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氏家族简介
崇姓是中国古老而稀少的姓氏之一,特别的是,这个稀少的姓氏因为起源的不同又分为三个读音。一种源于姒姓,出自上古有崇氏部落首领崇伯鲧,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读作sōng;其中的部分人随着迁徙入秦,遂逐渐按陕西方言将姓氏读音改作chóng;还有一支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熊氏楚国太子商臣之师傅潘崇,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读作chóng。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上古有崇氏部落首领崇伯鲧,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虞舜时期,夏的前身有崇氏部落活动在今河南嵩山一带,其首领崇伯鲧帮助虞舜治理洪水。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从大禹开始,称夏禹。大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今黄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今黄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虞朝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崇伯鲧与共工曾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但都失败了。史称崇伯鲧之妻食苡仁(薏米)后生禹。由于崇伯鲧领导的水工在治水中以拦、堵为主要技术手段(墠渚),因而总是失败,境内总是洪涝灾害频繁。舜帝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议崇伯鲧之罪,杀之。但有崇氏力量鸿厚,故舜帝指定由崇伯鲧的长子禹继续领导治水。后来大禹得到伯益的帮助,确定了共主继承人的位置。大禹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大禹纠正了过去以拦堵为主的错误作法,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浚河流上游各支流的走向,构筑指定方向的人工沟渠,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逐渐减少了洪水泛滥的灾害。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崇伯鲧的有崇氏部落,大多以氏族名称“有崇”为姓氏,称有崇氏,读音作sōng(ㄙㄨㄥ),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
到商汤时期,自商朝开国以来,有崇氏就辅佐商王开创基业,为商朝平定北方犬戎叛乱立下汗马功劳。至商纣王帝辛执政,崇氏兄弟二人皆封爵位,成为纣王的重要羽翼。兄崇侯虎继父之位成为北伯侯,掌控北疆地区,阻挡北方犬戎族的入侵。弟崇黑虎封爵为冀州候。当时商王朝辖下共称有八百诸侯,而崇氏兄弟二人就统领了其中的四百诸侯,可见其宠势之大。
西周中期以后,该支有崇氏族人有一部分随着迁徙入秦,遂逐渐按陕西方言将姓氏读音改作chóng(ㄔㄨㄥˊ),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崇氏,世代相传至今。
本书按:
一些史料中皆记载大禹为古涂山氏国人(今安徽怀远),这是错误的。大禹由于成功治理水患,功在社稷,因此被舜帝封赐于方国涂山,其后有称涂山氏,但不能因此就说明他原来就是涂山国人,应该说,大禹是嵩人,即今河南嵩山人。后来的南天竺婆罗门僧人菩提达摩,就是因崇敬大禹而万里迁涉,到其故居“禹门之地”创建了少林寺,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原,此乃借大禹之威,扬夷教之风,结果他成功了。另外,远古的大禹早就已经总结出以分散的防、拦、堵的技术手段是治理不了洪涝灾害的,因为长江、大河(黄河)、淮水(淮河)都是流涌数省之途,任何局部的防、拦、堵、挡,都只会加剧灾害的程度。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认真听取了一代抗日名将傅作义的意见,亲命其为国家水利部长,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一系列庞繁的水利工程设施,直至前水利部长钱正英,仍然坚持以全国疏浚为主的一盘棋式水利建设原则,那些水利设施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无比的作用。莫名的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全境放弃了正确的一盘棋式的水利方针,诸省各市自行其道,一盘散沙,自拦自堵,管他娘的别省、他市如何,构筑多年的国家级水利设施多被荒废,因而自其以降,年年都需要抗洪救灾,血汗涟洒,英雄无数!
依本书笔者看,不回头学学几千年前的大禹,若是不打破行业壁垒、地政坚冰,那么如此以往,肯定是自食其果、祸难不断、泽国泽民!
