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振宁成中科院院士了,来看网上是怎么开骂互掐的

2017-02-23 网文 天涯连线



昨天,杨振宁再次成为媒体热词,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称: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


一时间,有关杨振宁的各种评论再次敷上云霄,当然是有顶的,也有扒出其历史踩的,在此截取一二:


“钱学森你知道吗?”“知道啊,为了祖国的导弹、火箭事业,毅然回国,美国佬拦都拦不住。”“邓稼先你知道吗?”“知道啊,两弹元勋。”“杨振宁知道吗?”“知道啊,就是那个娶了28岁小姑娘的82岁老头。”



当然还有人说:


“看到论坛里面不少人以为杨振宁是跟在李政道后面混的诺奖,实在哭笑不得,对于一个一生物理成就超过李政道,丁肇中,高琨,崔琦几个华人诺奖得主之和的人物,岂是普通诺奖得主可以比的?杨振宁的物理学地位大体和狄拉克,薛定谔相当,略高于费曼和朗道,是真正可以和西方众多物理神话人物比肩的科学巨匠!2000年的时候,美国自然杂志评选过去一千年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总共几十人上榜,杨振宁是唯一一个上榜的亚洲人,也是上榜的人中当时唯一一个在世的物理学家!”


对此,小编表示不予评论,不过可以截取网络上的两种不同声音,以飨读者:





杨振宁对美国的贡献远远大于中国。这位美籍人,效忠于美,服务于美,带着诺贝尔的荣耀,晚年回到中国,吃住行尽享在美国不曾有的待遇,回赠中国人的,是一针针的麻醉剂。


中国青年报资深记者贺延光对杨振宁的评价被网友热传


在中国住中国纳税人付出的1000多万人民币的带电梯的二层别墅,在美国他的房子也只有100万美元(600多万人民币)。每年中国纳税人还要为他的高级消费付出几百万人民币。游山玩水,到处宣扬他的不伦恋。


夫人去世不到半年杨振宁就丑态毕露和同样不堪的翁帆搞起不伦恋。


杨振宁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很幸运地在每一个选择的关头作了对自己人生最有利的选择。他这样一语蔽之,掩盖了其言下之意,没有像邓稼先、钱学森等人冒死回国,是自己的幸运,因为这样才不会在国内艰苦的环境中早早过世,为祖国付出毕生精力而无法享受国家的富强所提供的优越条件和上帝最后的礼物。


关于杨振宁为什么不回国,杨先生的回答是: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赴海外求学,都是学成即回国。可是当我拿到博士学位之时,韩战爆发,美国不允许理工科博士回国,因此滞留在美国。而为什么加入美国国籍?杨振宁的回答是因为他所持的中华民国护照在出国旅游签证时非常不方便,所以加入美国国籍。


(一)杨振宁谎话连篇


杨振宁说:“在我以前的一些中国留学生,绝大部分都回来了的,所以我到美国去的时候,当时就想是去那儿学成归国。可是我在做博士后的时候,杜鲁门总统就下了一道命令,说是中国血统的人在美国得了理工的博士学位,不可以回中国。所以我留在美国了。”


作为掌握世界先进物理科学技术的顶尖科学家,留在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是一种“幸运”有一整套科研环境让其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也有优越的环境,在杨振宁七八年后获得诺贝尔奖即可拿到普林斯顿50万美元的年薪,可是杨振宁有没有想到,为什么美国在六十年代给他媲美国际巨星的待遇?为什么有同时赴美留学的钱学森与美国抗争一年零六个月,历经美国的软禁折磨直到周恩来用朝鲜战争的十名美国战俘把他换回国?为什么同样博士学位的邓稼先不顾当时禁止理工科博士回国的禁令一定要回国为国家完成原子弹研究的事业?没有这些掌握国际先进科研技术的学者回来为国家打下国防科技、核工业的基础,中国现在有杨振宁得以享受的环境吗?


