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忘记黑色即刻吧,瓦恁最终只想做个贴吧

科技唆麻 科技唆麻 2019-04-24

点击上方,关注唆麻

添加星标,不漏精彩

深度科技评论,你的互联网内参



两年半以前,即刻新版上线,增加了个人页面、关注关系、动态更新,并支持个人编辑资料。官方表示:


在即刻看到朋友的头像大图不再是梦想,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能互相关注一起玩耍~


这当然被视为即刻有了做社交的野心,官方账号「即刻小秘书」随即发布了这么一条评论澄清:


『大家放心,即刻既不会做社交也不会做社区,即刻有很明确的发展方向』



如今,这条评论不仅成了即友们每逢即刻发布新版后的固定打卡处,更被做成了在即刻中约等于“真香”的表情包,被刷了一遍又一遍。



去年开始,即刻推出了包括提升动态的为九图、改「主题」为「圈子」等一系列围绕社交的改动,但总体对于社交的野心还有些藏着掖着。


今年 2 月,即刻 4.0 版本上线,发布新 slogan「年轻人的同好社区」的同时,意味着早已淡化的早年 slogan「每天十分钟,看点好东西」退场;


一周前,去年底由「主题」更新而来的「圈子」,上线了主理人功能,被不少用户直指即刻进一步的「贴吧化」,再度刷起了上文提到的「真香梗」。


从 RSS、微博到如今的贴吧,即刻到底经历了什么?


生为工具


81 天前,技术宅遍地的 V2EX 冒出了这么一个提问:


即刻惨不忍睹了,还有类似的聚合类应用吗?



关于即刻的吐槽,这只是冰山一角。知乎、酷安等社区,都随处可见类似「即刻已死」的论调。


但相对的是,即刻似乎在大众层面却「走起来了」


先后赞助爱奇艺的打歌节目《中国音乐公告牌》、B站的网综《故事王》和腾讯视频的《即刻电音》,分别切进了年轻文化圈中最具代表性的饭圈、二次元和电子音乐。



即刻早在 2015 就已经诞生,但真正迎来用户的上涨还是在 2017 年。彼时,众多互联网从业者、媒体人在社交平台的一致推荐,使早期的即刻被赋予了极为浓重的 GEEK 色彩。


彼时,吸引众多「精英用户」的,在于其「撞」对了。


2016 年开始,内容算法分发开始大行其道,不仅加速了 RSS 类应用的没落,传统的编辑推荐式新闻客户端也统统沦陷。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手动订阅信息源总归是门槛太高。但对在意「信噪比」的用户而言,RSS 应用陨落后,定制化的内容聚合需求也一直没能满足。


同一赛道上,其实并不只即刻一家。比如王俊煜的「豌豆荚一览」和之后的「轻芒阅读」,但更细的信息「粒度」让即刻先走了起来。


所谓「粒度」,即多维度将信息框定到足够精准,形成「主题」加以推送。诸如「有豆瓣8.0分以上的新电影」「煎蛋24小时热文」……配合调教好的推送,的确会给人一种完美解决信息过载的「高效」体验。



科技唆麻(ID:techsuoma)认为,此时的即刻,如果要进行分类的的话,更应该分到「效率」。其明显的工具气息,从当时与其一起获奖的产品调性也能看出。



成为社区


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在复杂网络的奠基作《链接》一书中,提出了「枢纽节点」概念和无尺度网络模型。枢纽节点可以理解为关键节点,在一个网络中链接了更多其他节点。


即刻的早期用户,就是那群「枢纽节点」,他们有更强的影响力与动手能力,但……无价值。


即刻的「社交化」始于 2017 年 3 月,也就是用户增长明显,融资充裕之后。3.1 版的黑色图标,变成了 3.2 版的鲜黄色。



如同去年得到更换图标一样,即刻的「作死」引起了随后的群嘲。「精神股东」们纷纷扬言卸载即刻,冷静派则开始猜测即刻或许正准备进军年轻市场。设计者@熊小默 在朋友圈回应了设计思路,的确是为了试探即刻新得调性:年轻、有料、乐天



不过,即刻的第一波用户反倒成了即刻继续做大的阻力。聚集于「互联网」「效率」的这波初始用户,带不来用户规模的增长;相对垂直的内容需求、越来越细的信息粒度,都在把普通用户进入即刻的门槛不断加高。


彼时,即刻刚经历连续数月多轮融资到账,增长压力胜过以往。一个喊着「每天十分钟,看点好东西」的 RSS 工具,能讲出什么足够性感的故事呢?