第二个渊源
源于妊姓,出自夏朝末期太史令终古,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夏桀时期,荒淫无道,因此太史令终古曾泣谏暴君夏桀,但是昏头胀脑的夏桀却不予理置。伤心之余,终古终于弃夏奔商,带走了夏王朝的历代典籍,并使夏桀的罪状更加昭然若揭,为商王朝建立后的史脉传承奠定了文化基础。在终古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终氏、或古氏,时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古代,“终”字通“崇”字,终氏亦称崇氏,该崇氏的正确读音依然作zhōng(ㄓㄨㄥ)。崇氏族人大多尊奉终古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熊氏楚国太子商臣之师傅潘崇,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后裔(姬姓)陆终娶鬼方氏女嬇为妻。女嬇怀孕三年,可是孩子总也生不下来。最后陆终只好剖开女嬇的左胁下,取出了三个儿子,然后又剖开女嬇的右胁下,取出了三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季连的后代鬻熊很有学问,曾做过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父子两代人的教师。到了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追封前代功臣的后代,敕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于荆山(今湖北西部),建立荆国,称荆君,子爵。后来荆君的儿子正式建立了楚国,史称荆楚。尽管楚君熊通在周桓王姬林十四年(公元前706年)在灭随国之后自称为王,即楚武王,但其国君爵号在华夏族的正史中一直称之为“楚子”,表示诸夏从来不承认其王号,爵位止于子爵。
当时的楚国地域辽阔,包括今江苏、浙江、山东南部、河南中部、湖南洞庭湖等的广大地区。到了春秋时期,楚成王熊恽执政时期(公元前?~前626年在位),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叫潘崇,他就是太子熊商臣的师傅。此前,楚成王欲立长子熊商臣为太子,曾征求令尹子上的意见。子上说:“大王年纪不老,且后宫的宠姬很多,不必急于立储。一旦立了太子以后再想改换,那就容易引起内乱,国家就会不稳定,社稷就会难保。再说商臣长相特别,眼睛鼓鼓的像黄蜂,声音尖尖的像豺狼,这是心狠手辣的征兆,肯定是个狠毒的家伙。为楚国的江山考虑,不宜立商臣为太子。”可是楚成王最终还是没能听取子上的建议,仍将熊商臣立为太子。几年以后,楚成王年纪大了,想改立宠爱妃子所生的小儿子熊职为太子,欲废掉熊商臣的太子之位。熊商臣听到了有关废立的风声,因为不知道是否属实,就去找潘崇商量。潘崇建议他去有意得罪一下楚成王最宠爱的妹妹芈江,然后就可辨明废立的真假。熊商臣便依计而行,故意对江芈不恭敬。果然芈江发怒了,脱口骂道:“你这个畜牲!怪不得父王要杀你呢!”之后,熊商臣把江芈说的话告诉了潘崇。潘崇问:“你甘心做职的臣吗?”熊商臣说:“不甘心!”潘崇又问:“你愿意逃走吗?”熊商臣答:“不愿意!”潘崇再问:“那么你敢做大事吗?”熊商臣迟疑了一下咬咬牙说:“敢!”于是,熊商臣在潘崇的授意策划下,立即召集东宫卫队包围了楚成王的住处,活捉了楚成王。楚成王当然知道难逃活命了,因平时最喜欢吃熊掌,故要求临死之前再吃一次熊掌,以此拖延时间。熊商臣冷酷地说:“熊掌难熟,烧起来很费时间,夜长梦多啊,我不能再等了!”楚成王无奈,只能在长子的逼迫下只好自杀了。熊商臣就此继位,即为楚穆王,立即杀了熊职及其母亲。楚穆王,是使楚国成为春秋时期华中、华南及至中原地区的霸主。楚穆王一直十分感激老师潘崇,除了封潘崇为太师外,还对潘崇大加赏赐,把原来太子宫里的财物全都赏给了潘崇,以示恩宠。从此,潘崇一族在楚国成为有权有势的大家族,由于受到楚穆王的特别恩宠,故而在当时发展特别快,其衍播几乎遍布楚国各地。
在潘崇的后裔中,大多以“潘”为姓氏,称潘氏;但也有以“崇”为姓氏者,称崇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今江苏、浙江、河南等省均有许多崇氏族人,皆为潘崇的后裔。
