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济宁文学||二月二,龙抬头--唐广申

2017-02-28 唐广申 济宁看点

济宁城市生活新媒体 济宁人都在看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济宁看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87uan220&width=500&height=375&auto=0


二月二,龙抬头

唐广申

农历二月二,俗称青龙节,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很流行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也是“过年”的尾声,过完二月二,也预示着过去的一年渐渐远去,要开始新一年的耕作和收获。下周一(今年的公历2月27日)又是农历的二月二,我不禁又想起那些有关龙的习俗来。

 二月二,龙抬头。在我们鲁南的农村里,龙不但是掌司旱涝雨水的神物,还管控着逢凶化吉、房屋牢固、粮仓丰满之类的事情,这大概就是龙生九子,各司其责的缘故吧。所以婚嫁时张贴“青龙见喜”,天旱时设坛求雨,盖房子时木梁上贴“蟠龙盘卧”,过年时粮缸上张贴“苍龙引进”,二月二圈龙围囤,还有许多的禁忌习俗、吃食、谚语等,都是祖辈流传已久的习俗了。


1.青龙见喜

在我们这里,闺女出嫁,会有专人用提包提了“青龙贴”,也就是写了“青龙见喜”的红纸联,走在花轿、送亲队伍的最前面,见到水井、石碾或石桥,都要停下贴一张。娶亲的人家,早一、两天就已在大、小屋门的门墩上,贴上了四四方方的红双喜,同时还要在大门两旁斜着贴一副“青龙见喜”联。不论嫁女或娶亲,迎亲、送亲、忙人和家人、亲友,有和新郎或新娘属相犯冲的,也会用别针在衣服的肩膀处别上“青龙贴”。

        这些习俗的由来,据说是跟乾隆皇帝有关的。当年乾隆爷微服私访来到了奚仲故里千山脚下,路遇吹吹打打迎亲的队伍,乾隆爷掐指一算是五鬼之日不宜娶嫁。他想问个究竟,就随着迎亲的队伍来到新郎家门口,站在门旁斜身探头向里张望。新娘下轿正要和新郎拜堂之时,乾隆爷大声喝道:是谁给择的日子结婚呀?一时鸦雀无声。片刻,一位老道来到门外给乾隆爷躬身一礼说,今日五鬼不宜嫁娶,虽是凶时,但有青龙把门,自然就逢吉化凶、遇难呈祥,老先生请用喜酒吧。从此,就流传起婚嫁时各种贴青龙贴的习俗来。


2.拜龙求雨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牧生产为主的国度,雨水是农牧生产的命脉,影响到粮食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库的收入与王朝的稳定。所以,求雨受到了历代朝廷的重视,从皇帝到知县,每遇天旱,都要设坛祭祀。

而在民间,农民普遍认为,天旱是因为得罪了龙王爷,为求得龙王爷开恩,赐雨人间,就举行一系列形式各异的祭祀、祈祷仪式来求雨。人们为求风调雨顺,采用各种办法求助于神灵,有以牲畜供献的,有以人祷者,还有抬着神位神像游乡展示以娱神的。此外,还有专门用于惩罚旱魃的象征性表演;有求雨神的,有扎泥龙、草龙挥舞,也有在大门垂柳插技、还有的捕捉蛇、鱼、蛙等戏水动物作祈雨生物。

求雨习俗在中国北方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东北、西北都流行甚广,但尤其以山西为最。在山西晋中一带,习俗中有所谓“七女祈雨法”。天旱时,由村里挑选出七个聪明伶俐、品性兼优、家门兴旺的年轻少女进行求雨。村里所有人的愿望都由这七个少女向龙神表述。

由此可见,设坛求雨,全国各地都有,不过是仪式和程序的不同罢了。井是青龙,碾是白虎。 每遇大旱,我们这里都会有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让各家派了年青后生,在村头的石碾旁设了供桌,点了香火,老人们边唠唠叨叨地长跪祷告,边指派年青后生们从村里的老井里打了水,或远或近地挑来,一桶一桶地围着石碾浇。直到一柱香烬,碾盘涌水,碾道和村路上泥泞满地,祷告的人站起身,双手合十,对着南天一个长揖,念声:“龙王爷,雨来喽——”,整个仪式才算做完。有时就真的求来了雨,有时大概龙王爷太忙或是不待见,雨并没有下。老人们就会反思求雨时哪里没做好,或是有人暗地里一不留神说了些招惹龙王的话,只好思谋着另选日子再求雨了。