杨振宁回避并忽略了之前同一批出国留学人员的贡献,大大炫耀吹嘘自己在美的成就,并鼓励下一代科研人员走这种“有利于自己人生的选择”。对于祖国的认同因为国家的护照出国旅游不方便就抛弃了,他还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宣扬自己的成就,更细致入微的比较和自己合作过的科学家在自己的科研成果中的投入,影射李政道是那种作出30%的贡献,一定要说自己有70%功劳的那种人。


二)杨振宁贪婪无耻


80年代、90年代初,国内还很穷的时候,他不回国,21世纪中国大学都变富了,待遇提高了,他也老得不行了,他才想起来自己很“爱国”,自己血液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简直天大的笑话!


为了抬高自己规范场的地位,把和自己合作的米尔斯教授说成是所在的俄亥俄大学五十年来所有科学上的论文、无论、生物、数学、化学、还是其它物理学成就,都没有米尔斯教授和自己发表的这篇论文重要。


以此类推,从来没有培育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清华大学,这一百多年来所有科研方面的成就,恐怕也没有杨振宁任何一篇小文章的贡献,所以,他选择80几岁后回国养老,让科研落后的中国见识一下国际级大师,也就怪不得顶着国人这么大的质疑,迎娶一位离婚在职研究生,因为以他所作出的贡献和人生抉择的成功判断,在任何时候都要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老年回国养老的杨振宁,不选择一位年轻女人,还能作出什么体现其人生精明的判断和价值的呢?


杨振宁这种回避重点的说法,在主持人挖掘71年回国听到邓稼先说原子弹是完全靠中国人自己研究做出来的成果时,杨振宁为什么落泪的原因,是否因为自己的祖国能作出这样自豪的成就,而作为搞这一行、物理研究的顶尖科学家,没有为国家尽一份力的遗憾?或是这项研究居然由自己的朋友、童年一起成长一起留学的邓稼先完成,而感到懊悔呢?杨振宁的回答是很多种感情参杂在一起,不是仅仅因为一种原因才止不住落泪。


对于杨振宁这种和李政道争执了半个世纪的顶尖科学家,他怎么会不在意国家关键性的科研成就有没有自己的参与呢?可是作为因为旅游签证不方便就把自己的国籍放弃的一位所谓美籍华人,他来讲爱国,恐怕台独分子都要耻笑,试问台湾两千四百万同胞有多少人因为世界上只有二十个国家承诺中华民国,而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出现签证麻烦而放弃自己的中华民国国籍?杨振宁现在还用这个理由出来讲,是不是提醒国外留学人员,当你的中国护照不好用,赶快换一本美国的吧,管他爱国不爱国“有利于自己”才是优先考量。


更确切的定义是:这是一位80多岁还回国养老享受国家特殊照顾的伟大美籍华人科学家,他身边是他晚年上帝所赐与的最后一个礼物,而这个礼物现在也属于美国。他在中国住的是超过一千万人民币的别墅,每年还要消费中国纳税人的钱几百万。清华所做出的巨大投入是为这一对美籍华人在中国的价值宣扬作全面背书。杨振宁对中国最大的价值体现是其一生在任何时候都做出对的选择——当然是对他自己。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翁帆,一位28岁嫁给82岁美籍华人的年轻女子。这恐怕是中国社会本年度最有社会价值判断的选择了。而今晚,杨振宁为这一价值认定,作最完美的解释。

(三)杨振宁厚颜无耻!


一个人要想在这样一个清浊混杂的社会里干干净净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很不容易,若还能奉献全身心于自己的事业,且能取得伟大的成果,则更难。


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干干净净地走完了自己一生的人,他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他又是一个将整个身心奉献于自己的事业的人,因此赢得人们的崇敬;他更是一个成就丰功伟绩的人,因此使人们由衷地钦佩和敬仰。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同乡,初中同学,西南联大同学,一起坐船去美国留学。后来两人有着完全不通的价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杨振宁留在美国繁华世界,靠获得诺贝儿奖,出尽风头,晚年还不甘寂寞!