第四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熊氏楚国将军崇公,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项羽的麾下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车骑大将崇公。其后代以先祖名号为氏,称崇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第五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崇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崇山,是一座古来就名的山峰,按典籍《尚书·舜典·注》在记载:“在今澧州澧阳县”,即在今湖南张家界市西南二十公里处,与著名的天门山相连。崇山海拔1164.7米,主峰面积三平方公里左右。崇山以远古舜帝流放三苗族部落首领驩兜而闻名古今。
驩兜,亦称观兜、驩头、丹朱、鹏吺等,历史商有九个名字,实为中原丹朱部族与苗蛮驩兜部族融合后古文明初期的一个部族联盟首领,即是中国古代口传历史中的三苗族首领,具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由于三苗族否定舜帝具有继承尧帝之位的资格,因此屡次受到舜帝领导的中原部族攻略,遂与共工、鲧一起“作乱”,结果被舜帝镇压,之后将驩兜流放至丹渊崇山,其整个部族则被迫南迁,历经河南的丹水、湖南的澧水、大庸、广西的崇善等地,最后沿左江、郁水东徙,“其子居南海而祠之”,最终成为先秦时期岭南地区较早的古国,后被两周诸夏称为“百越”。即此。当今史家中多有提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是由四个集团共同创造的学说,其中长江中下游的苗蛮集团,就是以驩兜、祝融为首的四大文明集团之一,其山顶今存有驩兜墓、驩兜屋场、驩兜庙等古遗迹,民间亦颇多关于驩兜在崇山地区征战的传说。成为目前越来越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注意的一个古文化地区。
在上古时期,即有崇山地区住民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崇山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崇氏、山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该支崇氏的姓氏读音作sōng(ㄙㄨㄥ)。
第六个渊源
源于祁姓,出自西汉末期南阳安众侯刘崇,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王莽篡位前后,以西汉宗室为主体的反抗活动不断出现。新朝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农历11月,立国将军孙建奏:“九月辛巳,戊己校尉史陈良、终带共贼杀校尉刁护,劫略吏士,自称废汉大将军,亡入匈奴。又今月癸酉,不知何一男子遮臣建车前,自称‘汉氏刘子舆,成帝下妻子也。刘氏当复,趣空宫。’收系男子,即常安姓武字仲。”奏中提到了“前故安众侯刘崇、徐乡侯刘快、陵乡侯刘曾、扶恩侯刘贵等,更聚众谋反”。刘崇,西汉末期的南阳安众侯,最早看出王莽即将篡汉,遂于西汉居摄元年(公元6年)在南阳府僧纲司即今清凉寺一带谋划,准备首举义旗讨伐王莽,但不慎事泄,被王莽残酷镇压后满门诛杀。他的侄子、弟弟刘礼之子刘隆当时只有七岁,得以生逃,后来在“光武中兴”中功绩彪炳,成为著名的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中的第十六位。
刘隆有子一过继在已故刘崇之门下,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崇氏,世代相传至今,为刘汉贵胄分衍的二百八十七氏之一。
第七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北汉政权开国皇帝刘崇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郑崇,字子游,家世为山东高密大族,世与王家相嫁娶。其祖父以訾徙平陵。父郑宾明法令,为御史,事贡公,以公直著称一时。郑崇少为郡文学史,后至丞相大车属。他的弟弟郑立与高武侯傅喜是同门学友,因此与郑崇相友善。傅喜后晋升为为大司马,便向汉哀帝刘欣推荐了郑崇,汉哀帝擢升郑崇为尚书仆射。