3.蟠龙盘梁

       我们这一带农村里,谁家盖新房,起了墙,上了梁,主家就要摆席设宴,请工匠师傅。同时木梁上要贴上“蟠龙盘卧”的红纸联,并燃香火放鞭炮,以示庆贺、安稳牢固、吉祥平安之意。如果少了这些仪式或程序,偶尔发生了梁倒屋塌,人死人伤的事件时,就会后悔或猜疑肯定是没有祭拜龙神的缘故了。

蟠龙是中国汉族民间传说中蛰伏在地而未升天的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蟠龙在人间整日地巡回在千山万岭之中,旱了就给人们降雨;看到木船触礁,船工被恶水吞没,就引来水鸟为行船引路;看到凶恶的野兽成群结队在山里横行,危害百姓,他就天天将这些野兽驱逐;看到流行的疾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就在大山上种下大片大片的药材……就这样,他不分昼夜地为人们忙碌着,为世世代代的人们造福。

在古代汉族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蟠龙被认为是古代龙图形发展到巅峰时期的正宗造型,甚至连盘绕角度和鳞爪造型都有严格的规范。我想,无论是古建筑上的蟠龙图案,还是我们这里盖房上梁时张贴的“蟠龙盘卧”大红贴,都是取其祥瑞之意吧。


4.苍龙引进

鲁南地区的农村里,至今还有过年时在粮缸、粮囤上张贴写有“苍龙引进”红春联的习惯,据说这种习俗还有些来历呢!

很久以前,东部山区里有个大户人家的长工,被主人家的公子所陷害。这公子不务正业,偷了家里的粮食卖钱去赌博,被老爹发现后,硬说粮食是睡在柴房里的长工偷走的。主人家告到了县衙里,县官不分青红皂白判长工赔了主人家粮食,又打了五十大板。长工越想越窝囊,就在回家的路上跳了村头的大水坑。

第二年初春时,长工家十来岁的儿子因为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母亲躺在病床上已经饿了一天多。过了晌午头,儿子拿了把小镢头,准备再去村头的水坑边,捞捞还有没有落下的芦苇根,白茅根,水芹菜头什么的,好回家给母亲熬了吃。

儿子在水坑边刨啊刨,能吃的草根早就被人挖完了,他费了半天劲就挖了一小把芦苇根,连饿带累的眼前直冒金花,他就地坐在了鲜土上,不禁又想起了早死的爹,眼里不自觉地掉起了泪。猛然间,他看到低沆处的水坑边,有个青色的东西正在动,“是青蛙?”不对啊,青蛙还没出蛰呢!他揉了揉眼睛,起身慢慢走过去,仔细一看,这是谁的帽子呀?再一看,这不是爹的帽子吗?只是爹那件藏青色的无檐破线帽子缝过很多补丁了,这一件却要新得多,可是帽子怎么会动呢?不管它了,儿子边想边拿了帽子回家去。儿子给母亲说了后,母亲虽然也觉得很奇怪,却也并没有多想,只是唉声叹气地掉起眼泪来,又交待儿子先把帽子放起来,等清明给爹上坟时拿到坟上给爹烧了去。

过了几天,来了个游走的和尚来化缘,一看长工家穷得揭不开锅,正要转身走,一抬眼看到了长工儿子那天随手扔在床头上的帽子来,不禁全身一激凌,双手合十念了几十遍“阿弥陀佛”。然后和尚把长工儿子喊出柴门外,从包袱里拿出了一联红纸和毛笔,在水盆里找水研了墨,凝神静气地写了“苍龙引进”四个字。随后又嘱咐长工的儿子,把那顶帽子放进早已空置了一年多的粮缸里,在晌午头上贴上这个写了“苍龙引进”的红纸联,并且以后每年过年都要贴。和尚交待完长工的儿子,又双手合十,低头朝南方念了声“阿弥陀佛”就走了。

