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玉圣:法学会“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至少6人涉嫌抄袭剽窃(下)

2017-06-30 石心 我在抱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519328ke4&width=500&height=375&auto=0

“打假斗士”杨玉圣:光脚不怕穿鞋的

(时长4'50'',建议Wi-Fi下打开)

编者按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努力做一件事情——寻找法律的印迹。

我们希望能找到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法律人,逐一做贴近访谈,聊业务,话学养,侃人生,谈理想……

成功者的经验虽不可复制,却可以借鉴;虽无法模仿,却可以汲取。

听大咖们分享快意人生,与所有爱学习的法律人共同进步!

本期推出杨玉圣教授专访——《杨玉圣:法学会“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至少6人涉嫌抄袭剽窃(下)》,以飨读者。


—本文长约7000字—

—阅读需时14分钟—

——————————————————

—— 杨玉圣 ——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暨新闻传播学院双聘教授

中国学术批评第一人

学术批评网创办人


业主是小区的主人,公权力无权闯入私人领地

抱柱:您就是因为维权才开始涉及“小区善治、县域法治”研究,作为业主,都受了哪些气?

杨玉圣:我所在的小区——是昌平第一个别墅区,第一批外销房,只能用外汇结算,一期方方正正的100套别墅,二期有298套公寓。我们从小就被管,小时候父母管,上学了老师管,大了女友管,老了孩子管,从来就没有自由过。不过,只要买了房子,我们就成了业主,就独立了。业主是城市商品房住宅小区房屋的主人,这是《物权法》明确规定的。

与之最相类似的,就是股份公司的股东。在别的地方,无论权力多大,但不在这公司里面,就无权发表任何言论。业主也是这样,你不是小区的业主,你就没法参与。小区是全体业主花钱买来的,除了空防设施是市政的,道路、树木、绿地,还有滴水线以下,大量我们看不见的化粪池等等,都是业主的。除了业主之外,别人不能进来,这是私人领地。

而事实是,物业公司在服务方面很不到位:建筑质量有瑕疵,业主们无处讨说法,业主成了受气包。因为开放商在开发楼盘之前,从规划到批准,早就把小区办、工商税务、派出所、街道办、居委会通通搞定了。

开发商的物业公司,它说物业管理费多少钱就多少钱,这是霸王条款,业主是被迫性的,成了冤大头。本来是他是咱们的服务人员,类似于家庭的保姆,结果好,他反客为主了。单个业主陆续入住之后,如果没有业主委员会,你不是甲方、乙方民事上的法律上一方。

还有一笔非常大的钱,就是业主买房的时候,按照政府规定的比例——4%到6%,交一笔大型维修基金,规模小的几千万元,大的几亿元。按照规定,开发商要交到区县区市的小区办。但是开发商用各种办法,能不交就不交,能拖就拖。在国内,这笔钱业主感受不到。就像健康的年轻人永远感受不到医疗保险的重要性,而这笔维修基金是我们房子的保命钱,相当于房子的医疗保险。按照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只有成立业主委员会,经过业主协商后,这笔钱才能转到业委会名下。据我所知,在北京业主委员会能够控制这笔大型维修基金的不到1%。全国范围内都是如此。这笔钱存在很多漏洞。

最重要的问题是,大多业主没有公民意识,搞不清楚有哪些权利、义务,更搞不懂权利、义务之间的动态平衡。每个小区都有特权业主,有钱的、有权、有势的,甚至黑社会的,要不就是和开发商有特殊关系。他们不但不交物业费,还侵占绿地盖房子,邻居敢怒不敢言。这种现象越是大城市越明显,越是高档社区越明显。

而道路绿地是大家的,当初开发商为了卖房方便,留出一块绿地供业主使用的,你可以改成种树、种菜,但绝不能把它硬化,硬化就不是绿地了。更不能盖上房子。包括北京在内,擅自圈占公共地盘,尤其绿地的现象太多了。我所在的小区100套别墅里面,90套存在不同程度扩建。最夸张的是把院子盖成房子。两层的,上边加3层,地下挖1到2层。

