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逃离中心,寻找边界——当代影像的“边界”在哪里?听艺术家各抒己见!▸摄界◂

上海文联 上海文联 2020-10-06





当代影像边界》是2020上海国际摄影节学术论坛《图像之界——当代摄影的跨媒介实践与思考》的第三场论坛的主题,前两场的主题分别是《社会与生活影像探索的当下与未来(点击回看) 和《图像之像——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摄影表达(点击回看)。第三场论坛由本届上海国际摄影节艺委会委员、艺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王南溟主持,参与讨论的四位嘉宾是当代艺术家洪磊、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教师胡介鸣、职业艺术家魏壁和装置艺术家马得

当代影像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就让我们来听听他们对当代影像边界的见解——



2020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当代影像边界

学术研讨活动第3场


 

王南溟

本届上海国际摄影展

艺委会委员

第三场学术研讨会
主持人


职业艺术家

评论家

独立策展人


第一场论坛讨论的是摄影跟社会生活的关系,是针对摄影功能而言;第二场“图像之像”涉及摄影成像语言的问题;现在第三场颇有挑战性,“当代摄影边界”,这个边界可以作双向的设想:是我们的摄影界太过囿于边界而需要突破呢?还是艺术家已经走得太前面,需要重新考虑边界问题?这个双重性话题在今天的论坛里希望得到呈现。 
今天受邀的对谈嘉宾都是当代艺术领域的艺术家,这次所有作品的布展,其实是围绕着当代美术馆系统展开的,当代艺术家们是在美术馆、画廊或者自由空间里逐步成长起来的,从1980年代到今天一路走来,是推动当代美术馆发展的主力军,没有这批当代艺术家,可能也形成不了当代美术馆这样一个系统。 
回到边界和当代艺术关系的话题,摄影作为与科技紧密结合的一门艺术,必然随着科技发展不停往前推进,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影像世界就会呈现到什么程度。关于这个问题,艺术家一直处于未知状态,我们不知道今后科技会如何发展,但是当代艺术家始终在利用已有的科技手段,或者是想象以后的科技会怎样。其实他们的话语的展开在多少年里一直未曾停止过,他们把技术当做创作媒介,媒介并非目的,而是观念导向,始终思考如何使用各种资源,其中一种资源就是科技,特别是跟影像结合在一起的科技。





1—— 胡介鸣 ——
解读记录五彩缤纷的生活日常


疫情期间宅家,无意中发现对自己最为熟悉的家的认识改变了。平时忽略的那些熟悉的空间角落和物品变得不一样了,因为有更多时间来凝视它们,与这些无声无息的存在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关系。每当我缓慢地从容不迫注视着熟悉的空间和物品,发现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传递着不同的信息。看着阳光不易察觉地游移经过,留下千姿百态的想象,丰富之极,出人意料。

我选择摄影来表现这个题材是因为摄影只对物成像。半年多的与物沟通产生了近200件作品,它们是美丽的五彩缤纷的日常生活的解读记录


胡介鸣《七彩》系列作品
【建议横屏观看】


 

胡介鸣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从事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工作,多年来在摄影、影像、数字媒体艺术领域展开创作,作品参加国内外各大艺术展览和交流活动,如:第五、第九届上海双年展(2004/2012上海美术馆),首届广州三年展(2002广东美术馆),釜山双年展(2016韩国釜山),第三届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2014北京中国美术馆),第12届全国美展(2014北京今日美术馆),移动中的艺术100件媒体艺术名作(ZKM媒体艺术博物馆卡尔斯鲁厄德国)等等。


我今年年初的时候,疫情开始爆发,外面的展览都停了,学校也放假了,在家过春节特别无聊。就在无聊当中看到自己家里的角角落落,在光线的不断变化下,呈现出一种我从未见过的状态。当时就非常引起我的关注,那时也没什么别的事可做,就拿起了照相机开始拍,就拍那些我最熟悉的角角落落的各种东西,都是物品,没有人。因为时间比较空,就采用非常慢节奏,跟我原本的工作状态是不一样的,用一种格物致知的凝视的方式就看着这些物品,然后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和感觉,然后非常慢条斯理地一张一张地拍。