长工的儿子给母亲说了后,照着和尚交待的一一做好了。第二天他掀开缸盖子,不禁大吃一惊,空了一年多的粮缸里,竟满满的一缸麦粒子。儿子盛了些麦子换了钱,不久就给母亲看好了病。之后,娘俩还是省吃俭用地过日子,不舍得浪费一粒粮。每年过年时都买了大红纸,早早地请人写了“苍龙引进”四个字,焚香磕头后贴上去。

娘俩平平安安地过了十多年,后来长工的儿子也娶了媳妇生了儿。有一年过年时,长工的儿子又去找人写“苍龙引进”联,写字的先生跟人说起长工儿子年年都写“苍龙引进”的事,正巧被那个大户人家的儿子听到了,他几次三更半夜里去偷看,就看出了长工家的门道来。于是有一天趁长工家里人都扛了农具下了地,就偷了那顶帽子回家去。

可谁知刚走到半道上,本来还响晴的天却突然间就阴云密布起来了,一个响雷又下起了瓢泼般的雨,不一会儿就已经遍地成河了。大户人家的儿子被水浪冲的一个趔趄没站住,扑通倒在了大水里,而那顶帽子也是越飘越远了。又几声响雷过后,忽然水流中激起了一个大旋窝,只一眨眼的功夫,大户人家的儿子和那顶帽子就都不见了。 

后来,长工的儿子和娘发现缸里的帽子没有了,虽然觉得很蹊跷,却也知道是天意。好在每年种着自己家的几亩地,再也不会挨饿了。于是焚香磕头地谢了天,就安心踏地地种田过日子,只是每年过年时还是不忘请人写了“苍龙引进”贴上去。再后来,人们看长工家的日子一年年地好起来,也都学着过年时在粮缸粮囤上贴“苍龙引进”的红春联,这个习俗越传越广,并一直流传到现在。


 5.圈龙围囤

民间有一俗语:“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二月二围仓囤,围的粮仓多,表示将来自己囤里的粮食也多。二月二的围仓,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各地的叫法各异,围仓也叫打囤、打灰囤、画仓、填仓、打露囤等。

每年的二月二,父亲都要用叉篓或火盆,到锅灶或烙煎饼的鏊子底下盛了草木灰。在头一天晚上或二月二这天黎明时分,用铁锨铲了草木灰,在院门、正屋及偏房的各个门口,边走边撒草木灰,画出些或圆或方、或曲或直的奇奇怪怪的神秘符号来,俗称“圈龙围囤”,大概是祈祷龙王保佑,来年丰收,粮仓粮囤都装满的意思吧。

围仓前,要先将堂屋当门和庭院打扫干净,然后用铁锨或用手把草木灰撒开,先从堂屋门口分别向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各撒出一条直线,接着再用三条或四条直线将那两条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梯子的形状,随后,再用草木灰在堂屋当门撒出几个圆圈来。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这些圆就是粮囤或粮仓了。围好这些“粮仓”后,还要在“粮仓”的正中间撒上麦子、玉米、高梁或黄豆之类的五谷杂粮来。有的还会挖上一个坑,埋上些二分、五分的硬币来,第二天,也就是二月二的早上,一家人比着看谁起得早,谁扒出那个钱就归谁,也预示着这一年的好兆头。还有的故意把粮食撒到仓的外围些,据说是象征着当年的大丰收,粮食已经多得茓子和斗都盛不下了。倘若家里的鸡鸭禽类跑出来,啄食囤里的粮食或钱币,更寓意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吃饱、穿暖、有钱花的好兆头。围完了粮仓,还要围墙根,“围墙根,蝎子不蛰光腚妮”;围香台,“围香台,蝎子不蛰光屁股墩”等等。

有的人还把画好的“仓”装饰一番,如用五谷杂粮给“仓”加个花边,用麦粒、谷粒的摆出些“丰”、“福”、“鱼”等吉祥图案,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天长日久,围仓囤的习俗激发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作灵感,不但可以用粮食组成各种美好寓意的吉祥字,而且用粮食组成的花边图案也越来越丰富好看。这种风俗近几年已渐渐稀少,只有一些有老年人的农村家庭还在延续着。 


 6.与龙有关的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      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二月二是龙头节,又称青龙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人们常常以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