一家两口人,加上保姆、其他人员,5口人撑死了,居然扩建了上千平方米。那些特权业主扩大自己的房子,结果就是是别墅区内养狗的人都没地方遛狗,只能跑到住宅区外。说白了就是大家相互攀比,一个从众心理在作怪。我所在的小区,本来是昌平最好的小区,现在我不敢这么说了。

抱柱:大家“独善其身”,不关心整体的利益。

杨玉圣:对。不少业主自己的房子收拾得很好,却不关心公共的绿地、公共道路。但买房就是买的环境。贷款借钱,用前半生的积蓄来买房子,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但现在没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

小区治理我引用了俞可平先生的善治概念,把小区连到一块,一个前提是业主组织,如果没有业主组织,业主没有权利义务及权利义务动态平衡的意识,那么小区的公共环境受到破坏后,个人、家庭的生活质量也将受到严重影响,这是一个影响到中国城市社会最大的问题。

抱柱: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呢?

杨玉圣:这非常简单,上有《物权法》,下有国务院的《物业管理条例》、《业主大会章程》,严格地依法依规,把业主组织建立起来,真正让业主就小区公共事务表决发言,政府不要插一杠子。

现在政府部门太多了,在北京郊区实行业委会、居委会、党支部,三套班子一套人马,我觉得不合适。居委会本来是居民组织,但现在变味了。在小区里面,业委会是居委会的一种特殊形式。北京的居委会主任是正科级干部,每个月拿8000到10000块钱的工资,那是任命的。党支部本来是一个类似群众性质的组织,但它又受党的领导,而党又是执政党,这意味着一种政治权力强行介入到私生活领域。

抱柱:如果小区真能达到自治的话,也会有挺多要解决的问题吧?

杨玉圣:业主通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美国人公民意识那么强,对小区事务也不是人人关心。只要有10%的热心人,有30%的旁观的,40%到50%中立的,即使剩下有5%捣蛋的,这样的小区就是一个和谐小区。我们不能指望人人参与,它是私人领域里面的公共生活。

抱柱:去年年初,中央曾经下文: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对已经建成的,包括小区和机关大院都要逐渐地放开。当时引起特别多的议论。

杨玉圣:这是很可笑的一件事儿。第一,从法律上讲,找不着任何依据。因为物权法没有规定小区是封闭还是开放。依法治国,很重要的一个体现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特点就是法律没有授权的你不能干。法律没授权,凭什么就出台一个红头文件。

第二个,有的超大型社区,像回龙观、天通苑、望京,想封闭也封闭不了,你封闭了怎么出行。不但不封闭,还有专门的市政道路、公交车、派出所。太大了,比欧洲的一些城市都大。而中小型小区是业主花钱买的,为什么要开放? 

业主享受的不是免费服务,水、电、暖,每个月都是要交钱的,和公权力部门没有什么关系,凭什么这么做?

出台那个政策,完全是不接地气的,它没办法实施。这么一来,老的作废了,新的又没用,这个文件就是一个空头文件。最高层自己打了自己的脸,说到底是损害了党和国家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言而无行,行而不果,最后业主该怎么过就怎么过,生活不受任何影响。所以政府不要把手伸得太长,向私权利领域过渡伸展。

抱柱:现在大家还很关注小区里面的配套设施,比如说车位。

杨玉圣:车位问题是物权法的一个败笔。住宅小区,除了防空设施、市政设施之外,是全体业主的,包括绿地、公共道路、公共空间。开发商是没有权利卖车位的,尤其是地下车位。它规划的时候是地面上的建筑物,地下是国家的。

业主是小区的主人,公权力无权闯入私人领地

县域法治是为了让老百姓吃饱穿暖后活得更有尊严

抱柱:您的第二个研究领域是县域法治,怎么想起做这方面的研究?

