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大,唯有你的爱是完美无瑕
【作者按】
看完上周六的奇葩说,本文提前更新《爱才是》系列家庭篇第三章,计划下周六再穿插更家庭篇二章。文中试着放了一首歌,读到的时候可以点开听。
配图名:老宅
水彩风格油画,原画尺寸2.2m*1.5m,来自程远,清华大学教授,已获得授权使用。
在清华念本科时,我每年都会给父母写一封信,交流自己一年的收获和想法。其他几封信的内容记忆都模糊了,只记得其中一封。
当时我临近毕业,正为了出国、工作、推研而纠结,却在信的末尾大言不惭地写:
无论我选择哪条路,我都相信自己以后能做到随时想见父母的时候都能见到,父母想我的时候我就能回到他们身边。
后来妈妈每逢说到这事就取笑我说我真能吹,说当年我爸读到这封信的时候一个四十多岁的大男人哭得跟狗一样。
我确实没有做到。
一
大学毕业留京之后就再也没有给父母写过信。
电话,网络,微信,我们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多元,已经完全不用,或者说没有时间、精力、心情去写信。
从北京去武汉的火车不断提速,14小时的特快变成了4小时的高铁,甚至武汉到我家乡那个小县城的路越修越好,6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变成2小时的高速。
但我们仍然只是一年回去一次。
而且去年我们还在计划,是不是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出国旅行,不用年年都回老家。
工作,买房,买车,带孩,甚至是旅行——这些大都市升级打怪的各式动作在我们这第一代北漂的生活当中,仿佛都比去看一趟千里之外的父母更为重要。
我安慰自己说,等他们退休了,就把他们都接到北京来,跟我住在一起,那时就能天天见面了。
只是我也不知道自己心里是真的盼望父母与自己同住,或者只是盼望父母来帮我带孩子。
因为我明知道他们其实并不喜欢我所居住的北京。
二
这里气候干燥,常有雾霾,每次父亲来了都会感冒。
这里的人都说着我母亲一辈子也说不溜的标准普通话。
这里除了我们一家四口以外,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其他亲朋。
这里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有国内一流的教育、医疗和工作机会,只是怎么看也不像一个适合养老的地方。
至少是不适合湖北小县城的老人养老吧。
我们在北京住的两居比家乡父母住的房子小一半,父母凑的首付,他们毕生节俭,给我们汇几十万的时候却眼睛都不眨一下,还唯恐给的不够。
“没多少,反正迟早都是要给你们的,我们老两口在家用不了什么钱,只要你过得好。”
每次来看我的时候都一箱一箱地拖来家乡的黄牛肉,新鲜猪肉,水库鱼,土鸡蛋,甚至是地里长的辣椒和茄子,好像我们不是住在繁华帝都,是住在阿富汗物资匮乏的难民。
父亲做了个小手术,母亲腰闪了,我都没能回去,在视频里嘱咐他们照顾好身体,他们都说没事,小毛病养养就好了,让我在北京安心工作。
我以为他们是坚强,后来想想他们只是太懂事,怕给我添麻烦。
是我不懂事。
三
北京公司刚开始做第一个养老公寓,就是我负责。
养老业务的帐都很难看,在地产公司并不是很受重视的板块。但我做的起劲,看着小区周边飞涨的房价,我想这也许是能把父母接到身边的唯一机会。
有一次开会讨论定位,我兴奋的说:目标客户就是我这种北漂独生子女的父母啊,我希望这个养老公寓一定要离我的小区特别近,就是一碗汤的距离——我烧了一锅汤,想起来要端给父母吃,就屁颠屁颠端过去,到他们饭桌上汤还热着呢,多美啊。
后来公司真的在我家小区门口建了特别小的只有三十多个床位的养老公寓,叫“嘉园”。
后来“幸福就是一碗汤的距离”就成了我们公司养老业务的宣传语。
“嘉园“设施完备,建筑美好,服务贴心,但即使这样,我发现大部分入住的都是高龄需要护理的老人——中国的老人但凡自己能动,确实都不太愿意给别人添麻烦。
看到嘉园里拄着拐杖坐着轮椅的老人,就会想自己的父母现在身体还算不错,以后呢,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呢?他们肯定希望陪在他们身边的那个护工是我,但我能做到么?
