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信号 Z2531414260 功能介绍 精选网络奇文,关注国计民生; 聚焦社会热点,真相问底刨根; 分享心灵感悟,广结同道同仁。 夏虫不可语冰,我们都活在这个酷热夏天! 来源:陈春笔记 作者:陈春 有一位笔友短消息问了一个很有趣,看起来蛮有深度的问题: 《越狱》,《纸牌屋》,《 911阴谋》,《黑鹰坠落》等曾在中国热播的美剧或电影,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揭示了政府的腐败和失败,背后都有特权的大公司或者某个大人物可以无法无天,有的影视剧里直指联邦政府蓄意制造恐怖事件或者财务腐败等等。 美国政府为什么要允许播放这些有损美国人民信心,破坏自己形象的东西呢?如果是真的,何必让公众知道这些呢?如果是假的,本身就是造谣惑众,容易给美国人民的思想领域造成混乱,凝聚不成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咋办?他们还要不要正能量啦? 看起来美国政府这么有权有势,又那么精明,到底为什么要播出这些节目?他们就没谁管一管么?好像从来没有看到过歌颂和赞扬美国政府的那种主旋律影视剧,他们难道没有政府主管的电视台或报纸网络么,为啥要特朗普一个人老是在推特上抱怨,有失体统。 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回答这个问题三言两语还真不够,先来看一个之前笔记提过的事: 封闭信息的时代会闹许多笑话,笔记君查阅到《中国青年报》2011年12月7日第12版刊登的一篇纪实报道《国门开》(冰点特稿第820期,这是一个比较权威的栏目,原来还有冰点评论,笔记君那时也上过几次这个栏目,当时也觉得是比较有意义的事),记录一则真实的事情,现在来看就如同段子一样幽默了。  事情发生在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之后。原美国驻华联络处一等秘书、建交后担任美国驻华使馆新闻与文化参赞的约翰·汤姆森负责两国的文化交流工作。  1979年初在送走和迎来中美双方第一批留学人员后,汤姆森还要落实美国的“国际访问计划”,即每年选几十个中国人到美国访问,包括媒体、教育等方面的人士。第一批,他邀请了北京5家颇有影响的媒体的国际新闻编辑。  在汤姆森看来,媒体人士一定要访问纽约,因为那里是美国的媒体中心。他介绍完纽约的情况后,问眼前的编辑:“你们到纽约想看什么?”编辑们相互拐了拐胳膊肘,确定由一位稍微年长者发言。他非常郑重地说:“我们到纽约去,最主要是想了解纽约市党委怎么控制《纽约时报》。”因为《纽约时报》比较有名些。  33年后的2011年11月15日,汤姆森这位前外交官以美国加州大学北京中心主任身份接受了中青报记者王波的采访,他回忆说:“我当时告诉他们,美国有两大党,但《纽约时报》不属于任何一个党,跟政府没有关系。但他们当时不相信,一脸疑虑。”  这段现在看似荒诞可笑的旧闻,却真实地反映出经历长期闭塞之后的国人对西方国家的陌生达到难以置信的程度,在问者的的眼里以为天下大同,城市都差不多,控制媒体的方式也应该一样。  笔记君第一次看这个事情,一笑了之。 不妨先看两张老照片 越来越高了 这样的标题和文章从上到下是统一的,不能有丝毫偏差,更不能有任何质疑。 当时类似这样“亩产万斤,十几万斤”的信息就是登载在各类最权威的官方报纸之上,用那位年长编辑的话来理解,“信息是控制得很好的,人们生活一直很美好。” 在当时那种特定的氛围里,绝对不会有反对声音,笔记君问过身边的一些老人,怎么看待当时这些报上的新闻,他们大都一笑了之,都说“不会相信,违反自然规律”,但当时绝对不能说这个话,可见这种格式由来已久,现在回看,简直就是荒唐。   在一个信息相对自由的地方,不会存在一味“捧红”和“抹黑”,因为各种信息可以互相印证,互相补充,形成一个比较有逻辑的事实链。 只有信息单一的情况下,才会有“捧红”或“抹黑”两种极端情况出现,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有不少,最近的也有,也都是权威媒体的“功劳”。你若有空可以翻翻三五年以来的报章,就明白这种“捧红”与“抹黑”的究竟都是谁在做。 有时候,前一天还是红的,第二天就黑了,黑起来就三代以内都黑了,遗臭万年,简直不知道红与黑的发展究竟在何时瞬间发生转变的,但就是这么一下子变了,变得那么自然从来没有人想过有什么不妥,反正一直以来都是如此操作的。 红的时候,不允许质疑;黑的时候,更不能质疑。 总之,只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保持一致才是好的。正因为有这样的思维定势,所以,才会对美国人自己拍那么多自毁形象的影视剧感到不可思议,简直自毁长城三千里嘛,问问特朗普确实心里很苦闷,他一定会抱怨说“我要是知道美国联邦政府竟然不可以办报纸,不可以办电视台,不可以控制网络,因为那样做是违宪违法的,我这个总统只能让他们自由批评和监督,更不要说那些电视电影对政府的各种黑色编排了,他们这么演实际上就是提醒现实的政府不能那么做,你一那么做就好像许多镜头对着你,尽管四周空无一物,但总觉得不踏实!” 这个戾气十足(用这个词我犹豫了一下,但还是诚实写下,最近一些暴戾事件尽管离得很远,但这种不确定性令人担忧)时代要保持理性,只有信息自由才能让人拥有理智开放的眼界,拥有逻辑严密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因此拥有温和、虔诚、有信仰的心灵。 只有信息自由才会给社会带来稳定,带来更好的未来,反之将会是灾难。 夏虫不可语冰,因为它从不会活到冬天,所以它对冬天的问题总是停留在夏天的自我感觉。 所以,这可以算作一个夏虫之问,我们都活在这个酷热夏天! 《天涯孤客Tianyaguke》本期热帖 ☞ 美俄为何陷入“新冷战”?普京这样说 ☞ 中印对峙却突然向中朝边境增兵什么意思?! ☞ 郭沫若一手造成的考古错案, 导致历史书跟着错了几十年 ☞ 李宗仁逝世后少妻胡友松被赶出李公馆后出家 ☞ 你们练瑜伽是为了做那种羞羞的事,以为我不知道?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写留言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