这个过程给了我一个非常大的启发——其实慢节奏的工作,它会带来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所以我很快就进入这个状态。坚持了大半年,大概一共拍了将近200张片子,我拍得还算比较正式的,拿数字中画幅的富士GFX,它的像素足够。拍摄的时候我还是比较尊重对象,采用了50mm镜头,保持我观看的最接近的状态。同时用大光圈,有一种“凝视的效果”,比较聚焦。想认识这个对象,然后要摆脱它,并不是要拷贝一个对象过来。就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一种距离的感觉。因为我家比较亮,到处都是窗,光线变化特别丰富,所以我对光的灵感就成为一个主题,我把它命名为《七彩》,就把这七种颜色的色调强调出来。

《七彩》系列就是这样一个东西,我接到主办方邀请后,就想可以把它呈现一下, 也检验一下,因为在电脑里看和看实物照片的感觉完全不同。这次组委会也提供了特别好的条件,用一整面墙,把照片都缩小,做成一个文本式的、矩阵式地把它摆放出来,可以整体地呈现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我特别感谢组委会,提供这样的一个条件来呈现作品。 

说到当代、空间和场域的关系,我第一次来看这个场地的时候,就觉得相当不错,它符合我们讲的当代领域里面对场域的那种感觉,在布展时也有所突破,墙面也是一个所谓的边界吧,它已经不是单幅照片四条边的感觉,它是相互之间的一个关系,是这样的一种尝试。 



2—— 魏壁 ——
追寻消逝的一切


每一件“旧物”,都带着光阴的印记甚至我们民族文化的历史。它们饱含着手艺人的智慧与功夫,带着使用者的体温与艰辛。在污浊与晦暗的“旧物”中,凝聚并显现着的一切——劳作的艰辛、泥土的馈赠、大地的召唤、神灵的恩赐与祖先的祝福——将我们带入地、天、神、人相互运作、生生不息的“时空”之中。在此意义上,与其说魏壁是通过“旧物”追寻消逝的一切,不如说是那些带着阴阳消息的“旧物”在召唤着魏壁——格物通神!


魏壁《旧物》系列作品


 

魏壁

职业艺术家。代表作有《梦溪》《寒池》等。作品曾参加世界各大摄影节,并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个人所收藏。


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我的作品,好像也没什么可解释的,很容易看懂,不像洪磊老师的作品那么高级。洪磊是我一直仰慕的,一点没夸张,在我进入摄影的时候,我就觉得他一直是一座高山站在前面。我就觉得他的东西怎么能做到这么高级,充满敬仰。上一场颜长江先生说没水平的人就少说,所以我就不多说了。 


魏壁《旧物》系列作品



3—— 洪磊 ——
我们怎么逃离中心来到边界


北宋有诗人李之仪,他著名的卜算子词,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然而,我却是住在长江之尾部,长江至于我乃母亲河一般,每日饮水之来源,均来自于长江。虽然这是一首有关爱情的诗,此种优美,此种绵延的情愫,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长江情节,不能忘却,难以割舍。在这里,首先我将瀑布视频吸引观众,再以图像方式呈现的,把水作为主题;并且以长江沿岸的古旧照片诉说,以及长江奔流的沿途,取来的水,以表示母亲河的乳汁;标本方式存放,以做永久记忆的保存。表现手段,且用传统中国的箱盒样式,传递一种珍藏的暗示


洪磊《君住长江头》


 

洪磊

1960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8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1993年于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版画,现生活工作于常州。2012年举办《不是香水》洪磊作品展(上海·上海美术馆);2006年《第六届光州双年展》(韩国光州);2003年 《洪磊的江南叙述》(美国纽约前波画廊);《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法国阿尔勒);《中国怎么了》(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1999年《爱:中国当代摄影和录像》(日本东京立川国际艺术节)。