郑崇性格忠直,数求见谏争,汉哀帝起初皆纳用其谏。每见郑崇曳革履,汉哀帝就笑着说:“我识郑尚书履声。”久之,汉哀帝欲封其祖母傅太后的从弟傅商,郑崇就上谏曰:“汉孝成皇帝封亲舅五侯,天为赤黄昼昏,日中有黑气。今祖母从昆弟二人已侯。孔乡侯,皇后父;高武侯以三公封,尚有因缘。今无故欲复封商,坏乱制度,逆天人之心,非傅氏之福也。臣闻师曰:‘逆阳者厥极弱,逆阴者厥极凶短折,犯人者有乱亡之患,犯神者有疾夭之祸。’故周公着戒曰:‘惟王不知艰难,唯耽乐是从,时亦罔有克寿。’故衰世之君夭折蚤没,此皆犯阴之害也。臣愿以身命当国咎。”郑崇因持诏书案起。傅太后闻知后大怒,恨道:“何有为天子乃反为一臣所颛制邪!”汉哀帝下诏:“朕幼而孤,皇太太后躬自养育,免于襁褓,教道以礼,至于成人,惠泽茂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前追号皇太太后父为崇祖侯,惟念德报未殊,朕甚恧焉。侍中光禄大夫商,皇太太后父同产子,小自保大,恩义最亲。其封商为汝昌侯,为崇祖侯后,更号崇祖侯为汝昌哀侯。”郑崇又以董贤贵宠过度而上谏,由是更加得罪那些权臣宦官。郑崇数以职事见责,郁郁之下发疾颈痈,欲乞骸骨,又不敢。当时的奸臣尚书令赵昌佞谄,素来想阴害郑崇,知其见疏,便谎言奏报郑崇与宗族密通,疑有奸情,请予治罪。汉哀帝就此责问郑崇曰:“你家门庭如市,何以欲禁切主上?”郑崇回答说:“臣门如市,但臣心如水,愿得考覆。”汉哀帝听后大怒,将郑崇下了天牢,奸臣们乘机加以酷刑迫害,使郑崇惨死于狱中。
此冤案一发,郑崇的亲属族人纷纷逃离高密,迁往四方,其中有改以郑崇之名为姓氏者,称崇氏,以悼念先祖,匿于今山东青州一带,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
源于祁姓,出自北汉政权开国皇帝刘崇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刘崇,公元895~954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原名刘崇彦,后改为刘崇,并州晋阳人(今山西太原),著名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十个国家之一北汉政权的开国皇帝,即帝位后改名刘旻,在位约三年多的时间。刘崇家世贫寒,不学无术,是一个市井无赖。他嗜酒嗜赌如命,穷愁潦倒,无以生计,遂投军为兵卒。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其兄刘知远为北京留守(今山西太原)、河东节度使时,遂推荐刘崇做了河东步军都指挥。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政权,改名刘暠,后迁往河南开封建都,以刘崇为北京留守,加同平章事。
后汉乾佑元年(公元948年),刘暠突然去世,由儿子刘承佑继位,即后汉隐帝,但朝政大权皆落入枢密使郭威之手。刘崇与郭威一向不和,便问判官郑珙怎么办?郑珙献计说:“朝廷肯定要出事,晋阳兵强马壮,地形险固,十州赋税,足以自给。你是宗室,现在不作准备,将来一定会受制于郭威。”至此,刘崇停止上交赋税,搜罗人才,招兵买马,图谋待举。
后汉乾佑三年(公元950年),郭威率兵突袭后汉都城开封,城破之日,后汉隐帝被弑。当时以郭威之意,此举便要夺位称帝。但是,他很快发现后汉隐帝虽死,但大臣们并没有立即拥戴自己的意思。他害怕刘崇从晋阳出兵讨伐自己,遂假意与太后商量,立刘崇的儿子刘承赟为帝,并立即派宰相冯道去迎接刘崇之子于徐州。时人对郭威的这个伎俩都看得非常清楚,这不过是稳住刘崇不要起兵的缓兵之计,绝非郭威本意。然而,无知昏愦的刘崇却沾沾自喜起来,以为自己的儿子当皇帝,今后还怕什么?遂停止出兵,并派人前往开封。郭威见到刘崇的使者,得知刘崇果然中计没有出兵,便欺骗刘崇的使者说:“我出身低贱,脖子上还黥了飞雀,自古那有雕青天子,请你家大将军不要怀疑我。”这番没人相信的鬼话传回刘崇的耳朵,他听后却非常相信,高兴异常。当时,太原少尹李骧劝谏说道:“郭威出兵弑帝,决不会甘心屈居人下、甘为人臣,更不会立刘氏后代当皇帝。”并诚告刘崇:“我们现在立即出兵,下太行、控孟律,陈兵于汴,观时局变化。这样或许公子尚能坐得帝位,到那时再罢兵也不为晚。”李骧之计可谓万全之策,哪知糊涂透顶的刘崇竟不知就理,反而大骂李骧道:“你这腐儒,竟敢离间我父子。”遂命令左右把李骧拉出去杀掉,并派人把此事告诉郭威,以示坦诚。岂知未过数月,郭威即在开封杀了刘崇之子,自己称帝于开封,建立了后周政权。刘崇至此方大梦初醒,深悔没有听信李骧之言,然而良机已失,唯一的儿子已死,悔又何用?遂干脆据晋阳为都,称帝太原,建立了北汉政权,之后谄媚于契丹,自称侄皇帝,尽丢刘氏之颜面。
