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八佰》讲述的抗日故事,交织着光影营造的三重世界▸微评◂

胡一峰 上海文联 2020-10-06

        




《八佰》:彼此对视与互相唤醒 

胡一峰


《八佰》在内地电影市场逐渐复苏之际上映,掀起了一波观影热潮。同样的题材,此前有应云卫1938年导演的《八百壮士》,以及丁善玺1975年拍的《八百壮士》,导演管虎在访谈中强调《八佰》采取了普通人视角,试图作出某种反类型的努力。影片给人的感受确实与众不同。如以文体为喻,大多数战争片像小说,而《八佰》更像抒情与政论兼具的散文。
影片所讲述的一切发生在上海的苏州河两岸。北岸是誓死守卫国土的抗日将士,他们固守的四行仓库,色调灰暗,气氛紧张,密布死的气息;南岸是灯红酒绿的租界,面对迫近的战火,牌照打,戏照唱。北岸与南岸,一边是地狱,一边是天堂。不过,租界里的天堂是“别人”的,血肉之躯守卫的土地是“我们”的。这场惨烈无比的战斗,是一场“我们”演给“别人”看的戏。高悬在四行仓库上空的热气艇,里面坐着一群西方国家的军事观察员,让这种“被观看”感愈发明显。
《八佰》以一九三七年淞沪会战为背景


对视的目光


翻开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的十二卷本《中华民国史》第九卷,有这么一段话:“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孙元良第88师奉命留守闸北,该师所部第524团团附谢晋元率领一个营的兵力进据四行仓库阻敌前进,并孤军奋战至10月30日方才退入公共租界,移往胶州路孤军营。至此,中方苏州河前进阵地尽失。”这整整100字是史家对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描述。电影不是史著,它的任务是讲故事,《八佰》讲述的抗日故事,交织着光影营造的三重世界,充满象征意味。
以四行仓库为中心的战场,象征着战争本身,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对垒于此,这一弹丸之地成为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的缩影,一切关乎政治、谋略、伦理的考量均将发生于此,并接受“观看”。苏州河对岸的同胞,其中有政治家、新闻记者、流亡学生、童子军,拿着望远镜的看客教授,只想着自家房产安危的阔太太,露宿街头的难民,还有唱戏的、开赌场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象征着被卷入战局的中国民众,奋起反抗还是屈节苟活,是他们以及他们组成的中国面临的抉择。当然,还有高高在上的西方旁观者,象征着貌似客观的国际社会。
作为事件的历史,本质上是不同力量的博弈及其结果;作为艺术的历史,更应致力于探究和展现已经实现和被放弃的可能性。《八佰》以这三重世界折射了当时的力量格局,虽然影片对某些细节如送旗作了艺术虚构,但这一格局的呈现,准确揭示出了四行仓库保卫战在历史棋局里的位置,为影片找到了历史支点,也为观影者进入或跳出这场战役进行观察和思考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

被“唤醒”者


如前所述,《八佰》的整个故事是在交错叠套的目光中完成的。我们在影片中多次看到,四行仓库的将士从破窗洞中向河对岸张望,河对岸的同胞也注视着四行仓库的动静。如果足够细心,我们会发现,随着剧情推移,四行仓库里的目光所及,从对岸曼妙的歌声、慌乱的人群转移到《长坂坡》里赵云护国的壮举;对岸的目光则从猜疑、不解、冷漠到同情、赞赏和信任,帮派弟兄前赴后继送电缆过桥,以及送旗、升旗、护旗这些段落,构成了目光转移的阶梯,最终把影片推向高潮。
在目光中包含着影片最重要的主题──唤醒。谢晋元谈及这场结局早已注定的战役时,明确说要以坚守仓库的四百人的壮举唤醒四万万同胞。我以为,这是影片最具历史感之处。“唤醒”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从林则徐到孙中山,一直致力于此,唤醒的对象也从官绅士人扩而至庶人百姓。日寇入侵把中华民族逼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唤醒”也愈发迫切。《八佰》塑造了多个被唤醒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夸夸其谈的“老铁”,是连开枪杀敌都不敢的,最后身背大刀,毅然走上天台,独自担起护旗的任务;“端午”从安分守己的种地农民成长为有血性的士兵;河对岸放下望远镜举起了枪的教授,拎起药品箱子冲上一线的蓉姐……其实,那些舍身炸毁敌人铁板阵、给妻子留下绝命书的军人,包括明知不可为之的谢晋元,在“唤醒”他人的同时,又何尝不被围绕他们的目光所不断地唤醒呢?

反战的呐喊


《八佰》值得肯定之处还有不少。比如,任何优秀战争题材的作品都是反战的,这是战争片必须承载的伦理命题。《八佰》虽也有血肉模糊的躯体等惨烈场面,但由于题材内容的限制并无宏大的战争场面,不过,“老铁”“端午”“老算盘”等的存在,特别是“羊拐”和“老铁”临别前在电梯口关于性事的对话,以战乱之中人性和人心的煎熬,从精神层面传递出反战的呐喊。另外,影片多次使用传统文化符号。比如,在决战前夜,戏台上原定的《挑滑车》换成了《长坂坡》,“小湖北”关于赵子龙的想像,以及“老铁”瘸着腿、挥舞大刀,唱着《定军山》,包括那匹有如神来的白马,让人感受到古老中国及其文化在战火中新生的悲壮,也告诉人们,民族的复兴必须以传统文化向现代共同体精神转化为前提。当然,《八佰》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叙事多少有些凌乱,如果不是对四行仓库保卫战有所了解,未必能准确理解影片的逻辑,而一部影片如果需要历史文献做注脚,就难免陷入教科书注脚的尴尬境地,并造成人们观影注意力的偏离。再如,包括谢晋元在内的人物面目不够清晰、刻画不够深刻,有的人物如记者挖掘不够,大学教授过于功能化。
总之,这是一部有思想含量并能引起人关于历史、文化和民族命运思考的电影。

本栏目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首发于《大公报》


往期精选

让众多玩家爆肝建造的江南美景有多美,答案原来藏在这些古画里▸ 热点◂

我的苏北老师“五米四镬”▸上海独白◂

“小米粒”里“大民生”,掀起节约“新食尚”▸画说人生◂

舞蹈选秀火了、精彩舞段刷屏了,舞剧“出圈”专业人士怎么看?▸ 热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