刚才魏壁表扬过度,我很早就看到他的作品,因为摄影史上有很多关于一个地方的拍摄的摄影家,例子非常多,能坚持一直在拍这样的一个身边的题材,我觉得是非常艰苦而且考验毅力的一个做法。

我是一个“投机分子”,比较偷懒,也没什么毅力,经常会把复杂的事情或者艰难的事情简单化,大概1990年代就开始摄影创作,我觉得可以用摄影来“表达”是个挺有意思的事情。 

摄影到现在它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技术。摄影的一整套原理和方式以及技术问题,其实也是西方人给我们的,当然也不能说属于西方,这是人类共同的资源,用一种机器把光影记录下来。这样的一个方式到今天它又面临了一个困境,就是新的技术数码技术开始,使我们变成了机械的奴隶或者说技术的奴隶。 

我现在倒是认为技术再变,艺术家的表达是不能变的。现在看到太多的图像,我们打开网络打开手机都可以看到照片。我现在对照片有一点疲劳感,看微信朋友圈就跟我到了这个展厅一样,图片太多了。我们是不是要被这种技术方式所控制,我觉得值得反思,我们怎么逃离中心来到边界?魏壁就一直在边界,所以他很自在。我们有时候可能会太被图像所累。

我这两年也在想,我可能不会再去通过自己去拍摄来完成叙述,可能我会通过别人的照片来叙述。许多照片放在一起,本身就产生某种叙事性。如果每张照片是一句话,那么十张照片可能就构成一篇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这样思考的话,可能会有意思一点。关键是一个问题,就是你要表达什么,这是我觉得艺术家最主要的思考的要素。



4—— 马得 ——
永不停息的人机交互


《无题2020》由八个视频播放器组成一个闭环结构,在展览场地空间的立柱上呈现,每个播放器播放同一移动白点的视频文件,精确计算每个播放器的间隔帧数后同步播放,做到白点环绕在屏幕中奔流,作品可以加入感应器以不同倍速互动观者。这是一个永不停息的作品,不管在展览空间或是艺术家工作室抑或在库房,文件始终在运作,展览拿出来跟观者见面的是一种视觉意义上的交互人机社交,未来会注入人工智能的部分,这是一个活化的作品。

马得《无题2020》
材料:视频文件/播放器/同步器/金属架构
作品年代:2016-2020


 

马得

装置艺术家,策展人。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装置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当代装置艺术学术论坛组委会主任;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计量大学兼职教授。


在清风送爽的金秋时节来上海,难免让我想起大闸蟹,但是今天让我特别意外,因为我觉得这个展览真是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收获很大,虽然午饭还没吃,但生理上竟然完全没有不适感,所以我相信视觉艺术、视觉文化可能对我们的生存确实是不可或缺的。 

本届上海国际摄影节提出“上海维度”的概念,上海这座城市对我来说,不仅具有多重维度,而且也具有相当宽度。在疫情之下,还能组织这样一场视觉盛宴,我们感受到了上海的温度。 

我作为一个装置艺术家,当然我今天坐在这里的理由之一,因为我也是从摄影开始学习。摄影对我来说是一种技术手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这样一些手段恰恰成了我们适合表达的一个方式。当摄影机还没有诞生的时候,我们要看一个世界,我们可能就是一个暗盒,后来慢慢技术进步了,我们越拍越好了,甚至拍到比我们的视觉看得更加清楚。 

当我们用摄影来表达这个世界的时候,它特别的真实,就在你的眼前,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也是一个公共的空间,但是今天我们手里拿的手机和各种终端,还有一个虚拟空间。在虚拟空间里,我们如何再去塑造我们的这些视觉艺术作品,可能在这个边界中间,我们还有更多的余地和可能性。今天谈边界的问题,我们不是要束缚自己,我想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是交流和扩展。 






END

文编/美编∣ℂℍℰℕ  摄影∣蔡晴


《遇见未来·上海维度——2020上海国际摄影节暨第十五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于2020年9月25日至10月7日,在杨浦滨江·毛麻仓库(秦皇岛路32号)举办。



长按识别二维码
报名预约观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