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济宁文学||年味最是家乡浓--任广彬

2017-02-13 任广彬 济宁看点

济宁城市生活新媒体 济宁人都在看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济宁看点


年味最是家乡浓

任广彬

        在城里安家落户二十多年了,尽管已经习惯了在城里过年,但我却时时忆起家乡的年味。

  家乡的年味,似乎比城里来得早些,味道更浓。刚刚步入腊月,城里人还像平时一样,行色匆匆。百里之外的家乡,忙了一年的乡亲,抖落一身的疲惫,开始忙年了。

  家乡把春节前的几个集市称为“年集”。赶年集备年货,成了乡亲们过年的头等大事。天刚蒙蒙亮,村民们草草吃完早饭,纷纷涌向村前的马路,赶年集去了,宛若一条长龙,煞是壮观。

  年集的规模,比平时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人头攒动,绵延数里。年集上的东西比平时更多、更全,肉类、蔬菜、对联、挂历、鞭炮、衣服,应有尽有。平时省吃俭用的乡亲,此时格外大方,买几条鲤鱼,称十斤八斤猪羊肉,给孩他娘捎件时髦的衣服,给孩子买几挂鞭炮。一个个笑容荡漾,满载而归。从天不亮,年集一直持续到黄昏。

  腊月二十过后,鞭炮声渐渐响起来了,家乡的年味开始发酵。在外求学的,外出打工的,都像候鸟一样,纷纷往家里赶。村头,每天又多了几个翘首企盼的身影。宁静的村庄,一下子热闹起来。

  炊烟升起来了,香气开始在整个村庄弥漫。大块的油炸鸡肉,奇香的瓦块鱼,金黄色的藕夹,溜圆的丸子,伴随着吱吱啦啦的热油声,从锅里捞出来,争先恐后地挤到盆里,等待主人的分享。

  大年三十贴春联。从上初中开始,只要我在家乡过年,家里的春联,从写到粘贴,全部由我包办。当年,喜欢上了写毛笔字,连握毛笔都不太会,就不知天高地厚地写起了春联。左邻右舍纷纷让我写,为乡亲写春联,成了我寒假的“必修课”,心里美滋滋的,比领到“三好学生”奖状还高兴。下午四时许,同族的年轻人带着鞭炮、纸钱上坟,祭奠已故的老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


  晚上,整个村子灯火通明。各家各户的电视上,播放着百看不厌的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擀饺子皮的,包饺子的,谈笑风生。最悠闲的要数孩子们了,他们嗑着瓜子,嚼着糖块,追逐打闹放鞭炮,直到父母再三督促,才恋恋不舍地钻进被窝。窗外,鞭炮声不绝于耳,直到天亮。

  拜年是春节不变的主题。天还不亮,乡亲们就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吃完水饺,给长辈拜年。直到今天,我的家乡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磕头拜年的习俗。拜年通常分成男女两队,分别在父亲、母亲的带领下,按照远近关系,依次挨家挨户,到辈份高的乡邻家拜年。当然,首先要到老爷爷、老奶奶或者爷爷、奶奶家拜年,他们笑眯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塞到小孩子的手里。如果在路上遇到辈分高的,不管是晴天,还是雨雪天,也不管地面平不平,都要下跪磕头,直到他们弯腰去扶一下时,你才能起身。磕头拜年的习俗,还是乡里乡亲关系的“调解员”,不管两家平时闹得再不可开交,春节那天,也要主动到辈分高的那家拜年。否则,会被村里人耻笑,以后很难在左邻右舍面前抬起头来。在嘘寒问暖声中,积郁心中一年来的怨气烟消云散。

  大年初二,出嫁的闺女回娘家;初七,小孩子送火神,祈求一年不再遭受火灾;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闹元宵。直到这时,春节才算正式结束。

  每每春节将至,就仿佛又闻到了家乡的年味,又听到了父母深情的呼唤,我那颗漂泊的心又回到了家乡。




爆料/投稿有奖

如果您有爆料线索,请您按照事发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包含图片和视频)详细的发至jiningkandian@qq.com邮箱。



关注丨事实丨深度 | 传播

独立视角观天下  看济宁

本期监制/宋恩学 主编/周中祥 编辑/王双全

搜索微信公众号:济宁微盟

 微官网搭建企业官网APP开发 小程序定制

新媒体推广便民信息 各种进销存办公软件

 影视策划演出经纪  明星经纪 推荐新星  演艺推广

艺人邀约电话:133-2518-3655

商务合作电话:132-0537-528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