后周太祖郭威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郭威病逝,柴荣即位,史称后周世宗。刘崇以为报仇时机已到,乞得契丹骑兵一万,自带北汉军队轻骑三万,合兵攻伐潞州,向后周宣战。初战之时,刘崇尚获小胜,兵临潞州城下。不料仅三个月之后,战况就急转直下,北汉军前锋勇将张元徽兵败被杀,北汉军顿时大乱。刘崇慌不择路仅率十余骑逃归太原。周世宗则乘胜追击,直趋晋阳城下。后来后周世宗虽然撤兵,但是裹胁迁走了北汉臣民十余万于河南,使得北汉政权的兵源和经济粮源发生很大的困难。
第二年(公元955年)农历11月,刘崇忧病而死,终年六十岁。北汉政权以抗威王刘均(字继元)继位,是为北汉政权的末代皇帝北汉王。北宋太宗赵炅(赵匡义)太平兴国四年(北汉广运六年,公元979年),刘均在北宋军队的强大攻势下投降,北汉政权灭亡,刘均手下名将杨业(杨重贵、杨继业)也随之归降,从此北宋王朝拥有了一员骁将。北汉政权灭亡之后,在刘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改称崇氏,以避擅长暗谋的宋太宗的迫害,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完颜氏后裔,属于避讳改名为氏。史籍《金史·宗端修传》中的记载:金国第六位君主章宗完颜·麻达葛(完颜璟,公元1168~1208年在位)曾下诏,为避金睿宗完颜·讹里朵(完颜宗辅,公元1096~1135年在位)的名讳,凡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完颜晟,公元1075~1135年在位)的诸子之宗姓,皆要加上“山”字头,改为“崇”。
从此,在女真民族中出现了崇氏,皆金国王室宗亲,姓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的记载:蒙古族阿鲁特氏,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rute Hala,所冠汉姓多为金氏、崇氏等。该支崇氏鼻祖为大清孝哲毅皇后、即清同治皇帝的皇后的父亲,即户部尚书阿鲁特·崇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阿鲁特·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被册立为孝哲毅皇后,一直到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驾崩。阿鲁特·崇绮,初为蒙古正蓝旗首领,是大学士阿鲁特·赛尚阿之子,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考中状元,历任工部主事。后以女儿选为皇后,全族被抬入满洲镶黄旗,累官至户部尚书。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8月间,八国联军侵占京师北京,阿鲁特·崇绮率部分官员退走保定后,悲愤朝廷腐败无救,自杀身亡。
在阿鲁特·崇绮的家族中,多以孝哲毅皇后为荣,因此其族人有以先祖阿鲁特·崇绮的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者,汉化称崇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一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崇果噜氏,满语为Cogoru Hala,以地为氏,世居崇果鲁(今黑龙江通河),后以姓氏首字的汉字谐音改为汉姓崇氏。
⑵.满族崇吉喇氏,满语为Cogira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毕歆(今俄罗斯境内黑龙江支流比金河)等地,后以姓氏首字的汉字谐音改为汉姓崇氏、丛氏等。
