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从图中告诉你,古代是如何孝敬母亲的
点击上方“章黄国学”可订阅哦
点击上方“章黄国学”可订阅哦母亲节前夕,奉上一组古代孝母指南。谨祝天下母亲幸福安康。
母亲节:
从图中告诉你,古代是如何孝敬母亲的
文/赵九九
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孝道”,在汉代,一个人如果“孝”是可以被推荐去当官的,这叫“举孝廉”,皇帝更是以“孝”治天下,汉代皇帝的谥号中就都有个“孝”字,比如我们熟悉的汉武帝,就是“汉孝武帝”。中国古代还有一本专门宣扬孝道的书,叫《孝经》,这本书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与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列在一起,为“十三经”之一,全文不足两千字,是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孝经》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自宋代以后,就有画师为《孝经》配插图了,如北宋有李公麟的《孝经图》,南宋有《孝经图卷》,清代有本书叫《孝经传说图解》,这本书先刻有《孝经》的经传,其后则记叙了古代的150篇孝行故事,基本都是一图一文,图文并茂。
如:董黯(àn)慈溪图。
(清,戴莲洲绘)
在这幅图中,有三个人物,右上角是一个富二代,左下角屋子里则是董黯和他受伤的老母亲。董黯字叔达,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他自幼丧父,砍柴为生,与母亲黄氏相依为命。有个邻居叫王寄,富而不孝,是个纨绔子弟,虽然家里很有钱,但对母亲很不好。有一天,董母与王母拉家常,各自谈及儿子孝与不孝之言,王母说,你看你家也没有钱,你怎么身体真么好,比我都好呢?董母说那是因为我儿子孝顺,让我省心。王寄回家后,王母就向他提及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她希望儿子以董黯为榜样做一个孝子。但王寄却因此嫉恨董母,待董黯离家外出时,王寄去董家辱骂殴打董母,董黯知道后,跪在母亲床前痛哭:“儿子不孝,让母亲遭此大罪”。董母说:“不怪你,是我自己失言造成的。”董母由此卧病不起,不久而逝。董黯悲愤交加,他想立即报仇,但想到王母只有王寄这一个儿子,如果现在就杀死王寄,也等于要了王母的性命,他于心不忍。他给母亲守墓,想着报仇的事,睡觉也枕着斧头。终于等到王母去世,董黯砍下王寄的脑袋,祭于母亲墓前,随即去官府自首,官府对这个“辱母杀人”案不能决断,只好上报朝廷。汉和帝听说了董黯报仇这件事,觉得他孝心可嘉,便下令免去他的杀人罪,并要他出来做官。董黯没有应诏,他愿意终老山林,活了八十岁。
我们可以看到,图中有两个房子,左下角的房子在一个小溪旁,据说董母当初得了一种难治的病,她想喝大隐溪的水,因为大隐是她的故乡。那时董黯母子住在慈湖以北的山脚下,距离大隐有三十里路。董黯经常早出晚归,去大隐挑水给母亲喝,后来又干脆把母亲接到大隐溪边居住。终于董母的病好了,他们又返回原来的居住地。
有一天,董黯正在劳动,院子里忽然泉涌成渠,那泉水的味道和大隐溪的水一模一样。乡里人都说董黯孝感天地,董黯却说,是母亲的慈感动了上天,“是吾母之慈所感也”,于是将这条渠水取名“慈溪”。
在这个故事中,母亲显然是表现孝子的“配角”,但我相信最后董黯说“是吾母之慈所感也”绝不是一句空话,但董母感动的应该不只是上天,在男权的封建社会,一个贫家女子将一个孩子拉扯大实属不易,董黯这话可以说是一语双关,母亲的“慈”,也感动了他,与其说这是一个表现孝子的故事,倒不如说我们从这个孝子身上看到的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我们知道古代有本《二十四孝图》,也是表现孝子的故事选集,鲁迅曾经专门写过文章对这本书进行过批判。其实这本书中的故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鲁迅批判的那种情况特殊,甚至不近人情,一般人很难办到的故事,如郯子的鹿乳奉亲,王祥的卧冰求鲤,杨香的扼虎救父等等;还有一类则是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孝行,如汉文帝的亲尝汤药,江革的行佣供母,黄香的扇枕温衾,蔡顺的拾葚供亲等。
(清,任伯年绘)
(清,李霞绘)
这三幅图表现的是汉文帝亲尝汤药,这个故事说:汉文帝的生母薄太后常年生病,一病就是三年,三年里,刘恒既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又勤理朝政,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之后,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要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这三幅画各有特点,尤其是老母亲的形象,很有意义,王素的画明显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任伯年的画像是一个趴在桌子上闹脾气的老小孩,汉文帝还得哄着她,求着她喝药,李霞的画中,儿子在尝药,母亲早早就张着嘴等着了,好像能听到“啊”的声音。这三幅清人的画不知道比现代人画的高明到哪里去了,现代人往往把画面画得富丽堂皇,反而违背了史书记载的汉文帝尚节俭爱简朴的历史事实。
(清,王素绘)
(清,任伯年绘)
(清,李霞绘)
这三幅图描绘源自江革行佣供母的故事,东汉时有个叫江革的少年,很小就失去了母亲,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这三幅图表现的正是背着老母亲逃难的情景,王素的画,儿子回头看,母亲在儿子背上却一副“放心”的样子,任伯年的画,是母亲回头看,替儿子“担心”,李霞的画是二人小心翼翼的赶路,一条小径是母子一心。
(A,清,王素绘)
(B,清,任伯年绘)
(C,清,李霞绘)
