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思 新时代言思学社


历时两个月,

从特朗普先生吹起号角,到中美主客场两轮谈判,战前动员得热火朝天,可这仗还没打起来,就这么结束了?

总感觉意犹未尽,剧情收尾得太快。

是喜是悲?总该有个阶段性的了断


言思赞同“停战”一说,

但不敢苟同“止战”思维。

我们实力还不如美国,妄图“止战”是一种单相思,守成大帝国岂能甘心情愿看着你咄咄逼近,

世间真理:忘战必危


正因为剧情反转得太快,

让300多字的《中美经贸磋商联合声明》一出世,便引来各方的一些揣测:

中国是不是在2000亿上做出了让步?

美国是不是在高科技、专利、安全、投资领域做出了让步?

......


谈判吗,是双方妥协的艺术。

弱者没有资格谈判,因为没有筹码。

当今世界,能逼着美帝坐下来谈判的是日渐提升的中国实力。

所以,谈判让步的空间,也一定是在相互退让的限度内,不可能一边倒或一边做出牺牲。


但是,言思在此提示

此次谈判的结果,其意义要远远大于它的内容。


为什么这么说?

这是此时特朗普先生掀起的全球贸易“唯美”主义厮杀背景所决定的,

日本欧盟18日决定对美国发起关税报复,

西方经济列“强”抱团抵抗美国正酣,

中美之间却握手言和

让即将来华寻求经济同盟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女士,情何以堪!

日本安倍哥、法国马克龙弟估计会愁死!


中美言和,能否是个示范?还是中美言和G2框架下的多国杀?这将决定着未来世界的新格局“G2+5”时代。


推测这一新格局之前,

需要真正理解这次谈判结果的重大意义,

300多字的《联合声明》字字珠玑。



《中美经贸磋商联合声明》主要有“六个方面,其中五个双方同意”:

原文:双方同意,将采取有效措施实质性减少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为满足中国人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和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中方将大量增加自美购买商品和服务。这也有助于美国经济增长和就业。


给些市场,无非就是个渠道问题,

挤占的是总体进口份额,让美国与其他国家展开商品竞争,中国并不亏,反而更有利于中国人民从中优选。

2017年中国进口12.46万亿元,市场份额不是一般地大,《声明》说的好,“将大量增加”,就看你美国给多少“实质性”的了,拿多少中国想要的真货出来。


其实,中国把矛盾抛给了美国政府和国会,如果再以“高科技敏感为由”重重设限。对不起,那是你们自己的问题了!

中国的“实质性”前提是非常明确,即“人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和“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我的市场对你敞开了一些,就看你怎么满足我们了!


当然,中国扩大进口市场的同时,多少要影响到自己的产品生产链,这并不是坏事,完全可以选择性地倒逼自身落后的质量转型


刘鹤副总理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好,“如果想在中国市场获得份额,出口国必须要提高自己产品和服务竞争力,让中国人民愿意买。”

这句话,实则是中国在自信地建立自己的市场准入规则,我的地盘,我做主。“大量增加”或许是为了大量吸引技术。

副总理还说,中国不仅愿意从美国买,也将从全世界买。这在告诉世界,我的市场很大,请来为中国人民消费服务


有人怀疑中国对2000亿逆差做出妥协?

如果是真的,必定是拿美国利益换来的!

试想,两大国谈判针尖对麦芒,背后两国人民都在盯着,谁敢让大步,谁敢背负历史责备,何况美国有“大嘴”、有“大炮”,想捂住“内幕”是不可能的。

一个没有缩减额度和具体时限的目标,显示了美国的谈判诚意,更显示了中国的从容自信!


另外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政策随不同政府调整的随意性太大,贸易框架没必要做的太细,以免局势变化又要推倒重来,如果共和党输掉中期选举,特朗普被弹劾,中美贸易战的风险依然很大。


所以,中国根本没有做出妥协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我们要清楚:

中国此刻拿点小甜头给美国,会刺激中美贸易彼此增加总量,中美间的依存度越高,美国对中国统一大业阻挡的意志就越弱。



原文:双方同意有意义地增加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出口,美方将派团赴华讨论具体事项。


这个“有意义”,开始是最难理解的!

什么是“有意义”?有价值、有作用、有影响,这似乎是个哲学命题。

中美文化的差异性,“有意义”将被价值观所左右,但是放在“增加”之前做修饰,显示了,它是中国设置的“前置条件”

这个“有意义”是对等的,不是强迫硬加给的,我得需要的、急需的、补充的。

绝不是随意把进口大豆增加一倍的问题。


其实,这是给中美间的继续谈判,进一步讨论开个小口子,为什么这么说?