⑶.满族喜塔喇氏,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满语为Sitara Hala,汉义“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国学者史禄国认为,喜塔喇氏与瓜尔佳氏同属“阔雅里满洲”。另考,《龙飞御天歌》有哈兰都达鲁花赤姓“奚滩”,乃明朝时期的女真望族,曾冠汉姓为“刘”,有学者认为喜塔拉氏即其演变而来。喜塔喇氏族世居尼雅满山(今辽宁新宾)、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盖吉(今长白山区)、佛克顺(今辽宁新宾)等地,所冠汉姓多为王氏、管氏、赵氏、图氏、祝氏、文氏、齐氏、孙氏、希氏、奚氏、喜氏、线氏、祁氏、崇氏等。该支崇氏鼻祖为喜塔喇·崇纶,满洲正白旗人(一称正黄旗人),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濯升为湖北巡抚,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太平军攻破武昌,喜塔喇·崇纶因临阵逃跑而被治罪,在狱中服毒自杀。喜塔喇·崇纶之死至今为一个谜,许多学者提出,关押入狱的地方大员,在狱中服毒自尽,其毒药是从何而来的呢?在喜塔喇·崇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汉化称崇氏,世代相传至今。
⑷.满族完颜氏,满语为Wanggiya Hala,以部为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建国后为金国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称为王甲部,世居完颜、讷图氏、喀拉沁氏、英额、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新京等地。所冠汉姓为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雍氏、艾氏、崇氏等。此外,蒙古氏、锡伯族也有完颜氏,乃金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该支崇氏鼻祖为完颜·隆万杭爱,明朝时期的女真人,金宗室苗裔,生而勇敢,曾杀百虎,后被虎咬伤而逝,故子孙皆供奉骑虎人的“老影”。清太祖佟·努尔哈赤开国后,其裔孙完颜·护齐哈、完颜·达齐哈兄弟率部来归,隶属于镶蓝旗,后以完颜·护齐哈之妹嫁予清太祖,被抬入正黄旗。完颜·护齐哈曾出任内务府大臣,完颜·达齐哈则一直担任正黄旗佐领,为先锋官。在完颜·护齐哈的家族中,有一位清廷内大臣、出使俄国大臣完颜·崇厚,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汉化称崇氏,世代相传至今。
⑸.满族扎库塔氏,亦称查库塔氏,满语为Jakuta Hala,汉义“各八”,世居扎库塔(今吉林珲春西,扎库塔城在今图们江北岸,海兰江以西)、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区、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噶哈里(今吉林汪清天桥岭附近)必汉额里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萨楚库(今黑龙江宁安老松岭一带)、松花江沿岸及长白山区等地,所冠汉姓多为张氏、包氏、石氏、朱氏、查氏、漕氏、曹氏、崇氏等。该支崇氏鼻祖为满洲正白旗人、二等男爵、追谥开国功臣的扎库塔·荆古尔达家族后代扎库塔·崇阿,为清朝一等轻车都尉。在扎库塔·崇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汉化称崇氏,世代相传至今。满族崇氏的姓氏读音皆作chóng(ㄔㄨㄥˊ)。
得姓始祖
崇伯鲧、终古、驩兜、潘崇、崇公、刘崇(西汉)、郑崇、刘崇(北汉)、完颜·吴乞买(完颜晟)、阿鲁特·崇绮、喜塔喇·崇纶、完颜·崇厚、扎库塔·崇阿。崇姓的历史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的融氏的儿子陆终。据《元和姓纂》上说,出自夏朝太史令终古,子孙以其名字中的“终”为姓,终、崇同字,亦即崇氏。终古是后世崇氏家族的始祖,在夏桀当政时官拜太史令,因劝谏夏桀不成而出奔商汤。崇氏后人尊终古为崇氏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崇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七百八十九位,以彭城、南阳、济南为郡望。