杨玉圣:县域法治是第一次提出来的,过去没有这个说法。在1949年以前,县域在中国是自治的层面。那么为什么提到法治?依法治国是一个非常好的顶层设计,这是空前的。不过蓝图再美好不能总悬在空中,必须让它落地生根,否则就会像刚刚说的小区建设规范一样,变为一纸空文。

县域是跟每一个人生活最密切的政府层次,如何让法治在县域这个层面跟自治结合起来,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最早提出县域法治化的是昆山。昆山是江苏省,也是全国百强县的第一县。但我觉得“县域法治化”不好,它是个动名词结构,不如一个偏正词组“县域法治”。

2013年开始,我跟李树忠副校长合作,在我老家山东省青州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在政法大学成立了县域法治研究中心。总体上来讲,这是一个新概念,很多理论问题没有解决,现实问题更多。因为法治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县域层面,都很难得到落实。

在县域里面,我提到四个概念:法治、自治、礼治、善治,这四个概念结合才是县域治理的一个愿景,短期内很难做到。

国家社科基金今年又批了我的一个资助项目,叫《县域法治与县域善治》研究,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个项目,在百强县里面,选上10到20个代表性的县市区做试验。

如果中国有10个到20个发达的县域,通过法治、自治、礼治、善治结合起来治理,就有可能成为法治在县域层面的“特区”。改革开放是从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始的,法治能不能从这些县域中创造一个特区积累经验,探索摸索出路径,让老百姓在吃饱穿暖的同时享受尊严?

抱柱:县域法治理念跟有些学者的设想——省县乡三级管理,有无共同点?

杨玉圣:那是两个概念。在省跟县之间,已经多了一个市。地区本来是派出的行署,因为涉及到全国人大立法,有的地区都改成市了,这样就成了国务院各部委跟省、直辖市、自治区是一级,地区市一级,县市区又一级,然后就是镇、乡,街道,加上居委会村委会半级,五级半政府,是全世界垂直系统里面最复杂的。这五级半政府供养的在编的行政官员,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过去,一个乡长带着人,能治理一方。而现在党一摊、团一摊、行政一摊、政协,妇联,人大……官僚体制太庞大了。

让大学回归大学,让学术回归学术

让大学回归大学,让学术回归学术

抱柱:您的第三个重点研究领域:大学治理,主要是指哪一方面?

杨玉圣:大学治理最简单的说法,就是让大学回归大学,让学术回归学术。大学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现在,大学是教育部管的最大的衙门。我们有38所985高校,那就意味着有76个正部级的书记、校长;接近70所211高校,就意味着有140多个正厅级的书记跟校长;再下面,又衍生出一系列的处级副厅级干部。那么这样一来,大量的资源耗费到这种行政党政机关上去。

为什么这么些年国家这么大的投入到高校,高校盖了那么多大楼,但是培养的学生质量并没有提升,甚至下滑,原因之一就是有限的资源,没有用到教学科研上来,被庞大的官僚体制吃了一部分,被办公楼吃掉了一部分。

我觉得大学它其实不是大学,是个衙门。在微博上,我公开对石亚军书记、黄进校长提出异议,一个书记干了4届了,一个校长干到第3届了,而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一把手原则上干两届,我说你们两个都不原则。关键这倒不是主要的,你要是干得好,你干一辈子我都高兴。

我们这么小的一个学校,正处级机构就有72个。72个意味着什么概念?一个书记,一个院长,两到三个副院长,一个团委书记,一个办公室主任,吃掉多少皇粮,多少经费?

政法大学有240个教授,像我这样的普通教授,不会超过30个,有些人不但是教授,还是处长、院长、书记。兼职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角色决定了他们,在行政人员里面,他是教授,在教授人员里面,他是领导。在学术领域,我们追求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在行政体制里面通行的是效率,下级服从上级。他既然做了领导,就在开会,就在上传下达,就在接送陪同领导文山会海,吃吃喝喝应酬等,他哪有时间搞教学搞科研?所以本来是很好的一个专家、教授,因为当了副处长、处长,副书记、书记,五年之后,他就不再是个好的专家了。

但他心里不服,他曾经是国内的专家。结果就靠主编,因为它能够捞取资源,所以主编的东西越来越多,自己写的东西越来越少,联名的东西越来越多,自己独立写的越来越少。所以我们政法大学这么多的法学教授副教授,发表论文的数量比不过人民大学法学院,比不过清华大学法学院,原因就是他们只有一个院长、一个书记,我们是N多院长N多书记。鸡多了不下蛋,和尚多了没有水喝,处长院长多了、书记副书记多了,没有成果。

抱柱:“学而优则仕”,这个传统不好改。

杨玉圣:什么时候学者真正地以当一个教授为荣,而不是以当一个副院长、副书记为荣,大学的生态就正常了。

抱柱:您在微博上曾公开对书记校长任期提出异议,敦请他们辞职,网友说您公开“手撕”一把手,为什么呢?

