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全域海绵”典范项目入围案例】芜湖市江东生态湿地公园-再生水回用活水示范项目:南方多雨地区涝污共治的新模式/中国美丽城市

叶挺 陈建 美丽城市研究 2023-11-10


中国“全域海绵”典范项目入围案例

编者按:


项目建设,示范引领。项目品质直接关系着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效,为充分发挥可推广、可复制项目的示范作用,中国建设报社正在公开征集中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典范项目(以下简称“中国‘全域海绵’典范项目”),征集活动由报社政策研究中心全面统筹。现在《中国美丽城市》上分批次展示入围案例。


南方多雨地区涝污共治的新模式

——芜湖市江东生态湿地公园-再生水回用活水示范项目

● 叶挺  陈建

(来源:2022年6月30日《中国建设报·中国美丽城市》第28期第6·7版)


“过去,这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又因为靠近铁路和高速公路,市民很少来这里。但经过改造,这里彻底变了样,现在每到周末游客络绎不绝,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多家媒体都做了报道。”芜湖市城市管理局业务科室相关负责人说,芜湖市江东生态湿地公园-再生水回用活水示范项目建成后,市民多了一处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芜湖湿地公园全景



该项目位于芜湖市镜湖区西部,临近长江。为了解决江东生态湿地公园片区生态系统不健全、内涝积水、雨天河道水质不稳定、污水无法有效资源化利用等问题,芜湖市建设了一套再生水回用系统,将朱家桥污水处理厂尾水经生态湿地深度净化至准IV类水后作为河道生态补水水源,强化活水保质,构建健康水循环体系。在雨季,地块作为片区涝水蓄滞区,增加片区雨水调蓄能力,增强排水防涝韧性。



“尾水”变“活水”

生态景观美



江东生态湿地公园进水主要为朱家桥污水处理厂尾水,设计水量为每日4万立方米,处理目标为地表水准IV类水标准。项目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强化处理湿地+生态稳定塘”的组合工艺,其中,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强化处理湿地并联运行,处理规模均为每日2万立方米,出水汇入生态稳定塘进一步处理,在生态稳定塘进行水质稳定与水量调节后,再输送至补水点,用于河道生态补水。


观望塔



潜流人工湿地占地面积约2公顷,主要包含进水渠、湿地处理单元和出水渠。潜流人工湿地地表种植植物营造花海景观,地表以下分为土壤层、填料层和防渗层。尾水在湿地内部水平流动,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表层土和填料截留等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水流在地表以下流动,具有保温性能好、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小、卫生条件较好等优势。


强化处理湿地占地面积约3.1公顷,是由沉水植被和浮叶植被组成的一种新型人工湿地。项目选择“水生植物(沉水和漂浮植物)+生物基并辅以微曝气系统”组合工艺,净化污水处理厂尾水。针对尾水特点,依次布置微孔曝气+漂浮植物和生物基、漂浮植物、沉水植物(营养掠夺型、耐污型、净水型)和珊瑚砂、砾石。通过松木桩导流墙于湿地单元中形成流道,有效规整水体流态防止水体短流。另外,使用生态基、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取代传统砂石填料,不但有效避免了湿地运营后期填料堵塞,延长使用寿命,而且不占用水体蓝线,可实现深度净化,景观效果较好。


生态塘



生态稳定塘占地面积约4.3公顷,其作用是重塑一个近自然的、可自我调节的、与所在区域完全整合的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减缓水生生态系统退化,形成长期的自我维持与稳定的状态。通过控藻浮游动物引导的水下生态系统构建技术,利用控藻浮游动物及改良矮型苦草,克服水下生态系统构建过程中透明度制约、沉水植物季节性演替两大瓶颈,通过沉水植物群落构建及食物链完善,构建完善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吸收、转化、再分配水体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去除水体中营养盐,形成“水底游鱼翔浅,远观碧波粼粼,近看水草悠悠”的水下森林景观。



四水共治成体系

模式创新功能多



项目建成后,不仅实现了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四水共治”效果,还形成了涝水蓄存、生态处理、再生水回用、活水保质、景观提升、碳中和“多维一体”体系,是南方多雨地区污涝同治的新模式,亮点鲜明、特色突出。


生态涵养塘水下森林



系统提升片区水生态系统功能。通过湿地的建设重塑地块结构和竖向,构建动植物微生物共生生态系统,增加城市调蓄水体空间,改善水动力条件,实现项目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提升、水资源利用、水安全保障。


因地制宜、综合打造多功能水生态湿地公园。通过对地块及水系的串联,打造集“涝水蓄存、生态处理、再生回用、活水保质、景观提升”等多功能为一体,兼顾“碳中和、水景观、水文化”理念相融合的开放型水生态公园,保留原有成片红衫林,为周边大众提供一个游览、休憩、娱乐的好去处。


保留下来的红衫林



有效探索尾水生态处理与资源利用途径。项目的建成充分验证了“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公园-河道补水”模式,将水体治理、资源利用与提高区域排涝韧性、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休闲娱乐、科普教育有效融合,充分践行了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理念。项目的成功运行将有助于推广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处理后用于水体生态补水、湿地公园作为排涝调蓄空间的新模式。


中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典范项目征集启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督促指导各地做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继续抓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尽快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项目,经验成熟后及时总结宣传、有效推开。不久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指标和重大设施布局应纳入到有关规划和审批环节,新建、扩建项目要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未按规定进行变更、报批的项目,不得擅自降低规划指标;改造类项目应全面考虑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项目建设,示范引领。为充分发挥可推广、可复制项目的示范作用,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海绵智库”近期公开征集中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典范项目,入选项目将在《中国建设报》上集中展示并通过融媒体全方位传播推广。


中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典范项目征集要求如下:


1.征集对象为开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已完工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不包含无限扩大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传统绿化、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等建设项目。


2.各级政府机构、行业协会、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投融资、施工建设、运行维护等全产业链管理单位企业均可推荐。可单一单位填报,也可多个单位联合填报。


3.推荐项目资料应包含项目概况、建设成效、创新亮点特色及完工项目实景照片。详见附表。


4.原则上单个项目文字介绍字数不少于3000字,完工项目照片5~10张为宜,像素不低于1MB。


5.典范项目征集表填写资料确保翔实准确。


6.邮箱:gjhmcs888@126.com


7.电话:010-58934884  13020007700


8.联系人:杨梦晗   负责人:刘宏伟


9.典范项目信息登记表附后。


 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创新实践”课题组

 2022年6月

住建部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海绵智库部分成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