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注意力都去哪儿了?2024年《观察的艺术》共学招募
说句有点讨打的话,作为这个项目的主理人,我的收获肯定是最大的。这也是我发起这个项目的初衷之一,为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当然,这个项目也有“协同进化”的功能——让我身边的人也可以用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学习一本书。
回顾过去的九个月,第一个月的共学,我就感觉这个共学项目值了!这种值来源于我世界观的改变。4月的主题是心理图像搜索法,这个名字让人不太好懂。你可以简单想象成,心里随便想一个事物,例如:大象或者活力,然后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你就会自动发现一些相关的事物。这种看似巧合,实乃规律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屡见不鲜,但这是我通过4月的共学才领悟到的。
发现了这个现象,让我对之后每个月的主题都有了非常不同的看法,也有了更多信心。每个月的主题都像一块吸铁石,只要我开始接触了,就会吸附一些回忆或新鲜的经验。以至于,我现在看任何一个词语,都觉得可以好好探索一番,它们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真可谓一词一世界啊!
说回咱们的共学。我们的共学是基于《The Art of Noticing》这本书,翻译为《观察的艺术》。经过长时间的体验式学习,我发现似乎直译为《关于注意力的艺术》更为妥当。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要对“注意”这个词做些说明。今年有个打卡名为“在意”,就是让我们去发现自己的在意时刻。打卡的结果也是五花八门,非常好地体现了人的多样性。于是,我对在意产生了更多思考?为什么有的人会在意这个?有的人却不在意?
#Week3:在意
【在意体重】
“欧耶,我明天早上就会瘦到76千克了。”这是来自一位毕业后,日常运动量减少,体重逐渐增加,小肚子日益凸显的三十岁男子的日常欢呼。
自从体重步入日益稳步攀升的电梯,我就感觉隐隐不对。很长一段时间,我诉诸的理由是“人过了25岁,新陈代谢就没那么快了”,以此自我安慰,但在意还是在意的。
知道最近,加入了一个健康生活的群,里面大家讨论着饮食、运动等等话题,给自己定了瘦下来2斤的小目标。可实际上,这一个月来,我们从160斤稳定地降到了152斤,再过不久似乎就可以回归大学时期的体重了。说来其实也简单,晚上基本不吃碳水,以及保持稳定的运动量,体重自然下来了。
表面上看,我是在意体重,可对我这样一个深居简出的宅男来说,体重为什么会让我如此在意呢?也许和我从小对自我构建的形象有关,我的自我认知一直都是个瘦子,周围人也一直觉得我是瘦的,加强了这种自我认知。而高三被以补充营养为理由,投喂了各种高热量的夜宵,让我体重直线上升,直到大学上了健美(选课没选上的悲哀)课,开始控制饮食,三天两头练街舞,才瘦了下来,也变得精壮。那段时光回忆起来也是美味的。这种美味来自哪里呢?我想是对生活的掌控感吧。如果我的身体脱离我的控制,与我们意愿背道而驰,比如变胖、生病、衰老、脱发(我的另一个在意),可想而知,生活会变得多么不如意,因为它似乎从底层受到了挑战,如果我的身体我自己都无法掌控,那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是我能控制的呢?突然似乎明白了,为什么那些因各种原因受到监禁的人会逐渐崩溃,因为从物理上、物质上就不自由了。同时也更明白“身不由己”是怎样一种无奈。
从在意体重一事上深挖,挖出的主要是在意对生活、对自我的掌控感,有了这种掌控我们才能安心地自由探索世界吧。这种感觉就像我要开车出门远行,如果需要时刻担心自己的车子出问题,那真个旅程都不会舒坦。
同时在意还有另一个层面的内涵——即我是谁?如果我自认是个彻头彻尾的瘦子,那别人再怎么说我,我都不会在意。如果我自认我就是个胖子,那别人戏称我是胖子,我可能也不太在乎。但如果我有时认为自己是胖子,有时认为自己是瘦子,这种情况似乎更容易让人在意外在的评价而患得患失。
上下拉动翻看这个书签
#Week4:制作一份个人地图
在编写这一次打卡说明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面就冒出来什么才是个人地图的疑问。最直观的,不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吗?之前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书,里面有一个关于人生的描述令我很着迷。它将人生描述成一条“思维蠕虫”,或者叫“时间蠕虫”。我们人是一种三维生物,若是第四维是时间,那么人在四维空间中就像一条虫子一般,这一秒的你连接下一秒的你,如果把这一秒秒的影像都放在一张图片上,你就会看到一条长长的,七拐八扭的虫子。我想借由这张个人地图,去看看时至今日我的时间蠕虫是什么样的?
