文學人類學教程》,葉舒憲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二、《神話──原型批評》,葉舒憲選編,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三、《人論》,恩斯特.卡西勒著,甘陽譯,桂冠出版社 
四、《文學人類學探索》,葉舒憲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五、《文化人類學的理論架構》,莊錫昌、孫志民編著,淑馨出版社 
六、《符號:語言與藝術》,俞建章、葉舒憲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台北久大文化出版,萬象總經銷) 
七、《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耶律亞德著,桂冠出版社 
八、《金枝》,弗雷澤著,桂冠出版社 
九、《Anatomy of Criticism》,Northrop Fry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十、《Images And Symbols》,Mircea, Eliad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治學方法 

林啟屏

希望透過方法與方法論之思考,並參考各學門之相關討論,培養研究生以分析的角度,進行古典文獻的現代研究。

1、提升文獻詮釋能力

2、習得研究方法的運用與批判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 孔恩(Thomas.Kuhn):《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允晨出版社,1985)

2、 王弘五譯:《哲學講話》(台北:鵝湖出版社,1988)

3、 卡爾?波普爾(Karl.R.Popper)《客觀知識》(台北:結構群,1989)

4、 卡西勒(E.Cassirer)《語言與神話》(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

5、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

6、 吳光明:《歷史與思考》(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

7、 李天命:《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台北:鵝湖出版社,1983)

8、 李正治編:《政府遷臺以來文學研究理論與方法之探索》(台北:學生書局,1988)

9、 拉卡拖斯(Imre lakatos)編:《批判與知識的增長》(台北:桂冠出版社,1993)

10、林慶彰:《學術論文寫作指引》(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

11、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12、唐納:(J.H.Turner)《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桂冠出版社,1985)

13、黃宣範:《語言哲學》(台北:文鶴出版社,1983)

14、黃進興、康樂主編:《歷史學與社會科學》(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15、黃進興:《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台北:允晨出版社,1992)

16、黃俊傑編:《歷史方法論叢》(台北:學生書局,1984)

17、張光直:《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

18、勞思光:《思想方法五講》(香港:文光出版社,1958)

19、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

20、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1995)


儒家倫理學

林遠澤

 本課程主要分兩部分進行:第一部分講授我在《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一書中所提出的解釋觀點,並為同學說明理解儒家倫理學所必要的道德發展理論基礎;第二部分由修課同學,針對儒家倫理學的重要議題,分組提出個人的解釋觀點。修課同學在這一部分,必須自行設計課程內容,選定參考文獻供同學課前閱讀,並提出觀點整合之後的課堂報告。本課程第一部分因而重在培養同學解讀哲學經典、研究文化發展的理論基礎能力,第二部分則需希望能培養同學自行發掘議題與批判思考的學術研究能力。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林遠澤,《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台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


泰勒《世俗時代》 

詹康

 當代重要哲學家Charles Taylor的《世俗時代》是本關於近現代西方思想、哲學、文化、宗教變遷的巨著,既有精細的分析也有淵博的知識,凡有心瞭解現代世界者,不分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不分中國研究與西洋研究,都應重視與閱讀。

Textbook & References

Charles Taylor, 《A Secular Age》, 2007年。

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出版本書中譯本。


現代史圖書史料分析與整理專題

邵銘煌

本課程以現代史為範圍,旨在講述圖書與史料之密切關連,期有助於修課同學在研究蒐集資料方面,得以掌握較充分資訊。

《近代名人書札》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良友》 上海,良友圖書雜誌出版公司。 
《陳潔如回憶錄》 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蔣中正總統五記》 台北,國史館。 
《拉貝日記》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胡適文集》、《徐志摩文集》等 
《影像‧中國:1911-1960》 台北,中央通訊社與商周合作出版。 
《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與中正圖書館典藏圖書史料


Ref:

政治大學歷史系

http://www.history.nccu.edu.tw/main.php

政治大學

http://www.nccu.edu.tw/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