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的存在
好友Lufi 现在已经在去美国求学的飞机上了。我们从高三那年(2005)认识至今。2014年,我写了一篇文章发在简书上,被收录简书某期月刊,文章讲的是我们之间的友情。三年后,Lufi 也写了一篇。这次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大家可以当故事看。
友谊地久天长
刘艳君 2014年9月 于美国
大约是春天的时候,想起一个久未联系的好友,从QQ上找到他,说了几句话,我就不知道该怎么继续聊下去了,然后,对话框里弹出了一句话,大意是:已经很久没有深入交谈了,我们还知道彼此现在是怎么想的吗?
我当时就傻了。认识九年了,高三同学,好友,之后基本每年暑假或者春节都能见上一面。毕业后,也一直都有联系。去年,因为工作太忙忽略了很多东西,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对话。
特别难过。
对他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高三那年,他从市区转学到县城的高中复读,和我同班。有印象的时候,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他的字很漂亮,我难过的时候,曾经写过字条鼓励我,长长的一段话,段首没有空两格。那张字条一直被我收藏得好好的。
我高三那年,房间里的台灯是他从家里拿来的,造型是一个起重机,红色。那时候,他的叔叔一家和他们家住在一起,因为有小孩,比较吵,所以我们晚自习后,一起复习,复习后,一起吃宵夜,那时候学校附近有一家店的肉丝清汤面很好吃,才一块五一碗,有时候我们也一起去吃牛肉面。心情不好的时候,互相鼓励。他的英语很好,后来考研的英语都考了七十多分。而我的英语一直是不上不下的状态。他的数学稍微弱一些,我的数学比较好一点。
有一次吃过宵夜,我们在街上晃荡,后面有一辆车,他拉了我一把,我们站在一边等车过去,然后他才告诉我,刚刚车里的是他爸爸。语气怪怪的,大约那个年龄的男生和父亲都有点小别扭。
有时候也会从晚自习开溜,然后一起压马路,在街边买了串马蹄,边走边吃,然后吐槽一些现在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他对县城比我熟得多。我胃疼的时候,他给我买吗丁啉。我们都爱吃同一家的绿豆饼,高考前的几天偏偏那家店关门了。于是我每天都去看一下,他也去,后来他妈妈也每天去看一次,结果好像在高考前一天开门了。
高考前一个多月,班里有个女孩和他表白。那天我们自习结束,他也没提这件事情。我准备睡了,突然听到好像楼下有人叫我,下楼才发现是他,穿着睡衣。然后问我:“你说她怎么会喜欢我呢,要是你说你喜欢我,我还能理解一点,我们天天混在一起,和她说话都不多啊?”当时觉得特别逗,他对那个女孩应该是完全没感觉,然后就派我去安慰那个女孩。第二天,我课间时陪着那个女孩绕着学校操场走了两圈。事情就这么过去了。高考完,我们还一块去了女孩家做客。
高考我们不在本校考,理科生在本校,全县的文科生都被安排去了另一个中学。他父亲开车送他去,顺便捎上我。记忆中那两天好像在下雨。考完试之后,晚上,我们一起去网吧查的标准答案,估分,我们都估得很准。最后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也是他帮我查的成绩,打电话告诉我。我们俩分数很接近。他比我多了六分。
上了大学,我们在不同的城市,那时候动车还没通,坐汽车大约得两三个小时。他说来学校看我,可是从来没来。有一年几乎要来了,结果他病了,最后我去看他。约了另外在他城市的好友一起。
有一年,寒假我们差不多同时放假,他父母来他学校接他。他叫上我一起,于是我坐车到他的城市,搭他们家的顺风车回去了。我暑假在家的时间也不多。大约是大二那年暑假,回家的时候,他第二天就要去上海,于是他父母开车送他来我家,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直到他父亲催他。
很多事情,都已经记不清是哪一年了。有一年春天,家里出了事情,我急着回家,打电话问他回家的车次和时间,那时候的我对这些细节总是很模糊。然后,他给了我他父亲的手机号码,让我需要帮忙就找他父亲。
还有一年春节,离除夕还有一天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他求助,半小时后,他就出现了。那时候他估计拿到驾照没多久,盘山公路加上大雾天气,就这么来了。上了车,我还是一直哭啊哭。从高三到大学毕业,我最狼狈的时候,常常都是在他的面前。那应该是最后一次,后来我就没再在他面前哭过了。
毕业后,我去了菲律宾,联系少了些,那时候微信刚刚开始流行,他拿着个苹果却不会用微信,被我嘲笑了好久。他留在原来读大学的城市读研,换了个学校,暑假回国的时候,也能见上一面。去年回国面试还有培训,他正好在北京实习,所以也都见到了。后来他研究生毕业,考进了事业单位,留在了那个城市。
今年倒是没见到人。以前他总说以后我有了男友,他要作为家人的身份见见我男友的,今年却还是错过了。
他之后,我再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异性间的友情。我们甚至从来没有过一张两人的合影。唯一一张同时出现的照片就是高中毕业照。