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农产品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美国大豆出口有60%出口到中国,中国进口美国大豆才占总需求量的34%。

这几年南美巴西、阿根廷大豆丰产,自然削弱了美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有意义”增加,实则是给予美国的恩惠,这是在告诉美国,你要拿出诚意和利益来华讨论。


另外,中国也需要扩大新能源进口,比如美国的“页岩气”,东亚市场天然气价格高时可达北美市场的6倍左右,引进美国天然气可以减轻、消除中国制造业的能源本成劣势。


中国更需要美国的“页岩气革命”的经验和技术,借鉴并迎头赶上


原文:双方就扩大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贸易进行了讨论,就创造有利条件增加上述领域的贸易达成共识。


这是《联合声明》中,唯一一个没有“同意”字样的一款,可见分歧和矛盾依然很大!

但是“创造有利条件”是彼此设置的前提,

制造业是中美未来的竞争焦点,服务贸易是中美对垒焦点

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国,

中美贸易逆差,美国人强调的是货物总量,而忽略了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比货物贸易价值更大。


2017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2612亿美元,几乎与美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全部服务贸易顺差相当。

下图是2016年的数据,可以作些分析参考。


《中国制造2025》压力很大,

服务贸易将成为未来世界贸易的主流趋势,中美在这两个领域里是竞争关系。

所以,想达成共识其实很难。

有人说美国已经答应“放中兴一马”了,遏制中国制造2025是美国长期政策,放中兴一马,一定会提出“苛刻”的条件,有可能会直接插到企业内部。

也许合作是唯一的共赢选项,重新创造世界高端贸易分工模式,这就要看彼此的发展智慧了!


原文:双方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同意加强合作。中方将推进包括《专利法》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工作。

双方同意鼓励双向投资,将努力创造公平竞争营商环境。


这两点也依然存在矛盾,

修改专利法,可以视为中国的“让步”,我们完善法律,还有个“高参”建言献策,这也算是个好事!

中国领导人已经在博鳌承诺,扩大一些领域的准入,但美国能不能获得更多机会,将取得于美国能否客观对待中国投资。

如果再以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双向投资就只能是理念上的了。

这个锅,美国要自己背了。


最后一点,原文:双方同意继续就此保持高层沟通,积极寻求解决各自关注的经贸问题。


在时下国际关系复杂大背景下,

这一点显得非常重要。

为什么?

这从侧面告诉世界:美国动不动就挥舞大棒的习惯不太好,面对中国要冷静一点、得多沟通,

都知道“闹,是促成谈判的艺术。”但在中国面前,闹完了,戏演完了,最好安静地坐下来谈谈心。


中国已经很自信地让美国人坐到谈判桌上商量事了,这就是中国建立起的国际关系话语权的新秩序


另外,中国在朝鲜问题上牢牢地掌控着主动权,或许也成为了谈判桌上有利的筹码,让率先拉开贸易战架势的美国有所顾忌。



中美此轮谈判刚结束,

美国一些人又开始坐不住了

有美国议员认为《联合声明》对于改善美中贸易的具体措施着墨不足;

有的民主党参议员还批评《联合声明》中缺少保护美国知识产权的具体措施,无法阻止中国要求美国企业提供商业机密;

......

也有的美国经济学家说,《联合声明》是一份非常有限和初步的声明,主要是为了不让矛盾升级。

这话说的比较理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解决两个大国间经贸关系多年来的结构性问题,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和意志!

中美贸易停战,暂时能给世界经济送上一颗定心丸,谈判取得的纲领性共识仅是继续谈判的开始。


中美两大国关系,即有竞争,又有合作,但在关键核心领域上,摩擦、斗争、妥协的循环将成为常态


中国崛起,这是历史潮流,无人能挡,

包括两个月前吹起冲锋号的特朗普先生,还有美国一帮“鹰派”们。


二战后,美国推出杜鲁门主义,接替了英国的世界霸权。

星球大战计划”逼迫苏联解体,真正实现一家独霸。

也许今日的中美停战,或许可以给世界一个预测性信号:能让美国疯狂的大脑静下来的,似乎中国有这个能力和实力。


这次中美谈判的结果,其意义就在于:

两大国能彼此妥协,是国家实力使然,世界第一、第二两大经济体,或许让世界初步形成了G2与俄英法德日等5国的新格局。


中国要感谢美国这两个月以来的所为,

我们暴露了许多短板和隐患,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要下定决心,对过往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转轨。

崇尚实干,发展实体,做强实业。



平等谈判,实际上是对等的妥协。

彼此都给点面子,其实都不输里子。


今日中国或许做出了让步,

但也一定是为了争取要站立在全球制造业顶端而赢得时间,

汇聚力量,积蓄能量。


中国还需保持定力:

中美关系不会一帆风顺,

仍然要面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多年磨利剑,一朝试锋芒。


今日之点,

或许是中国拉开强国复兴的序章。



(新闻资讯来源新华环球等主流媒体;图来源网络)

(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本社授权!)


往期推荐

美国解除“空袭”中兴?川普要唱哪出戏

美国谈判清单曝光,狂妄嘴脸未变

中美贸易战,战略厮杀亮牌不打牌

崛起中国“心”比中国“芯”更需要理性

台海岂能任由维持现状阻挡统一大业



新时代言思学社

一个敢讲真言的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