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毛毛的第 422 次推送
——哈雷·戴维森(Harley-Davidson)。
“年轻时有辆哈雷·戴维森,年老时有辆凯迪拉克,则此生了无他愿。”花2万美元买一辆哈雷,再花5千美元装饰自己和爱车,▲ 哪个男孩没做过哈雷梦
一开始只是由两名20来岁的年轻人在一间小木屋里组装出来的。更是直接成为自由大道、原始动力和美好时光的代名词。让它从一家小型摩托车工厂变身为美国家喻户晓的摩托车品牌。销售量也一度从1929年的21,000锐减到1933年的3,703。这头受到同样在美国机车文化中有着重要席位的“印第安”的夹击,另一头又得迎战以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四大金刚”为首的日本摩托车的强势“入侵”,1981年,哈雷戴维森家族又重新以8000万美元的价格从AMF手中,一辆摩托车建立起的身份认同
简单而干净的车把等怀旧情怀的OLD SCHOOL风格;▲ 个子可以不高,但车把一定要高;
图源:Harley-Davidson
在洛杉矶Profiles in History拍卖会上, 2 摩托车之外更是社交工具,讲究成群结队玩在一起的归属感这个集体就是哈雷在1983年成立的哈雷车主会HOG,在115个不同国家/地区拥有超过1,100,000名会员,哈雷不仅通过HOG增强了公司、员工和消费者之间更牢固与持久的联系,▲ 没有一套专属装备,都不好意思骑哈雷
图源:Harley-Davidson
跳出产品限制
贩售生活方式和潮流文化
哈雷与盛极一时的代表自由、叛逆的嬉皮士文化画上等号。自此,哈雷带上“忠于自我的个性、酷、硬气”的标签,比如1969年反映了嬉皮士文化的经典之作《逍遥骑士》,
也越发追求着哈雷承载的刺激、快感、自由的野性生活。有人将哈雷作为自己“能够选择生活、而不是被生活选择”的印证,▲ 哈雷博物馆;图源:Harley-Davidson[1] Wikipedia:Harley-Davidson
[2] Wikipedia:Harley Owners Group
[3] Harley-Davidson官网
有意思的内容还有很多👇
转 载 须 知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赞叹品牌家原创
转载请直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