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约克(三)——教学和评估
前两篇:
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人,生来就是懒惰、容易放弃的,所以勤奋和不放弃就显得特别可贵。(嗯,这是在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很难相信这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在是倒数第二周,然而《学在约克》我只写了两篇。希望这篇里,有你感兴趣的话题。
妹妹丽君本科读的是临床心理学,五年。最后一年开始考虑是否要考研。我当时的想法是,书什么时候都可以读,如果你有工作经验再去读和直接去读效果是不一样的。当然,如果考虑清楚,确定去读,我肯定支持。最后她考上了精神科的研究生,白天上班,晚上修课,最近在急诊科轮转。
王同学本科学的是精密仪器,直博,在同一学校呆了九年。喜欢做科研,所以毕业后继续走科研的路,目前在利兹大学做研究,两年的博后职位。
好友本科学的是对外汉语,毕业后作为志愿者派到印尼,有了工作经验后再考研。她和我说读研的过程很有收获,一方面是更珍惜学习的机会,主动去学习;另一方面,学习也更有针对性,带着曾经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去学习。
所以,当前两篇发出去后,一个同在教育学院的中国的小伙伴私下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来这里学习一年要带走什么?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每个选择读研的人去思考。什么时候去读?去哪里读?你要的是什么?读研这段经历能不能给你想要的东西?
第一学期有三门课。两门必修:Research Methods和Language for Education,一门选修,我选了Topic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必修和选修重要性是一模一样的,只是有的课你没得选而已。其实在大学,科研和教学如果平衡始终是一个问题。有的学校做科研很强,但是教学就不一定特别受重视。英国很多大学都会开发各式各样的module供大家选择,大家也都在找科研和教学的平衡点。Research Methods的考核方式是考试。其他的都是写一篇4000~5000词的Essay。
第一节课,你会了解这门课整学期的安排,会讨论哪些话题,大部分课件课后就能直接下载。有的课前就能看到。Program Handbook里面有各门课的介绍,包括参考书。一门课20个学分,意味着课堂教学时间是20个小时(十周,每周一次课,俩小时),这部分叫做Lecture。大部分课都有Seminar,有的是两周一次,一次一个小时。大家在Seminar上讨论Lecture中的相关话题。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是评估的设计。每个学生选修的课都要求做期中作业,这个不计入最后的成绩,作为formative assessment。我选的二语习得要求写critical review。其实这些技能最后写Essay的时候都要用到,只是期中作业给了我们一次练习的机会,也有机会得到老师的书面反馈。我觉得这个设计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帮助学生搭台阶。
二语习得的老师我特别喜欢(自己选的好像都会更喜欢一些),课讲得特别清晰。她给我们读的论文常常会提供一些Guided Questions,有了这个,读论文的过程就轻松得多了,读的过程中有目标,知道自己在读什么,也不至于读过就彻底忘了。过几天重新阅读或者需要检索的时候,直接看这些问题就行,因为问题本身也是对论文大纲的总结。
Language for Education 这门课主要讨论一些语言教学中被我们忽视了的问题。比如,男性和女性在使用语言时的差异,比喻,语调、弱读、手势等所谓Paralaguage,语法词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等等。老师让我们每人每周写一篇学习博客,并且要点评另外三个同学的博客。这是互相学习一种方式。你会很惊讶地发现,每个人听的是同一个老师讲的俩小时的课,但是每个人关注的点都不一样。根据每个人的经历,大家联想到的东西也不一样。你还可以看到同学们在读什么,在思考什么问题。除了博客,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小作业,去找当地人聊天,搜集关于语言的一手资料等等。
如果你觉得研究生学习是来听课的,那来英国读研我觉得你肯定会很失望。因为上课的时间不多,你能听到的东西很有限。课上也不全是听老师说,小组讨论有时候占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课堂上讨论的最常见的两个问题是:是什么?为什么?
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有一次研究方法课上,老师问,什么是code?你通过采访获得的文本信息是不能直接用的,对吧?你必须处理文本,提取有用的信息。这个过程叫coding。老师问了好几个同学,大家都能说一点儿,但是讲不到点子上,最后我说,code就是label。这个就很形象了(认真读pre-reading的结果),因为label是大家都熟悉的东西,我们买的衣服上都有标签。Coding的过程就是给文本信息贴标签。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过深度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深度思考就是做两件事情:明确定义、建立联系。在课堂上,我们讨论的很多问题都和这两点有关。读论文也是一样,这段说了什么,和上下文有什么联系(逻辑关系)。
特别喜欢一位老师在每次课结束后说的一句话:Thanks for your contribution!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每个学生都可以思考的是:在课堂内外学到了什么,能给课堂贡献什么。
最后推荐一本书:
书名:《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
作者:Kristen M. Hummel
老师让我们看其中的一章,最后因为书太好看,我把整本都看了~
附前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