相传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令文武百官亲耕。宋朝时,二月二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些蓬叶,拿回家来在门前拜祭,以示“迎富”之意。明清时,人们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而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这些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这就是“惊蛰”了。

我们这一带,二月二这一天还有很多讲究。女人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恐怕“伤了龙目”;还要停止洗衣,恐怕“伤了龙皮”等等。太阳出来之前不能梳妆撸头发,怕家里遭“蚰蜒”、“蝎子”等虫子。早餐要和过年一样吃水饺,不能吃面条,怕往脖子上落“长虫(蛇)”。其中对于属龙或蛇的人来说这个日子更要特别在意,在二月初一的晚上家里有石磨的就要把石磨掀起来,说是不要影响了“龙抬头”,据说只有这样,才能“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发愁”。如果不掀起来,属龙或蛇的人这一年就抬不起头来,其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7.与龙有关的吃食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如吃饺子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在食用时还搭配上“合菜”,就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在天津,又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煎龙鳞,叫"煎焖子",就是把银白色的焖子切成扁块状,排在一起很像龙的鳞片。每片"龙鳞"的两面都被煎出黄嘎儿来,以表示对"懒龙"的惩罚,督促它尽力治水,好带来丰收。

我们这里,早些年的时候,正月十五捏面灯,龙的形状必不可少。点过的面灯,看完了灯芯燃后是麦、谷或是豆、瓜的形状,判断出来年收哪种粮菜,面灯就等到二月二炖烂菜或煮疙瘩汤,俗称“吃龙肉”,小孩子吃了能长胖。俗话说:你吃龙肉也不添膘,是说那种怎么吃也不长肉或吃饭挑剔的人。

家家户户炒料豆,也叫做“炒蝎子爪”,有辟邪祈福的意思。煎小鱼,寸把长的小白鲢或草鱼,用油半煎半炸了吃,俗称“炒龙鳞”,都有避虫驱邪的意思吧!


8.与龙有关的谚语

二月二也是农村的农事节。农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较严重,春雨贵如油。倘若春雨充沛,则预示着一年的大丰收,所以又有农谚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在北方地区,特别是北京一带,民间有民谚“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二月二,敲瓢碴,十窝老鼠九个瞎。”的说法。二月二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前后,此时各种昆虫包括毒虫的活动开始频繁,为了避免毒虫的伤害,人们常会举行一些含有驱虫意味的活动。有的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有的用棍棒、扫帚或者鞋子敲打梁头、墙壁、门户、床炕等,以避蛇蝎、蚰蜒、老鼠等虫物。

古时候,二月二又是一个企盼学业有成的日子。过去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学生们也会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二月二还是一个媳妇回娘家的日子。旧时习俗,正月初二待女婿,正月十六回娘家,而出了嫁的闺女在正月里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只有出了正月才允许住娘家。所以中国民间又有“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的民谣,显示了父母盼女归的心态。

有些地方还有“二月二,龙抬头,金银财宝向家流,好运今年起好头”;“二月二,剃剃头,剃掉烦恼和忧愁,欢乐幸福好兆头”;“二月二,抬抬头,好事双双牵你手,前途光明有奔头”的说法。

这些谚语和习俗,虽然不少都掺杂着迷信或神话,虽然现在的年青人已经不那么重视了,有的在形式上已做了很多创新或简化,有的甚至完全把它们当成了一种娱乐,但人们驱祸迎福,祈求丰收和富足,祈求平安、幸福生活的愿望却始终是美好的。


相关阅读

济宁文学||刘永超撰联十二

济宁文学||一场秋雨(外三首)--陈东升

济宁文学||诗歌:春雪·倒春寒--唐广申





     唐广申

tangguangshen


作者简介:唐广申,笔名:桔源。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作家网》、《中国散文网》、《中国诗歌网》、《中国网络诗歌》注册作者,在《今日头条》设有诗歌、散文专栏。今年以来,已发表散文二十余篇,诗歌一百余首。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华龙社区居委会工作。







爆料/投稿有奖

如果您有爆料线索,请您按照事发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包含图片和视频)详细的发至jiningkandian@qq.com邮箱。




关注丨事实丨深度 | 传播

独立视角观天下  看济宁

本期监制/宋恩学 主编/周中祥 编辑/王双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