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治多:万里长江第一县 谱写奋进新篇章
夏日的治多县,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长江从这里静谧地流淌,与一望无际的草原搭配,如诗如画。
海拔4200米的通天河,是长江源头的干流河段。河流环绕山体构成一个完美的弧度,形成了万里长江第一湾。景区内地形奇特,山水融合,呈现出自然风光的和谐之美。
治多县,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中西部。境内有长江发源地,也因此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县”的美称。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素有长江之源、动物王国、中华水塔、嘉洛宝地之美誉。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治多县成立七十周年。
七十年来,治多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注重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加强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为实现源头高位保护和源头高质发展的现代化新治多奋勇前行。
叶青村位于“万里长江第一湾”景区,2021被确定为青海省实施乡村振兴“百乡千村”示范村和乡村旅游示范点。通过发展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藏民族游牧文化和长江文化于一体的特色度假村,叶青村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在发展好旅游,服务好游客的同时,世世代代保护好长江源头的生态,已经深植到每一个村民的心中。而这,只是治多县近年来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
“卡让雅拉是野牦牛的天地,勒池勒玛是藏羚羊的王国,措池、邦涌是鸟类的法会地,母亲泉是藏野驴的家园,烟瘴挂是雪豹的乐园……”
当地广为流传的民谚,可见长江源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王国。
多年来,治多县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高效推进长江源国家文化公园生态文明示范区和长江第一湾国家公园生态展示窗口建设,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境内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治多县在青藏高原乃至中国、亚洲和全球生态环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建立治多县西部工委,到建立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到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多年来,一代代治多人前赴后继守护在先辈奋战过的土地,保护着野生动物栖息的家园。如今,可可西里再没有响起过盗猎的枪声,藏羚羊栖息的家园一派宁静与祥和景象。
治多县始终把生态立县贯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定不移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路子,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手挽着“生态环保”,一手拎起“乡村振兴”,治多县结合自身实际,贯彻党的民生政策,“以保护生态促脱贫,以脱贫助力生态保护”。全民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全面落实生态管护员、林业管护员等公益性岗位,生态建设红利得到逐年扩大和释放。
如今的治多县,生态保护观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转型,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一走进治多县阿米雪乳业发展有限公司厂区,处处都能感受到现代化的气息,占地5800平方米的区域内设有乳品加工、冷链库等一系列现代化生产车间。不仅如此,公司还注册成立了玉树州“大治多”生态养殖公司,流转天然草场,用来高效养殖牦牛,通过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全县畜牧合作社稳定运营。
畜牧业是治多县的支柱产业。但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已难以适应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追求畜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要求。治多县一直都在苦苦寻找如何破解人、草、畜越来越突出的矛盾,实现生态与经济共赢的路子。
近年来,治多县全面推进国土绿化进程,加大生态系统修复力度,大力实施退牧还草等生态治理项目,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产业转变,筑牢生态产业根基,逐渐实现生态、生活、生产的共赢。
以“3R产业(乳制品、肉制品、绒制品)为支撑,龙头企业为牵引,合作社和联户经营为纽带,牧民为主体”的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形成。逐步推行暖季放牧+冷季补饲+高效养殖的半舍饲养殖方式,养殖增效逐步实现,绿色有机草原认证实现全覆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业品牌,多方位拓宽牧民增收渠道,探索出绿色引领、创新驱动、龙头带动和品牌支撑的发展模式。
在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同时,治多县的特色产业取得新突破。目前,长江源头游牧文化“体验式”生态特色旅游线路逐步成形,一批“红色索加”生态旅游品牌衍生。
念好“致富经”、唱活“草山戏”、跳好“生态舞”,努力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治多县坚持保护好绿水青山,在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依靠绿色这把“钥匙”打开脱贫致富之门,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共赢。
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多县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项目支撑发展,财政支持民生”的施政理念,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保障改善民生工作。
行走在夏季的治多县城中,绿色植物组成的一条条色彩鲜明的景观带,为县城风景增添了一道亮丽风采。
治多县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城镇造林绿化受到高海拔、气候条件等因素制约,生长极为不易,近年来,为加快建设“魅力治多县品质生态城”,打造“自然山水休闲的生态城+地域文化活力的创新城+复合多元完善的魅力城”三元一体治多新城,治多县按照“改造、完善、提升”总体思路,全面完善城市道路、绿化、公共设施等,不断提升城区的“里子”和“面子”,打造舒安畅美、宜居宜业的县城环境。
城市颜值的提升,不仅是对外形象的展示,也是对内幸福值提升的有效举措,更有利于治多县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首选区。
同时,治多县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一老一小”供养模式得到巩固拓展,普惠型养老服务不断优化。治多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的“精准扶贫兜底性供养方案”,2022年底,幸福敬老院被授予全国养老服务先进单位称号,正是这项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
今天的治多,是一座“百姓生活幸福的城镇”,群众在物质上得到满足,精神上感到幸福,在衣、食、住、行、教、医等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改善,治多民生的幸福蓝图正逐渐成为现实。
在治多县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被誉为“高原精灵”的藏羚羊,曾在20世纪80年代末遭受过大规模盗猎,数量从20万只锐减到不足2万只。面对疯狂的盗猎,来自治多县的杰桑·索南达杰用生命担当起自然保护者这一神圣的职责。
治多县平均海拔4700米的索加草原,因高寒缺氧、艰苦偏远,索加被称为“天边索加”。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扎根雪域高原,艰苦奋斗,守护着长江源头,在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工作中展现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工作作风;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在坚守天边索加、服务人民群众的过程中不忘初心,锻造了忠诚,淬炼了党性,发扬“不畏艰苦、开拓创业,坚守奉献、忠于职守,干群同心、矢志不渝”的工作作风,让鲜红的党旗飘扬在索加草原,扛起了守护“红色索加·生态高地”的重任。
近年来,治多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委部署,聚焦玉树州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对标高原精神文化展示区目标,努力把索加打造成为国家级红色教育基地,将“红色索加·生态高地”品牌打造成为面向社会展示和传播红色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窗口,努力让索加成为全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示范区、红色文化传承教育重要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和红色文艺精品创作高地。
杰桑·索南达杰的事迹感召着一代代治多县的干部群众前赴后继,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建设生态美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新牧区努力奉献力量。
七十年跨越发展,七十年砥砺奋进!如今的治多,将继续做优做强畜牧和文旅两大产业,高效推进乡村振兴、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红色索加·生态高地”项目建设、深化改革等重点工作任务,为实现源头高位保护和源头高质发展的现代化新治多奋勇前行。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