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见不得光的满分作文

姚素馨 在公关 2021-03-22

我是喜欢写文章的姚素馨

来自觉得自己高考作文分低了的啊嘿哒公关


本来准备只在我们社群(扫面底部二维码可以加入)里吐槽吐槽这篇满分作文的,结果有人提出,“你不是说PR写文章,高考语文作文水平就可以了么”。

 

呃……确实说过,那就聊聊。毕竟,写作这件事儿,对于大部分PR来说,还挺重要。

 

先PO一下文章。



具体剖析之前,有几点要说清楚。


1、 虽然等下我要吐槽这个文章,不过我对写文章的考生,是没意见的。考生有权力写自己觉得正确/牛叉/展现技巧/老师喜欢/会得高分的文章。用自己的文章,拿自己的分儿,真没什么不对。这个不算下套。


2、 令人看不上的,是阅卷组,和出来评论的那位组长。组长说,“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我的妈呀。后面拆解的时候会有具体分析,通过主题、逻辑、用词、用典的不同维度,应该能够说明这话说出来有多么丢浙大的脸。对,组长是浙大的副教授。(浙大最近也挺倒霉的)


3、 假如这是一篇什么大赛的获奖作文,其实还不至于引起那么大的反应和不适。重点在于,这是高考作文。高考作文的打分应该具有能够放在台面上说的“规则”。满分作文,应该能够让2020届的学生服气,也能够为2021届学生作出示范。有吗?

 

好了,下面开始说文章。


哎,为了写文章,我又硬着头皮把这个作文看了几遍,现在有种明明看到火锅汤底里面有只死蟑螂,还硬涮了羊肉吃下去的感觉。

 


01


面对自己不知道或没看懂的东西,不要认为那个东西就是好的。这不是文化自信,这是普通逻辑。


好的文章,可以各有千秋,但是它们有个共同特征:经得起推敲。


好文章,越读越好;差文章,越读越差。


有的好文章,因为太好太高级,会出现读不懂的情况。这不要紧,依靠“翻译”和“批注”就行。我们读古文古诗词,常常是看翻译的,有时候甚至不到位的翻译都拦不住作者要溢出纸面的牛逼。批注就更不用说了,批了六才子书的金圣叹,评《西游记》的李卓吾、评《三国演义》的李渔和毛宗岗。


回到《生活在树上》。争论到现在,支持者各种观点丢了一堆,却没有一篇正经的解读出来,能把这篇文章顺一顺。别说逐字了,连逐行逐段都没有。


这事儿在我看来,要解决争议挺简单的。我们这种看不上这篇满分作文的人,被说水平不够。那么水平够的,请照顾照顾普罗大众,当它是经典名篇般的来个注释翻译版。也没什么别的要求,只要说人话了之后,这篇文章是通顺的,就算我瞎。



02


用生词、小众知识点去刻意营造“高级感”,是没什么水平的操作,是别的真的不会了,只能拿这个出来糊弄糊弄的行为。


厉害,是用简单的词去解释难的问题,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的人去理解;浆糊,是用难的词去修饰简单的问题,目的是不让别人发现他不会。


不幸的是,大家都在普通使用第二种,俗称装逼。

 


03


说说具体的词吧。这些用词真的毫无必要。


在第一段,就有嚆矢、滥觞、振翮三个神经病词。就说第一句的嚆矢吧,都说估计能把我说吐血。


嚆 hāo ,是呼叫的意思。矢 shǐ ,是箭的意思。嚆矢,就是开弓离弦,刚开始嗖嗖的箭,比喻事情的开端。


不是不可以用古词非常用词。而是这个词是有必要用。必要包括,唯一(就是没有别的词儿可以替代),精准(虽然有别的词儿但是不如这个到位),提升意境(其他词也是意思完整的但是不如这个符合整体氛围)等等。


好了,满分作文的原句是“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


你妹的。现代社会的开始,对应的是冷兵器的嗖嗖一支箭,是不是复古了点啊,现代社会开局也是这么缺装备吗?我觉得CCTV喜欢用的“发令枪”,都比这个词妥帖得多啊。


而且,现代社会怎么因为一句话就开端了呢,瓦解完了才开始新的,是不是哪里不对啊,一般开始发箭的时候,是双方准备开撕啊,怎么对手已经躺平了呢。


脑阔疼。这叫什么“嚆矢”?


滥觞、振翮,分别是发起、展翅,你们自己理解吧,也很狗屁。



04


如果用词还需要点词汇量,也算个能力吧。文章的观点和叙述,更加无力吐槽。


再三努力地看,我还是觉得这是一篇靠句子堆出来的,从论点到论据,不知所云、没有支持、乱七八糟的文章。我看到有个评论形容,“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内容二百五”。

 

这篇文章混乱,在于它的“引用”,起不到说明的作用。不是因为引用的东西大家不知道(不知道可以百度,这个不是障碍),问题在于引用的东西不够细致贴切。


比如,“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听上去很厉害吧。其实,根本没说清楚维特根斯坦的话,怎么才能和米沃什的作品相结合,以及跟“树上的生活”有毛关系。他们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微妙的足够写个论文讲讲的关系,除了展现“我读过这本书我知道这个人我背过这句话”,对文章来说,有什么用呢?

 

给你们看个正面示范,昨天三表写的潘玮柏热点里有一句:

 


怎么样,烂大街的鸡汤鼻祖罗曼罗兰,用起来依然笑死个人。

 


05


说点典故,谁不会啊。


北宋嘉祐年间,刘几好几次在国子监考试中得第一名。他的文章以诡谲险怪出名,引来很多仿效。


嘉祐二年(公元1057),欧阳修担任科举的主考官,决心利用权力整肃文风。他也不玩虚的,直接规定“应试文字言之有物,平易自然,凡为险怪奇涩之文。一律黜落”。


刘几也参加了考试,并且撞在枪口上。他的文章最后几句写:“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被欧阳修毫不留情地用大朱笔把文章从头至尾地横抹一道称为“红勒帛”,又批上“大纰缪”三个大字,张贴在墙上,广而告之。


贴在墙上,相当于教育局直接官微推送了吧。看看我们发的个撒。

 

 

06


真的厉害考生,出幺蛾子之后,是可以服众的。


2001年,江苏考生蒋昕捷用古白话写的《赤兔之死》,满分。文章拿出来一看,是牛,大家都没话说。


2009年,四川考生黄蛉的甲骨文作文都曾轰动一时。



注意,阅卷组没给高分。这就体现了我开篇说的维护高考规则。考生作为“特殊人才”被破格录取,并为他量身打造了一套学习方案。这是可以接受的个性化。

 

 

写作是非常难的事情。


大部分PR是对于阅读和写作抱有好感和兴趣的,否则很容易坚持不下去。今天的文章没什么PR知识点,就当与大家共勉吧。



推荐:公关眼中,元气森林的问题还挺严重的

上文:莆田系宣传做得这么好,但你学不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