邓稼先当年毅然回国,为中华民族的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惜的是由于当年的科研试验条件有限,人身防护条件简陋,邓稼先由于核辐射过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实为国家民族之大殇!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从历史和国家角度来说,邓稼先必将千古流芳,永垂不朽!是他,永远的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和民族地位!不管过多少年,所有炎黄子孙都将崇敬他!



四)杨振宁为中国作了什么贡献?


杨振宁自己也总结说,想来想去,自己对于中国的贡献,顶多也就是自己和李政道是华人第一次得诺贝尔奖,从而改变了中国人认为自己不如人的心理。大家看看,这就是杨振宁对他很“爱”的祖国的最大贡献!


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邓稼先有一次开会在西湖,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那四个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张相片。许鹿希说,邓不爱照相,但这张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当初随邓稼先一起搞原子弹的科学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为“没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团聚,不许亲友通信”。作为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乐趣、权益,是必须牺牲掉的了。


(五)杨振宁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不忠:杨振宁先生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毅然加入美国籍,父亲劝说也无效,不肯归国效力。拿到诺奖的志得意满的杨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


不孝:加入美国籍,为此事杨的父亲到死也没有原谅他,视为不孝。


不仁:在祖国富强时,又在与某名牌大学的互相吹捧炒作中,回国颐养天年,自从回国以来,东走走、西逛逛,忙着走穴炒作,不愿踏踏实实做工作。


不义:窃李政道的研究成果,得诺贝尔奖,还倚老卖老在李政道之前去领奖,并出书丑化李政道;杜夫人刚刚过世,大一的基础物理刚开课不到半个学期,就一心想着上帝的最后一个礼物...


想想学位毕业7天,不顾美国阻挠毅然回国的邓稼先,为中国的国防核工业呕心沥血,年仅52虽因放射性影响身患癌症去世。


想想同道的李政道先生早年毅然回国,从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想想刚刚过世的陈省身先生,生活俭朴、出钱出力、培养弟子、呕心沥血,一心祖国科学事业,真泰山北斗。


身为科学家,应当规范言行,树学人之楷模;从一些以往的传记回忆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杨在人品上不及李政道,也不及大多数解放初回国的科学家。


网友评论:


“分析的太好了,这个虚伪而又无良的贱人!媒体也太不分好歹了,什么人都乱鼓吹。这会影响大众的价值取向的!wake up!知情者应该多出来说说,不然大家也不知道是怎么会事!”


“我最看不起的所谓科学家就是杨振宁!妻子尸骨未寒就与可以做自己孙女的、同样心怀叵测的翁帆结婚。还恬不知耻地到处秀恩爱,恶心透顶!得了一次诺贝尔奖有什么了不起。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吗?那些得了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没有一个像他这样让人受不了的。他学术上可能还说得过去,但在人品上没有什么让人称道的。他应该好好反思自己对国家、对家庭、对前妻、对子女尽到责任了没有?不要再发表什么或者再搞点什么来毒害年轻人了”。


“中国无良的官僚让这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杨振宁到处招摇撞骗将带坏年轻人!所有的爱国教育不及杨振宁的“在每一个选择的关头作了对自己人生最有利的选择”一句话有效”。


“我很久就想骂这个不是人的教授啦。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不能很好的地表达自己的所想。今天庆幸有清华的学生写出来。表达了我对这个无耻的愤怒。中国无良的官僚把这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在中国招摇过市,到底是想宣扬什么、让现在年青人学习他什么”。


“你有没有搞错,杨可是抛弃中国国籍的,所以他根本也不算是我国的科学家了,人家是美国国籍的美国科学家。”


后记: 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时,他的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回到国内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一位更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对此不能接受,发表声明与之断绝关系,并且到死也没有原谅杨振宁。杨振宁在访谈中提到,这是他一辈子的遗憾。新中国成立后,他未能像邓稼先等人那样回国效力。70年代周总理请他回国效力,他以国内条件差为理由未能回国。




