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固原人是怎样过端午的?这些习俗你未必知道!

2017-05-29 固原发布


一度春秋,一度梦回 
辗转荡风,与君共度 
时光荏苒,端午已至 
粽香浓浓,龙舟赛舞 
诗词歌赋,琴瑟箫管 
纪念屈原,端午安康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在宁夏的乡间至今还流传着以下民俗习惯。记得我小时候母亲会在这一天给我绑花花绳,烙花馍馍,煮甜醅吃,家里门上会插柳枝。

绑花绳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小的时候,五月五早上醒来的时候,发现母亲已经给自己的手腕上绑上了一条红红绿绿的花线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拴在孩子身上的五色线不可随意弄断或丢弃,一直要到六月初六才可以取下来,或抛于房顶,或抛于河内。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戴荷包


戴了花绳绳怎能不戴香包包哪,要不然会被小伙伴比下去。过去的香包包形势多种多样,其中最多的当属以十二生肖为主的属相香包,和彩线编制成的菱状香包包为主,里面装有香料,闻起来香气扑鼻,戴出去显摆,谁的最大最好看必然是当日的明星。

插柳枝


中国古代将五月视为“恶月”,所以端午驱鬼在民间非常盛行。驱鬼的方法有许多,常见的一种是在端午的清晨折来桃枝、柳枝插于门楣、窗户。传统观念认为,桃木、柳木能辟邪,所以折来桃枝、柳枝插在门窗之上,以达驱邪的目的。可是在现实中,插桃枝的情况几乎没有,因为此时桃树正是果实盈枝之时,谁也不会去损毁果木,所以避邪的责任全由柳枝担当了。

在固原,端午节插柳枝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人们不光在门楣、窗户上插柳枝,而且在行驶的机动车头上,在摊贩的摊位上等各处能插的地方都插上柳枝,以驱除邪气,祈求吉祥。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与屈原有关的主要节俗。粽子最早叫角黍,相传它是屈原落水后人们投给他的食品。起初人们只是将饭团投到江中给屈原吃,后来屈原给乡亲托梦,说饭团全被蛟龙吃了,以后要投,就用五角丝和楝树叶包裹饭团,这样蛟龙就不敢吃了。也有说蛟龙吃了带角的粽子,会划破口唇,不会伤到屈原的尸体了。由此便有了后来的粽子。

粽子原来叫角黍,说明不专用糯米,北方许多地方就用黄米。俗话说:“不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可见粽子是一种可口应时、标志季候转换的节物。吃粽子纪念屈原的意义就十分明显了,而且它的社交、娱乐意义也长足发展了。

吃甜醅

用莜麦(玉麦)和酒曲发酵而成,具有醇香、清凉、甘甜的特点,吃时散发出阵阵的酒香,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虽然好吃,但小时候妈妈总不让多吃,说吃多了会醉的。

甜醅是西北地区的特色小吃之一,用燕麦或青稞制作。群众中有句顺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它具有醇香、清凉、甘甜的特点。吃时散发出阵阵的酒香。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欲。

吃凉粉

端午吃凉粉其实也是吃凉糕的变通。过去西北少糯米,也不像北方一些地方用黄米做的凉糕代替粽子,只能以凉粉代之了,全是物产所限。另一方面,凉粉清凉爽口,可以除暑热,与三代夏至说也有些关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手艺的失传,自己做凉粉的也很少了,基本上都是在外面买。

吃甑糕


固原人称为“粳(jing)糕”,也就是以红枣和糯米为原料,用“甑”蒸制成的“糕”,故名。甑糕米枣交融,老幼咸宜,营养丰富,滋补性强,色泽鲜润,绵软粘甜,浓香扑鼻,久食不厌,风味独特。 甑糕其实就是粽子馅,因为西北地区缺少包粽子的粽叶,干脆直接不包了,也体现了西北人特有的豪迈。甑糕可以说是童年最爱吃的几种食物之一,所以特别期盼端午节快点到来,这种感觉永远也找不到了。

吃花馍


记得过五月五的前一天,农家人就开始忙上了,家家户户开始忙着做花馍馍。

花馍馍有好几种做法,一种是用刀切出各种动物和花草的模样来,然后烤熟;还有一种是用细竹子在面饼上画上各种图案。当然也有两种做法兼而有之的。

抹雄黄


端午节也会抹雄黄,雄黄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之功效,家里长辈在端午节会给孩子们耳朵、额头点上雄黄,说是能防“毛油眼”等可怕的虫子钻进耳朵。

追节


固原民间于端午节这天有“追节”的习俗,所谓“追节”,就是前往亲人、尊长处纳礼问候。端午这天,女婿一定要给岳父母追节,学生要给老师追节,晚辈要给至亲长辈追节,徒弟要给师傅追节。馈赠的礼物有粽子、凉粉、甜醅、酒肉及黄瓜等蔬菜。尤其是女婿,端阳这天是讨好岳父母的大好机会。

此俗的由来已很久远。旧俗端午少女须佩戴箓符,簪榴花,娘家也要接女儿归宁“躲端午”,所以端午节又称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云:“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按照旧俗,出嫁的女子在端午节前就要回娘家“躲端午”,而端午这天女婿须于晚间接回媳妇。女婿去岳父母家,当然不能空手去,久而久之,遂演变成“追节”的习俗。

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这就是端午。它施展魔力,让天各一方的中华儿女,穿越时空,聚在一起;它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它已经跨越了千年历史,至今仍然鲜活,中华民族的传统在这一天生生不息,世代延续。

大家都在看↓↓↓

监制:孙建军/主编:刘纪/编辑: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