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7月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北大教授周其仁:以色列深深刺激了我(精英都在看)

额的个神 2021-07-01


 

这篇文章来自于北大教授周其仁的一个分享。周其仁老师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前任院长,是当代最富盛名的经济学家。周教授可谓是见多识广,为什么从以色列回来,就深深受刺激了?是什么能刺激到他?建议你认真看一看,必有收获。


周其仁演讲:“那真是受刺激啊”

 

第一次是到以色列,是正和岛商学院组织的,受邀与一批年轻企业家同行。时间不长,加上最后我自己去看一个沙漠里的基布兹,前后8天而已,但震撼不小。

 

行前找到一些读物,说以色列是上帝的“应许之地”,是“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到了才知道不完全如此,这个面积比北京市还小的国家(实际控制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略大于北京),自然资源极为匮乏,60%的国土为沙漠,可耕地仅60万亩,大约一半地方的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南部地区甚至不足每年30毫米。

 

在中国,250毫米那条线以下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

 

虽然以色列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可耕地60万亩,一半以上国土降雨量不足50毫米,但现在的以色列却是“欧洲菜果厨房”, 蔬菜瓜果大量出口。每个以色列农民可供养的人口,从1955年的15人增长为2014年的400人,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产品大量出口欧洲。

还有他们更牛的滴水灌溉技术,雄冠全球。最早是工程师下班,发现沙漠里的树都要死了,后院发现有棵树长得还不错,研究发现,有个水管渗漏,所以树总是能得到一点水。工程师受到启发,把管子扎小孔,埋到地底下,给植物供水。目前的中国,一个省一个省地去买他们的滴灌技术,因为他们不仅是滴水,滴很多养分。

以色列成了农业出口大国,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脑子。

前不久我去了曹妃甸,那里要搞海水淡化,在国际上比来比去,德国,美国,以色列的,最后决定买以色列的海水淡化技术,性价比最高。

这么一个国家何德何能,科技如此发达?

更了不得的,是它总人口800万,却拥有7000多家科技创业公司,是除美国、中国之外,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最多的国家,拥有比美国、欧洲还高的人均创投资本。2014年,以色列人均GDP 3.5万美元,高科技部门贡献了总出口的50%,就业的10%

以色为什么创新能力这么强,因为它的国家这么小,周围强敌环伺,战争环境,所以它不能像中国一样大量出口货物,港口都靠不住的,你看以色列的东西都是小到不用装运的,你还非用不可。




难怪以色列成为一个与其资源和人口数量完全对不上的创新国度。到了以色列,我们才知晓那些名满天下的硅谷超级科技公司,从微软、Intel、苹果、GoogleFacebook,无一例外都在以色列的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市设科研中心。

整个这场通讯技术革命,主要就是半导体,硅,而半导体里面最关键的,什么40机,80机,486,最重要的创新,就是英特尔特拉维夫的center(中心)完成的,雇的是以色列的人。我们都听说过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换言之,处理器的性能每隔两年翻一倍。但没有人知道摩尔定律带来的结果是,热量会加倍,怎么散热?计算机还可以有散热器,那手机那么薄,怎么散热?这个关键的技术,就是英特尔以色列的研究院解决的。如果没有这个技术,我们讲什么移动通讯的时代,手机散热解决不了,它会烫你。机器也会烧掉的。

这种散热技术是他们发明的。那么以色列人的特点到底在什么地方?我去之前心中就带着两个问题,他们那么相信宗教,他们的宗教叫一神教,排他性的,在我们无神论者看来就是相信迷信。相信迷信的人怎么搞科学搞得这么好?这个我想不通;第二,以色列全民皆兵,所有人从中学毕业就要进部队,部队就是服从命令,服从命令怎么能创新呢?服从命令就是整齐划一,听从指挥,但以色列人怎么会有这么多点子和想法,你如果有很多想法,在部队里就得被关禁闭。这是军队,军队讲命令讲服从。

我去的时候两大疑问,去了以后真是受教育。以色列人信神,但是信的方法不一样,他们找个拉比(犹太人尊称的先生、老师)给我们上课,他们说,以色列人5岁就开始读《旧约》,读的方式跟全世界人读经不一样,它是讨论式读书,允许争论,允许你发问,允许你对上帝怀疑,所以以色列人有一名话说:我是跟上帝角力的,我很信仰上帝,但我可以较劲。可以问他问题。

他们给我看一些课堂上的照片,没有一张是老师对着人讲课,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底下讲,吵吵嚷嚷,呜呜一片,如果你有想法,以色列的文化就会鼓励你把想法说出来。这就是希腊的学问办法。这个办法,不是老师说一你记住一就行,考试你也说一,合格。老师说一,你得问他什么道理,为什么是一,有道理吗,真有道理吗?我能不能把你推翻?

中国人也重视教育,但是我们重视教育,是重视功名,重视结果,重视中举不中举,不重视过程中这个逼近知识的这个方法,这条应该向以色列学习。

除了一部旧约,以色列还有一部《历代的拉比》,就是智慧的犹太人写的《塔木德》,两本厚厚的几千万字的羊皮书,这是他们世代的宝贝。旧约就是那套圣经故事,《塔木德》是大家对圣经故事的消化,里面很多质疑,很多怀疑,很多问题,他们信教,但鼓励你提问题,所以受教育的时候,他们以色列Mother(母亲)的第一使命,就是教育孩子,陪孩子,鼓励孩子提问题。当以色列孩子放学回家,没有一个母亲会问他考得怎么样,而是问,今天你在学校问了一个问题吗?你问了一个好问题了吗?

他们从孩子的5岁就开始这种训练,所以以色列Startup(初创公司)那些公司的人,都善于寻找问题,问题驱动你去发现新东西。

如果你没问题,全记住老师的结论,记住先哲的结论,你怎么会把成本曲线往右下方推?你推不出去的。我们也重视教育,也把孩子送上学,但我们的教育,不是鼓励孩子去发现真理,这一条,跟以色列人是有差距的。

 

我在佩雷斯中心听了一场阿龙·切哈诺沃的讲演。他是以色列第一个获得诺贝奖的化学家,他不谈他的化学,他就讲他的故事,他为什么走到这条路上去的,能在一个战争环境下的科学研究机关,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他说,小时候妈妈就跟我讲,谁走进一条河流,可以顺着走,也可以逆着走,但是“你要永远逆水走”。顺水好走,但你要逆着走。

《塔木德》里有一个理念,说:“难做的事容易做成”,这已经不是学问了,这是智慧。经济学很容易懂,他一讲我们就懂了,难做的事,做的人少,竞争不激烈,容易做的事,谁都去做,打破头,红海一片。所以,他的妈妈从小时就教育他,你要逆水走。

这个人很有意思,什么事顺了他就不干了,书读成了就不读了,当上教授就不干了。在任何领域一旦成功走顺,立刻另辟一个领域逆水行舟。学术上打遍国内无敌手,他就跑到美国波士顿闯天下,评上终身教授后又不甘顺境,再回特拉维夫主攻科研难关。2004年他获诺贝尔化学奖,是以色列国内获诺奖第一人。他的经验体现了《塔木德》里的一条哲理,即“难的事情反而容易做成”。

凭他们的智慧和永不枯竭的那股劲儿,这个民族把对神的信仰转化为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信念,敢于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未知。倘若问以色列创业人群怎样看未来?“明确乐观”绝对占据主流。否则,他们为什么老挑别人不敢想、不敢碰的事情做?前面探路的成功鼓舞着后人,更多人就相信不确定的未来机会无穷。

 

百无禁忌想,脚踏实地干,只有这样才能成功。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或者是个人,都是如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