当我们谈论杨振宁时,我们在说什么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随着霍金站队支持中国建造下一代大型对撞机,这场趋于白热化的物理学界论战,又将旗帜鲜明的反对者——杨振宁教授,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澎湃新闻网近日发布了对杨教授关于中国基础科学发展的专访,不出所料,评论区中对他观点的讨论寥寥无几,充斥着屏幕的依然是“不回国”“杨太太”“老流氓”“人渣”等字眼。当我们这样肆无忌惮地谈论杨振宁时,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首先,谈论杨振宁时侮辱性的字眼,是网络言论素质堪忧的体现。非现实的互联网社区,给了网民自由发声的空间,大大满足了普通民众对于新闻事件和人物发表自己看法的欲望。但是,畅所欲言同样存在界限,评价的同时也应当保持最基本的尊重,做到文明发言、理智交流。我们可以对一个人、一件事进行负面的评价,却绝不能谩骂、侮辱。网络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舒适的生活体验,而不应该是出口成“脏”的遮羞布。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也应该有现实生活中起码的尊重与教养。


其次,谈论科学家时,不评价其科学成就,只看私人生活,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由于与第二任妻子翁帆年龄悬殊的婚姻,以及美籍华人的特殊身份,公众对杨振宁的私人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是,林徽因的情感纠葛抹不去她在中国建筑学历史上的印记,爱因斯坦也不只是一个娶了自己表姐的老烟鬼。我们当然可以对一个人的个人品质进行评价,但是这种评价替代不了他在本职工作上的成就,尤其是对于这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来说,他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将目光聚焦于私人生活中而忽视他的学术成就,无疑是选择性失明。事实上,杨振宁在统计力学、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场论等多个方面都获得过超越时代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家的评价,还是应当回到科学发展的体系中来。反之,以私人生活否定一切,只能说是格局太小、眼界狭窄。


最后,网友进行道德非难指向的是杨振宁的个人选择,而这种个人选择本身无可指摘。杨振宁的“第一宗罪”是留美不回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留在美国进行科学研究,而没有像好友邓稼先那样为了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需要指出的是,钱学森、邓稼先等人放弃海外优渥的生活条件,克服千难万险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投入科研、教学与国家建设之中,的确是伟大的、感人的、值得歌颂的。不过,人人皆可为之事自然称不上伟大,他们之所以成为我们代代传颂的对象,就在于这种做法极为高尚,普通人很难做出。因此,也就不能够以这种伟大为标准,要求每一个人。难道我们所有的科学家,都必须艰苦朴素,隐姓埋名,为了国家发展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得到网民一句轻飘飘的“你终于达到我的要求了”,才是这个社会的正常景象吗?


网络上的照片及说明:左起:翁帆、杨振宁、杜致礼(杨振宁前妻,原国民党著名将领杜聿明的女儿)用"前妻"一次很不恰当。杜致礼先生已经亡故,因此应称之为“亡妻”比较恰当。杨振宁先生非离婚再去,而是丧偶续弦。


杨振宁的“第二宗罪”则是老夫娶少妻,首任太太去世后,又以82岁高龄迎娶28岁的翁帆。但是,两性婚姻你情我愿,两个成年人思考后做出的选择,哪里给社会造成了伤害?诚然,这一桩婚姻年龄相差巨大,确实超出了很多人的婚姻观念。然而,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别人的价值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很愚蠢的做法。对于别人的行为,我们可以给出一个自己的衡量——换成我一定不会这样做,却不能对他人的取舍标准进行轻易地否定。在道德问题上,我们不能以过高的标准做普遍性要求,也不能拿自己的道德去约束别人,这才是现代社会中个人自由的前提。


可以发现,我们以不礼貌的语言谈论杨振宁的私生活,折射的其实是互联网社区语言粗鄙的戾气、选择性失明的评价体系与道德绑架的偏激作为。希望中国社会的舆论场能多一分理性与思考,也愿杨振宁教授能够得到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公正评价——不论他本人是否在意。

文/慕海昕(中国人民大学)


【本文来源网络,《天涯连线》微信公众号对文章观点不持立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