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自己挖坑:滴滴回应网约车限制新政

在公关 2021-03-22


事件就不说了,反正回头大家都叫不到车了也会吐槽……我们主要谈下公关方面问题。

对于“地方政府发布网约车新政”,特别是北京、上海需要拥有本市户口和本市车牌的司机,才能开网约车这么大的“杀招”。


滴滴有他必须回应的理由:

1伤及根本


很多危机,其实并不需要正面回应,淡化冷处理也是一种方式。但是这次新政涉及核心问题,就是滴滴公司运营的根本:网约车司机和网约车。

简单点说:新政必定让滴滴的运营数据一下子垮掉。首先,车辆供给骤减。以上海为例,据滴滴平台统计,目前从事网约车的车辆符合新轴距要求的,不足1/5;其次,司机大幅减少。如上海已激活的41万余司机中,仅有不到1万名司机具有上海本地户籍。

对于滴滴来说,这种限制如果真的实行简直就是惨不忍睹,运营数据将掉得一塌糊涂。因此,公开表达自己的立场,希望相关部门积极收集社会反馈意见重新权衡以达成最大公约数,争取政策倾向的改变,是合适的选择。


2行业地位


滴滴在完成一系列收购之后,成为行业巨头,不出来说点什么,面子上不仅不好看,也是掌控话语权的机会,肯定过不去。

而且,行业都看着你呢,媒体都看着你呢。


 

既然必须要说,那么要说什么就是关键。

滴滴的回应至少有3点是公关操作上不能出现的。

1、  大忌屡犯

滴滴文章通篇表达如下意思:

我解决了几百万人的就业问题,以后这些人工作丢了,变成闲散人员,要是出点事你(政府)要想清楚;

我们是按照总理的构想,把“分享经济”想法落地,结果今天如此,你们这是在打总理的脸;

本来想为人民群众办点皆大欢喜的实事,你们还百般阻挠;

你们这么野蛮,谁还敢创业?谁还敢跟你玩?国际观瞻也将一塌糊涂。

反正就是把“失业”,“政府”,“总理”,“群众”,“国际形象”这些个重点监控词用个遍,就怕不引起注意。


有小伙伴说:读到滴滴官方回应,有种“不祥之感”。很容易给当局留下“挟民意倒逼政府”的印象,并且暗示不稳定因素。真要出了群体性事件,滴滴会吃不了兜着走。

同样的意思不好这么说,而且还是在官方微信上这么说,实在不够“公关”。


同时,滴滴公关的政治觉悟还应该提升,应该意识到出租车行业根本不是全国一盘棋,地方差异必定的,京沪反而要向左30度,保守一些才符合当局用意,别的地方反而可以更自主些。


2、  逻辑打脸

逻辑不是理工科的事儿,中文系是要学形式逻辑的。

郭德纲和曹云金写够5000字,大家就是看看段子,看看撕逼,再没有逻辑跟着叫好的也是一大摞,这没关系。

滴滴不能这样,公关文章不能这样。

逻辑必须没有硬伤,逻辑漂亮比文字漂亮更为重要。

而滴滴文章里面的逻辑不漂亮的还不止一个:

“大量的网约车司机将面对失业打击,成为社会闲散人员……”滴滴虽然和司机签了合同,但并不是“劳务合同”。既然不是“劳务合同”,哪有失业的说法。


很多司机选择开滴滴,就是图个“闲散”,不用准点打卡上下班,收入也令人满意(当然是在滴滴开始取消各种补贴之前)。

准确的说法似乎是:很多失业人员因为无法继续做司机而失去收入来源……

“分享经济将受到重创”也让很多人觉得啼笑皆非。在交通出行领域,基于拼车行为的“顺风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分享经济”。

而实际上顺风车早已在滴滴堪称庞大的商业版图中被专车和快车日渐边缘化。分享经济”之于滴滴早已是“皇帝的新装”,哪有什么资格去炮轰地方政府“重创分享经济”?


当然,滴滴可以选择自己的商业逻辑。那就不要一边喊“好多人要失业啦”,一边大说特说“分享经济”的逻辑。毕竟这放在全球也没听过参与“分享经济”的人,因为不分享就要失业就要饿死的。

以解决就业的问题,强调其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并把总理都搬了出来,还再次扛起了“分享经济”的大旗。提出这种论证的,当年逻辑考试分数拿出来看看吧。


3、  时机错误

网约车限制对于用户的影响,滴滴说得很清楚。

网约车的数量会不会减少是用户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我能不能网约到车呢?滴滴的回答很明确:难,通过举例,滴滴用实际数据说明“车辆供给骤减”这个问题:符合规定的车辆不足1/5,符合规定的实际不到1万人。


用户关心的第二个问题,能打到车,但车费贵不贵呢?滴滴的判断是会“翻倍”,理由写得也比较朴实,你坐桑塔纳10块钱,坐帕萨特20块钱,不过分吧?实际上,新政把“快车”和“顺风车”这样的亲民业务拦住,甚至把专车要求都提高了。如果网约车比出租车贵两倍,你会打吗?


还有用户关心的出行效率也会大幅降低。粗略估算,等待时长将从目前平均5分钟延长到15分钟以上,同时因为供不应求,可能会再现司机挑乘客的情况。

这些用户痛点抓得很准,话也说得很清楚。

按照新政执行,可想而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方便不方便”的回答会是三个大写的NO。


可是,群众还没来得及给反应,司机也没来得及给反应,滴滴就是先冲出去,代表群众发言。等一等,在网络时代给事件一些发酵时间,把观点抛出得更有层次,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4、  腔调难看

外界对于这篇文章的形容多为“炮轰”、“大动肝火”等,认真读完整篇,大部分人觉得滴滴的戾气有点重。


希拉里、特朗普在大选电视辩论中,希拉里一直保持微笑的表情,用自己的理性形象来反衬特朗普的沉不住气。而希拉里发言过程中,特朗普总是不耐烦的说"wrong!"或者咳嗽、干笑。在主持人发言过程中,特朗普也是不停打断,且讲话时间到了,仍不顾主持人劝阻,继续陈述自己的观点。从美国民众的角度来看,政治主张可能并不是重点,而细微的举止表现,却能够改变他们手中选票的投向。


滴滴这篇文章中,令人印象更深的是主观情绪,而不是客观事实。在政策解读类的公关应对中,煽动永远不是上策,而且风险巨大。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