我生命中的那些女人 | Yanjun
Lufi 2017年4月
Yanjun是我高三的同学,我们一起经历过高考。很久以前Yanjun为我写过一篇名为《友谊地久天长》的文章,这些年我来来回回看了多遍。上面提及了很多我记忆中已经模糊的事情;还有一些我虽记得,但是从另一个人的视角看去感受却十分迥异的故事。我因最近又回到了老家的小镇上,偶尔路过当年她租住的巷子,看到市场上依然卖着我们都很爱吃的绿豆饼,忍不住又想起她,想起十年前我们一同从这个小镇出发,最后慢慢变成了今天的样子。一直想写一篇文章回应Yanjun的那篇随笔,可写过多遍最后都删了,因为总写得很伤感。这次我试试回忆几件往事,希望自己可以满意。
高三走到后期,其实大家都很焦躁,但跟Yanjun的相处让我很愉快,所以我总爱跑去她租住的小屋一起自习。那间屋子好小,仅放得下一张书桌和一张床。看书乏了,我们也会时常说一些笑话,Yanjun总是笑到整个牙龈都露出来。大概是因为高三大部分的回忆都不怎么愉快,我已经不记得还发生过哪些事情,只记得那个冬天她套着俩深红色袖套,在班上跟几个淘气的男生理论的画面。还有毕业那天我拿着相机追着她拍,她露出一副“别闹了!”的表情。
高考我们都没有考高分,勉强高出二本线一点儿,于是我们最后分别去了两个不同城市的两个三流本科读中文。我现在依然保留着她上大学后给我来的第一封信。上面说她在学校里遇到哪些人,哪些事,又是交谊舞社团,又是瑜伽活动的。大学四年我一直说要抽时间去她的学校看看,但一直都没成行。后来还听说她去餐馆打工,并计划着和别人合伙开店,但因为几个合伙人没达成共识所以没有成功。我相比她来,做家教打工跟玩儿一样,大学里做了一大堆杂事。直到大二结束那年暑假,我决定要考研。难得她也回到乡下老家,于是我让我爸开车送我到她们村口,我和她就在她们村口的那条小路上来来回回地走。具体聊了什么我也不太记得,只记得我很笃定地告诉她我要准备考研,可是她对未来好像很迷茫,有点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样子。我们从傍晚聊到天黑,身边闪着忽明忽暗的萤火虫,直到爸爸在车上被蚊子咬得不耐烦了摁着喇叭催我,我们才不舍地道了别。
后来我就真的一门心思开始准备考研,与Yanjun的联系也少,似乎听她说要准备教师招考回老家做老师。当我考研出结果的时候,Yanjun告诉我她有一个机会可以通过孔子学院的项目去国外教中文。她非常努力地准备选拔考试,结果顺利成行了。后来我就继续留在福州读研,她收拾行囊去马尼拉上任了。她出国后,我们联系很有限。那段时间她似乎经常读一些书,然后做成笔记发群邮件跟所有朋友分享。遗憾的是我也没太当真,因为读研要阅读的书非常多,我都自顾不暇了,哪有心思再看别人的分享笔记。很多年后,从邮箱里翻出了当年她写的笔记——短短的,很精练,跟她的人一样,从不讲废话。
我在研二的时候把毕业论文写得差不多了,然后研三一开学就收拾行囊去北京找工作了。在北京期间,她回国来北京了一趟,我们一起吃了个饭,那是我最近一次见到她。之后有一个去美国任教的机会,她大胆地提前结束当前的任期,回国参加选拔,结果又一次成行了。我知道与在屏幕上简单地敲出一行字比起来,她为此付出的努力是非常大的。她去了美国后,我们的联系更少了。后来才知道,她开始在教学上积累越来越丰富,并在对外汉语教学圈里颇有口碑,还有了自己的公众号。我看着她乐在其中,也着实为她感到高兴。
在某一次聊天中,Yanjun告诉我她交男友了,但俩人一个在国内读博,一个在美国教书。我没有细问各中细节,就是有一次开玩笑说,如果他要娶你,可得把我当作亲家舅才行。没想到他们最后真结婚了,男方顺利拿到一个英国的博士后项目,所以他们扯了证之后就一起去英国了。再后来又听说她开始准备考雅思,想在英国读一个学位。她是一个行动力很强的人,说做就做。开始读书之后就很少有她的消息,公众号的更新也少了。最近听说被论文折腾得够呛,每天都窝在家写论文。上一次我们聊天,说起来他们夫妻俩可能接下来又得搬去欧洲大陆生活,因为她老公目前的合同马上要结束了。我一边担心她又要开始漂泊,一边也有一点羡慕她这满世界当家的生活方式。
我常感慨我生命里那些重要的女人都嫁给了陌生人。Yanjun叫她老公王同学。我没有见过,但从她的文字里能感觉出来他们的感情十分踏实。本来想在见到这位王同学的时候拿出亲家舅的架势好好刁难一下他。但现在似乎没有这个必要了。希望不久以后有机会可以见见这小两口,围一桌吃饭,拉拉家常,说点小时候的趣事。
后记:
上一次见Lufi是2013年,一晃又四年过去了。合照依然一张也没有。(下次见面第一件事情一定是要拍张合照啊......)上次写《英语之“痛”》时,翻出了2011年给身边朋友的邮件,也发给了Lufi,其中有这样一段书摘,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和大家分享:
但给的最重要范畴还不是物质范畴,而是人所具有的特殊范畴。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弗洛姆《爱的艺术》
点击文末的原文链接,是Lufi的简书主页,相信他去了美国后,会和我们分享更多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
苹果用户专用赞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