回顾我的人生,有三个明显的阶段。头8年在我的老家——江西鹰潭,中间10年在上海,后12年来到了杭州。每个地方待的时间都挺长的,但每个地方给我的感受又不太一样的。
江西时期塑造了我的味觉和触觉。上海这个地方给我带来了什么呢?或许是我的宅男属性吧,这点也许在老家已经有种子了,但是上海这个地方,为我成为一个宅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然。上海给我带来的,不仅仅只是宅男的属性,也有一些视野。在上海,我很早就接触到了电脑,也接触到了商业中心,接触到了博物馆、艺术展。各种潮流的、前沿的东西,但最重要的是给了我离开上海的机会。
在高中,我们有一次学农实践,那次我从上海到了安徽大别山,那是给我人生影响很重大的一次活动,让我第一次看见大山,看见自然。于是,趁着高考的机会,我决定离开那个钢铁森林,去外面,有机会到真正的森林里看一看。当然,这点也许是我现在强加上去的,当时的我并没有这么想,只想离开上海,到外地生活。或许是因为我不觉得上海是我的故乡,当然我的老家也并没有给我故乡的感觉。那里的人事物都是我不了解的,了解的也不一定喜欢。于是,高考的出走也许就是我寻找故乡的一段旅程。
你的故乡在哪里呢?我的故乡在哪里呢?
刚来到杭州时,我也没觉得这里会成为我的故乡。但在这里遇见了一个社团,通过这个社团,我遇见了更大的自然天地。已经是大学生的我,有点像一名小婴儿,在大自然里面的小婴儿,重新认识身边的自然。对这里的自然,对浙大紫金港的自然越发的熟悉,慢慢地就生出了亲近之情。回首上海的十年,我感觉到最亲近的地方可能是那个生活了三年的高中校园,也正是在那儿,我对校园的自然环境开始有了好奇,开始有了一些觉察。
我不知道故乡它到底包含什么?但是当大四的我去台湾当半年的交换生。在台湾渡过了一年的秋冬。那年,寻不到熟悉的秋色时,我感觉有些失落,有些背井离乡的意味。那是我第一次,浅尝了乡愁的味道。大家都知道台湾属于热带地区,在平原地区是很难看到秋色的。后来,有机会去一两千米海拔的山中,在那儿,我又遇见了熟悉的秋天,丰富多彩的颜色,那富余变化的视觉盛宴,都是我熟悉的。那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了,杭州好像成了我的故乡。那是我离开了就想回去的地方,因为那里的自然是我熟悉的。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四季变化,那里的阴晴不定,都是我熟悉的。
所以毕业后,我决定留下来。即使在这我无依无靠,但在这里我有了最大的牵绊,就是这里的自然。
(图一找不到替代了,大家脑补一下空中整个过程;图二人生的一条轨迹)
人生的一条轨迹
注意力时刻都发挥着作用,将我们和世界、我们和他人、我们和自己不断地联结着。就像此刻,我在从北海前往涠洲岛的船上,我把注意力都投向了这篇文章,还没好好注意过航程上的人事物。
那你的注意力呢?你有关注过它被何物牵引?又到了哪里?
共学事项
共学适合人群:
读没读过《观察的艺术》不重要,读过当然最好; 对观察生活、观察自我感兴趣的成人或14岁以上的青少年; 喜欢观察并愿意从自己的和伙伴的经验中学习的人; 愿意参与线上打卡和交流活动的人。
共学方式:
一个学习周期为三个月,1/4/7/10月的月初会有见面会;
每个月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从书中归纳提炼出来的); 围绕一个主题会有四个线上打卡练习,每周发布一个,发布后随时可打卡,可选其中感兴趣的任意完成; 一个月中在微信群里围绕主题进行提问、对话,分享各自的思考和发现; 每个月最后一个周六的19:30-21:30进行线上分享交流。
共学费用:
单次报名为一个季度(三个月):298元/人;半年报名548元/人;全年报名898元/人 转发本推文至公开朋友圈,截图发送工作人员可享受50元优惠,每人仅限1次。
仔细阅读招募信息,慎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希望所有报名的伙伴都不会成为我们的“月捐人”;
考虑中如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咨询;
考虑好后,扫描下方二维码准确填写并提交报名表,完成缴费,即报名成功;
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即报名吧
开营前会有工作人员拉您入群,开启学习之旅。
截止时间:月底最后一个周六前可报名下个月的打卡。
线上活动一经开营,中途退出,概不退费;
线上交流环节支持录播回放。
更多内容
2023-11-27
2023-09-22
202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