杨玉圣:我觉得还不能说是“手撕”,咱们还是读书人嘛,还是讲文明礼貌的。

第一,我的微博用的是实名,对黄进校长的异议是他干到第三届了,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一把手原则上干两届。

第二,他兼职太多,作为一校之长,又兼任两个学院院长,我觉得是不正常的。因为一个校长应该是统筹全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发展,他要是到某一个学院做院长的话,就有可能不能一碗水端平;即使他一碗水端平了,也难逃瓜田李下之嫌。

第三,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不是超人,怎么可能又要主持校务,又要主持两个院的院务,还要服务好全体师生,对吧?

第四,从爱护他的角度,为了他的身体健康,我建议你辞去校长,做两个院长;或者辞去两个院长,做校长。

对于石亚军书记,第一,他干到第四届了,这严重违背教育部的规定。

第二,人总有思想惰性的地方,任何一个一把手在一个单位待久了,他可能就守旧了,不再创新了。

第三,石书记很聪明,也尽心尽力、兢兢业业,但我觉得他缺乏判断力。其中一个表现是聘请邓亚萍为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可是我们没有乒乓球专业,没有体育专业。而且据我所知,没有经过学校的程序。

抱柱:您这种公开质疑的精神非常难能可贵,但,您不担心被穿小鞋之类的吗?

杨玉圣:第一,我这算不上勇气,是傻气。第二,明人不做暗事。我并不是背后搞小动作,我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是公开的,透明的。第三,我就是一个普通教授,你再打击我,再报复我,又如何?

我觉得只要不是出于私心、私利,光明磊落,大家都会明白,会理解,对吧?

抱柱:对,但是很多人就做不到。

杨玉圣:做不到我觉得也正常,我也非常理解,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去冲锋陷阵。对我来讲,我人到50岁,今年54岁,我有教授职称,有博导资格,有博士学位,虽然是个房奴,但我的小日子过得也很舒服,对吧?我本身就是个批评家,如果批评家都不站出来发声,那你还叫什么批评家呀?你还办什么学术批评网?

2006年3月,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纪念日

赔本儿赚吆喝,学术打假第一人

抱柱:杨老师,您为什么要去办学术批评网?

杨玉圣:一开始闹着玩的。我跟卫方教授有一点是相同的:我们都想办一份刊物、出版社。但在目前的体制下,出版社肯定是办不了的。于是就想办刊物,卫方教授办过《比较法研究》、《中央法学公务论丛》,我也帮着改版过《学术界》。我自己创办过《人文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办学术批评网是因为互联网刚兴起,提供了这么一个媒体,它能够随时互动,非常适合学术批评。

学术批评网,在2013年被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列为黑名单,就被停掉了。后来我想,停了就停了呗,反正也十多年了,瘾也过了,年龄也大了,办个网站也得罪人,又打官司,又费劲。

学术批评网,可能从2001年到2006年,是发展的最好时段。2006年之后就有博客了,更多的人就贴到自己博客上,这个网站的公共性就降低了。2007年开始因为应对的一系列诉讼,一个人总是很忙。

抱柱:分身乏术。

杨玉圣:心情受影响,精力也受影响。这个网站无论是被关掉还是我自己停掉,都没有遗憾了。但是很多朋友还是愿意它保留。所以在2006年办五周年的时候,我曾经有一个表态,我希望淡出江湖。这个要存在,我希望一个团队来一块维护,但团队需要费用。当时南开的来新夏教授,大我40岁,听说我要淡出学术评论网,就写了一篇文章叫《挽留杨玉圣》,声情并茂。那个学术共同体里面收了这篇文章,所以还是有很多朋友喜欢这个网站。

抱柱:他们都很支持您,也是支持学术打假。

杨玉圣:我自己对这个网站也有感情,像第二个孩子一样,甘苦与共,非常不容易。有人说是挣钱了,其实一分钱也挣不到。有人说赔本赚吆喝,我说赔本招挨骂,赔本招官司。

抱柱:您在办学术批评网中有哪些收获?