今陕西省的丹凤县、安徽省的滁州市天长县、合肥市肥西县,山东省的济南市、临沂市临沭县、威海市、章丘市、新泰市、潍坊市诸城市、临朐市、青州市,江苏省的南京市、盐城市滨海县、无锡市、阜宁县、常州市、镇江市、扬州市高邮县,甘肃省的庆阳市镇远县、镇原县,河南省的南阳市,河北省的沧州市、张家口市蔚县、廊坊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浙江省的宁波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绥化市,云南省的昆明市,山西省的运城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台湾省等地,均有崇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彭城郡:彭城郡在秦朝时期为县,西汉时期为楚国。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废郡,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置。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除,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济南郡: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荆楚七国乱政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北魏时期改为齐州。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元朝时期则为路。明、清两朝均为府。民国时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
堂号
彭城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汝南堂。
济南堂:以望立堂,亦称历山堂。
奔商堂:夏桀无道,凿池为夜宫,男女杂处,一月不朝。臣子崇古哭谏,夏桀不听。崇古遂放弃夏桀,到商汤那里去了。
字辈排行
安徽天长崇氏字辈:“家法寿金殿庆玉保安康”、“先哲维良相”。
安徽寿县崇氏字辈:“国恩家庆仁寿年丰宗功祖德”。
崇氏一支字辈:“好发凤奎……”
崇姓宗祠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返书归璧;弱冠请缨: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崇慎思,有大志而苦学,朋友董储以书信把他推荐给朝廷,未得任用。他取书信回家,写信告诉董储:“鲁箭高飞,原以为聊城必下。谁知秦都不遇,我带着赵璧回来了。”下联典指西汉时期的济南人崇军,字子云,十八岁时入长安,官至谏议大夫。出使南越,自请“受长缨,一定捆住南越王的脖颈,把他带到宫殿下”。死时年仅二十余岁,世称“终童”。
流声高密;彰德郡南:
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崇苌事典。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崇庞事典。
六言通用联
显英名于弱冠;比侯吏于掩关:
全联典指西汉时期的济南人崇军,字子云,年十八当选为博士弟子,从济南步行入关,关吏与繻为信,令其返还时验合。崇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后果执节出关,行使郡国。
历史名人
崇 军
(生卒年待考),字子云。著名西汉朝大臣。年十八岁时入长安,从济南步行入关,关吏与繻(帛制通行证,上写字,分为两半,出入时验合)为信,令其返还时验合。崇军说:“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后崇军果当选为博士弟子,官至谏议大夫。后执节出关,行使郡国。出使南越,自请“受长缨,一定捆住南越王的脖颈,把他带到宫殿下”。崇军逝世时年仅二十余岁,世称“终童”。
崇 带
(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将领。西汉末期,崇带任汉代校尉史。王莽篡汉后,崇带与陈良共杀校尉,自称废汉大将军。不久,终带害怕匈奴入侵,祸及自身,便与陈良、司马丞、韩玄、右曲侯任商等人带领两千多人投靠了匈奴。
崇 郁
(生卒年待考),唐朝人。著名唐朝官吏。为人仁义,做县官。著名诗圣杜甫和他很有交情,写过不少诗赠送给崇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