此时的即刻早期用户,无非是微博 CEO 来总口中的「无价值用户」。



管道与河流


即刻正在从管道变成河流。


极细的粒度,如同口径精准的管道,只将「尺寸」标准的内容汇入用户的需求池中。


管道的粗细,自然也影响了用户的体验。比如内容有高低频之分,「村上春树有新作品」「村上春树拿诺贝尔奖提醒」之类的主题,更新频次更是以月、甚至年计。


用户自然需要更多的管道,同时开闸放水才足以充盈内容需求。但由此诞生的另一个问题是,主题的过于庞杂,又带来了检索不便。


当然,对于没有自产内容即刻而言,最致命被水源卡脖子。


即刻最终放弃做管道,试图成为河流。


早年,颇受好评的「XX微博更新」「XX公众号更新」已经逐步被即刻砍掉,诸如「ISIS被灭进展提示」这类议题宏大但于用户增长几乎无益的主题也逐渐消失。


「主题」也被改为「圈子」


所谓「圈子」,从概念已经从「主题」强调的共同议题,转向以内部的平等化鼓励用户生产内容。对于用户而言,如果内容没有发到圈子里,几乎只能沦为自娱自乐;反过来,获取关注最有效途径也是圈子,无疑是在是在强化用户「合规生产」的认知。



科技唆麻(ID:techsuoma)发现为了避免粒度太细,导致自有内容无法聚沙成塔,即刻甚至关闭了用户自建圈子的权限。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加入某些圈子,或者把想说的发进别的圈子里……



当然,也能在圈子里交友……



不过,对于那批最早成为即刻用户的人而言,大概是并不想在「一起做投资人」和「苹果产品爱好者」里,被推荐到这样的内容的:



本月 8 日发布,与吧主如出一辙的“圈子主理人”,算是把即刻往“贴吧聚合版”再推了一步。



社交,仅剩的机会


即刻联合创始人林航曾谈起关于即刻的未来:


『我们不太好判断未来的 2019 年的社区产品会是哪种形态,但可以确定的是,最终中国 2 亿年轻人的孤独感是需要有很好的社区产品和服务来承接的』


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即刻已经向着「排解孤独」下定了决心。


其实此时的即刻已经不能再以常理度之,它的底层逻辑其实已经从内容聚合,完完全全地转变到了社交。而且,它并不孤独。


寒冬之下,去年依旧有不少瞄准社交的创业拿到了投资,其大部分都存在着一种共性:


以游戏做社交


比如去年底已经达到 85 万日活的音遇,以 KTV 包房作为场景,通过抢唱接唱等方式;唔哩星球则是组 CP、连麦、涂鸦等各种玩法。



科技唆麻(ID:techsuoma)认为游戏带社交有其独到之处。按照游戏规则循序渐进,不再担心破冰时不会尬聊;基于游戏达成的社交关系,也能借着游戏内容与模式的不断更新,保持更高的留存。不至于聊到投机,便抛出了那句「加个微信吗?」


当然,这也离不开网民的代际更替。当年,人们「刚需」更盛,微信摇一摇、陌陌成为了最早的桥梁。时代变迁,微信干掉了摇一摇,陌陌则转型做了直播。


但,陌生人社交的需求依旧。而且随着千禧一代、Z世代的崛起,诸如「古风圈」「蹦迪圈」这类连接彼此的纽带更加「圈层化」,反过来自然对工具提出了革新的需求。


对于音遇、唔哩星球们而言,建立社交的基础是游戏。对于即刻,则是如今的以「圈子」聚集起来的「同好社区」


至于还念「黑色即刻」的朋友们,对不起,你们是「无价值用户」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最新精彩文章

点击在看,分享给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