杨玉圣:我个人很感谢这个网站,因为交了很多朋友,认识了很多朋友,包括曾子墨请我专门做访谈。她的访谈对象里面,我是最名不见经传的,别人都是大商人、大富翁、大学者。通过这个网站所交的朋友,对我来讲是非常大的人生财富。

第二个,这些文章来自不同的学科,在发布之前,我必须得通读一遍,防止网站被关掉。那么就逼着我阅读了大量的文章,这些文章上千万字,对我的知识更新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个,凡是投稿的文章标题基本上都是我改的。这些文章都是学术性的,很多学者不会起标题,这对我也是一个提升。

抱柱:您说办网站的时候是互联网兴起了,那只是技术条件,为什么要办学术批评方面的?

杨玉圣:这个网站其实还可以叫学术评论网,在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界缺乏学术批评,所以就选了学术批评网这个名字。现在各行各业,从政界、商界到学界,都是表扬与自我表扬,甚至肉麻得没有原则、没有底线,学术就不是学术了。

学术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被评价的、被评论的。学术如果离开了异议,离开了商榷,离开了讨论,它一定是固步自封的,甚至后退的。但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即使是朋友,如果他不大度,不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也经不起批评。

抱柱:每一个人都爱面子,都有自尊心。

杨玉圣:对。尤其是那些功成名就的人,觉得老虎屁股摸不得。所以在学术界,学者区别于其他群体,就在于学者对社会有一份责任,有一种使命,包括对官员有批评的权利和监督的权利,这是我们的宪法权利。

我们之所以有资格批评别人,那是因为你自己行得正坐得端,你才有那个道义制高点。你要想获得这种资格,首先学界要清明,学者本身不要有你所批评的社会其他人员的毛病瑕疵。无论刊物也好,报纸也好,批评都怕得罪人,后来又怕打官司。而现实中也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我们本来就很少这样的评论文章,批评性的文章更少。

第二,有了也登不出来。而跟报纸刊物有版面限制不一样,网络空间是无限的,又迅捷便利,又能及时互动。

抱柱:您被誉为“学术打假第一人”,曾子墨在凤凰卫视也对您做过专访。

杨玉圣:学术打假第一人,是《中国青年报》的一个专访。凤凰访谈,是学术批评网5周年时,曾子墨对我做的一个节目。

学术打假是我是比较早用的一个概念,但后来我就不用了。

同行们不愿意听,就不容易得到认可。学术打假,只在一种意义上成立。抄袭剽窃,是在署名的数据、署名、尾注等问题上弄虚作假。而在人文社会科学界,更多的问题是对普通观点的间接讨论商榷。不能说一个观点不同意,写批评文章,就成了打假。

抱柱:当时学界的论文抄袭作假。

杨玉圣:这是学术打假,论文抄袭剽窃肯定是。抄袭剽窃,从民法意义上讲,侵犯了别人的著作权、财产权、署名权、改编权等一系列权利。严重的,还涉嫌刑事犯罪。从道义上讲,自古以来没有学术规范的说法。

抱柱:请问您最骄傲的一件事?

杨玉圣:最骄傲事情,我觉得还是我儿子。我有一个非常懂事、自立、自强的儿子,从北大法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刚收到了美国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录取他进入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他有我的全部优点,但没有我的一点缺点。




本文为抱柱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作者:石心  视频:蜗牛不是牛  版式:阿聪儿

特别申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抱柱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抱柱联系       


 征稿 

征集“法律人物类”“法治观点类”原创稿件。一经刊发,即付人民币2000元稿酬,最高奖励5万元!

法律人物类稿件标准:以人载道(不是简单写人一生之经历,而是通过人传达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价值观)。

法治观点类稿件标准:1、标题就是观点;2、观点必须非常独到;3、结合热点/案例/故事论述,而不是纯粹的理论叙述。

本月稿费标准:发表即付2000元;三天10万点击,5000元;三天100万点击,1万元;一周500万点击,5万元!

征稿邮箱:tougao@ibaozh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