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络审视的美学观
|
ME·Fine
|
从人们天生的社会属性来看,当一种美学范式成为流行时,它就在附庸者的追捧之中走上了商业市场的高地,又在市场的自然选择中成为覆盖千家万户的美学观。
人们高举着“美育”大旗,把“个性与自我表达”作为开放社会的自由宣言——事实上却在不断追求新式审美的同时,用新的千篇一律淘汰原有的千篇一律。
Marlo Laz纽约精品店-马卡龙色系、中古地毯、丝绒沙发、艺术化拱形门窗
社交网络是这一淘汰运动的促发者和主阵地。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在Pinterest、Behance、花瓣网、小红书等垂直领域平台上一键获得全球最新的美学动向;或是在浏览Instagram、YouTube、B站、微博等大型门户网站中找到KOL,在艳羡他人生活日常的同时挪动脚步,将自己的生活尽可能变成图中那般光鲜亮丽。
探店、探家,媒体牵头的展示活动或KOL自发上传的vlog,让信息了解的成本变得极低,也让分享生活变得更加功利。选择一家餐厅的理由中,“适合打卡拍照”几乎成为影响决策的主导者,而“小众、高逼格”也逐渐成为大众搜索的关键词。
上海某珠宝精品店,典型北欧风-金属、线条、重色、水磨石
“有品位的店”和“时髦精的家”,必须具备几个“关键好物”:马卡龙色调、中古家具、几何元素、纱帘幔帐、Kaws公仔、鲜花绿植、碎色花砖、反光金属、水磨石......自现代主义之后——或说设计师发现自身对解决大众问题的无力感之后——行业内容易引发battle的,往往成为美学观念之争。
奢华和古典被排挤到鄙视链的下游,而赤贫风、北欧风、孟菲斯、现代风几乎各占一个山头,塑造大众对当代空间应有模样的认知。数字化艺术在势头最猛的时候也有称王称霸的雄心——遗憾的是,它目前只能作为其他的风格的陪衬者。
室内设计师Laura Nazir的家,波西米亚风的设计、复古的手工家具、形形色色的旅行纪念品形成家的标签。每个器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线索。
每个时髦精的家里都得有几件vintage家具,它可能是从国外淘来的,也可能出自国内某个供应商。当然,如果买自国内的代销机构,那你便很难骄傲的说出自己与物件的美妙邂逅。
在某个人潮拥挤的市场里,你一眼看到闪光光的、独一无二的它。最好是意大利的、法国的,欧洲早期现代主义时期家具的腔调藏在每个缝合线里,机械与手工初次相逢,优雅从容的旧时光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来到家中,成为主角。
(伪)时间的包浆,是每个vintage爱好者心头的荣光。家具物件因收藏而跳脱必然衰败的命运,时髦精们也由此将这种别致的“可持续”作为一种时尚。
- 02 -
西班牙建筑师里卡多·波菲的早期代表作“红墙”住宅(La Muralla Roja)是现实版的《纪念碑谷》
怀抱孤独感的人,鲜少没听说过《纪念碑谷》。一位“公主”在各种错视的几何体块中穿梭,配上BGM,深夜点开的时候颇有种前路无依、踽踽前行的感受。
游戏的视觉深受极简主义风格的影响,用简单平凡的四边形或立方体消隐具体形像传达意识的可能性,使用重复或均等分布的手法。在材料方面则尽量减少加工,采用原物原本的质感作为表现语言。
极简主义的风行又深受《纪念碑谷》的流行而再起盛世。站在一面彩色的墙前边拍照记录,配上“假装在欧洲”风格的文案,立马能在社交媒体中获得若干点赞。
“别居”拈花文创通过二维、三维元素的无缝转换及对视幻现象的运用,打造了一个神秘、无尽的“不可能空间”。
- 03 -
当 “拍照好看” 成为空间需要肩负的使命之一时,它本身具备的三维特征就被压缩成了“平面视觉”。而在影像制作技术蓬勃发展的现在,影像的再加工几乎成为了一种 “视觉欺诈”。
在平面视觉中,造型师精心布置的空间里,将不该出现在镜头中的所有使用者排除在外,用以营造纤尘不染的空间图集,人与空间的尺度在平面中消失不见。而在一段vlog或宣传片中,镜头的欺诈拥有更多可操作的余地:长焦特写和广角镜头错误化了空间尺度,慢动作则放大了动作本身。
客观空间经由主体的潜意识,而被塑造与再塑造。就像是美颜自拍,空间呈现出各种空虚的映像(而非真实),反映出一种无法面对真实自我的空虚感。世界成为一个巨大的影棚,万事万物都根据二维的审美、主观的意识来虚化视觉上“不重要”的一切。
纸、布等轻质容易勾勒视觉形态的材料逐渐成为空间设计师所钟爱的表现形式,白墙也成为最擅长留住光影的最好底色。然而,除去特定的“天赋形”气候地带外,没有哪个地方有此荣幸,将易碎、易损、易被侵蚀的脆弱之美长期保存。
德国哲学家韩柄哲曾在 《美的救赎》 中,对当代之美及其成因做出分析。他认为“平滑”是当今时代的标签,它是当今 positivgesellschaft(积极社会)的缩影。“平滑”消除了一切对立面与否定性,以顺从和不违抗作为特征——就像 Jeff Koons 的作品。
一条热文《他婚后买下220㎡公寓独居,在家一丝不挂:房子就是我的皮肤》-白色极简风、黄铜椅、霓虹灯
而分享和点赞,本质上也是使社交变得“平滑”的手段,它创造一种相同者的“平滑”空间,让陌异性与相异性被排除在外。人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上”这一绝对人格化的过程中,只能“自己与自己”相遇。
光滑之美将舒适的感受集中于初见时的 “哇哦” 一下,它用讨好、取悦的姿态让人欣欣然掏出手机,记录下自己的“平庸之美”。 但 “哇哦” 之后呢? 我们期待下一场风格奇迹。
MEFine X 云南景洪泊度 | 自然水墨的万千气象
疫情下全球环境变好,服装可持续也有更多思考
蛇形画廊50周年,夏季展亭20周年
巴黎的随性到南法的少女,哪种法式风格更吸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