这三幅图是描绘的“乳姑不怠”,表现的是婆媳关系,这个故事说,唐朝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其祖母唐夫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数年下来,婆婆没有进食,身体却依然健康。一天,长孙夫人生病,召唤家中的老老少少,说:“我多年来没法报答新妇之恩,希望子孙能像新妇一样孝敬她就够了。”后来崔南山做了高官,果真像长孙夫人叮嘱那样孝敬祖母唐夫人。唐夫人因自己的婆婆老龄无齿而乳姑(姑为母亲,这里也可以解释为婆婆),被后世广为传颂,“乳姑”也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典故。A图与B图中,小孩子看见吃奶,马上跑过来,很有生活情趣,而C图在背景上很有意思,富丽堂皇,符合唐夫人的身份,唐夫人是崔氏家族的媳妇,崔姓在唐朝那是贵族之家。
道教中也有很多表现孝的故事,民间传说吕洞宾就经常帮助孝子。
(为母请医)
此图描绘的是吕洞宾指导徒弟为老妇人看眼疾的情景。吕洞宾在民间有很多传说,最爱帮助孝顺的人。图中穿白袍的为吕洞宾,旁边端茶的大概是老妇人的儿媳妇。
佛教中也有很多表现孝的故事,如:盂(yú)兰盆会:
(1884年《点石斋画报》描绘的北京盂兰盆会)
“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故事说释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唤目犍连(简称目连),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称,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以神通看到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目连大声向释迦牟尼佛哭救。佛陀告诉他,必须集合众僧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目连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自此往后,历代帝王人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观音地藏十王图)
地藏菩萨是佛教中尽孝的楷模。在其本愿故事中记载,“地藏菩萨那时为婆罗门女,其母悦帝利不信三宝,修习邪道,死后堕入地狱受苦。此婆罗门女卖掉家宅财产,广求香华,于佛塔寺,大兴供养。以至诚恭敬,摒息杂念,一心称念佛号。其母承孝顺女所作功德,得以离地狱而生天”。这个故事经过不断改编,在民间广为流传。地藏菩萨通过自己信佛念经,普度众生使得母亲脱离了苦海。因此,世人一般所谓的佛家“割爱辞亲,出家修行”为之不孝,与佛教所谓的孝道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佛家弟子尽管不能亲临父母,侍奉左右,但他们却竭尽一生普度天下众生,为父母积德积功。
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其他表现家庭关系的图画,如这幅看似“亲子游戏”的图:
这是南宋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历来对这幅画的解读都聚讼纷纷,莫衷一是。有一种说法,说这是大骷髅操纵了小骷髅,小骷髅又吸引了孩子,孩子又引着后面的女子,可能是孩子的母亲,不得不跟上来;还有一种说法,说这个骷髅其实是孩子的父亲。
在中国家庭中,虽然以男人为“当家”的,但在整个家庭关系中,父亲的身影却又往往总是模糊的,母子关系往往成为一种家庭伦理关系表现的中心,比如大家都是知道有个岳母,却不想岳飞的父亲是谁,小说及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因黄河泛滥导致岳飞少年时丧父,由母亲养育成人,实际上岳飞22岁因为其父岳和病逝,才于军中折返奔丧。等升级为婆婆公公,公公的形象更是退隐,《杨家将》里的佘太君,《红楼梦》里的贾母,好像这样的大家族也都是母亲坐在顶端。那么,爸爸去哪了呢?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中国古代的圣贤大多是母亲带出来的》,比如《史记·孔子世家》说“丘生而叔梁纥死”,孔子出生不久,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孔子也是由母亲颜氏独自养育大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四岁丧父,也是由母亲独自带大;还有我们熟悉的孟母三迁,三次换学区房的故事,还有写下“精忠报国”的岳母等等。
(杨柳青年画《忠孝节义》)
这幅画描绘的是《说岳全传》中的故事,讲的是抗金名帅宗泽病重,将印信交给岳飞代管,却引起杜充奉暗地排挤,岳飞一气之下私自回家。岳母晓以大义规劝,并在岳飞后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字,图为岳母刻字劝归营的场景。这幅画中人物的装扮像是戏曲中的装扮,在中国传统戏曲中也有很多母亲与儿子的故事,如《钓金龟》、《三娘教子》、《四郎探母》等等,《四郎探母》也是杨家将中的一个故事,杨四郎延辉在宋、辽金沙滩一哉中,被辽掳去,改名木易,与铁镜公主结婚。十五年后,四郎听说六郎挂帅,老母佘太君也押粮草随营同来,不觉动了思亲之情。
此图为本文作者彩唱《四郎探母》的装扮。
(孟母断机教子图,清,康涛)
《三字经》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这幅画的作者康涛在清朝就以孝敬父母出名。
这幅图是清代任伯年所画,叫《授书图》,母教子在中国唐代非常盛行。我们常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其实是清朝人的一种说法,早些时候,女子也是要读书识字以向子女传授社会准则和社会价值观的。
这是清代钱慧安的《慈母图》,一个孩子站在母亲身旁,在听母亲的教诲,画面把母亲端庄娴雅以及对孩子的爱与期待都渲染了出来。
从这些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良好品格的养成,还是读书学习之道的提升,都可见母亲在孩子背后的含辛茹苦,无微不至。最后,祝天下所有母亲身体健康,母亲节快乐!
文
章作者
赵九九,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师从李山老师。
栏
目主持人
孟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从事训诂学、《说文》学研究,章黄国学主编。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高铭婉
美术编辑:张臻 孙雯 高佳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