就算我能,父母会不会说,你还是回去上班吧,我这里还好。
就算我能,父母愿意在病痛的时候离开他们一辈子生活的熟悉小城,来到北京这个陌生的大城市么?
就算我能,我的工作,我的孩子,我能放下么?一周可以,一个月可以,一年呢?几年呢?
在家里还有好多亲人可以依仗,在北京,不太敢想,真不敢想啊。
四
发现武汉也有不错的工作机会时,就特别想回去。
准备调动的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和父母视频,他们都会关切地问我进展,末了都会补一句:我们就你这一个女儿,你回来我们当然很高兴,但不要委屈自己,你生活得幸福,事业发展得好最重要。
当时回来的事并不明朗,北京也有各种诱惑,甚至跟父母说很有可能就不回武汉了。他们说行,你们自己做决定,大城市的事我们小地方的人也不太懂,家里没什么资源又帮不上你什么忙。
只是挂掉视频的时候,我明明地看到他们眼睛里的落寞。
想起第一次提到有可能调回武汉的时候,母亲说当晚我爸就梦见来北京帮我们搬家回去,兴奋得笑醒了。
他们不想给我压力,不想我因为他们的缘故委屈自己的职业发展,所以宁愿委屈自己。
五
在北京做的最后一个项目,从我家开车过去有一百五十公里,两个半小时。每周我都至少去一次。有一次开车路上,放着音乐台,传出一首《天之大》。
听到头两句“妈妈 月光之下,静静的我想你了 ,静静淌在血里的牵挂。”
想到自己的父母,顿时眼泪就涌了出来,完全停不住,把车放到路边就趴在方向盘上开始嚎啕大哭。
“天之大,唯有你的爱是完美无瑕。
天之涯,记得你用心传话。”
渐渐止住泪水,马上用导航查了武汉到我家的距离——180公里,两个半小时车程,顿时觉得自己傻啊:
同样两个多小时车程,干嘛不回武汉,这个距离每周都能开车回家!
我顿时发现自己在回武汉这件事情的考量之中,排序一直都是我们俩的职业发展,大女儿的教育,小女儿的照顾,就是没有父母的需要。
父母的排序,同样是我们俩的职业发展,孙女的教育和照顾,同样没有他们的需要。
我天真地以为他们从不要求就是不需要。
六
我真傻,有谁会不需要!
想到当年高中去市里的重点中学寄宿,本来充满了初次离家的兴奋,但偶然读到《红楼梦》中写探春的词:
分骨肉
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想到自己念书越努力,其实就是就是离父母越来越远,就躲在宿舍的被子里哭的泣不成声。
后来自己有了孩子,读到龙应台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想起妈妈在我读寄宿高中的时候,周末经常四处托人搭便车当天往返,只为了给我送一碗汤。从来不会留下来住,怕影响我学习。
父母看着他们唯一的女儿渐行渐远的背影,并没有去追,甚至怕多说一句话就扰乱我的脚步。
可是我傻啊,他们没有追,我就不知道回头么?
七
跟父母说我们确定了要回武汉的时候,他们不相信,总觉得我骗他们,一再确认了好多遍。每一次得到肯定的答复都快乐得像孩子一样。
我记得他们上一次这么高兴,好像还是我十四年前考上清华的时候。
想来有趣,辛苦一生,就为了把女儿送到千里之外,老来却为了女儿归来欣喜若狂。
可是怎么能不高兴呢——随时想来看我都能来,周末想我了我随时都能回去,房价相对低,我们可以住同一个小区,退休了来武汉也有很多的亲人朋友,气候和饮食都习惯,儿孙绕膝,天伦之乐——怎么能不高兴呢?
满目山河空念远。
不如归去不如归。
回到武汉买了车的第一个假期,我就迫不及待地杀上了京港澳高速,只是这次开的是另一段通往家乡的路,边开车边兴奋地想象着父母看见我突然出现的惊喜模样——
“那从旷野上来,
靠在他爱人身边的是谁呢?
我在苹果树下叫醒你。
你的母亲在那里为你劬劳,
生养你的在那里为你劬劳?"
旧约圣经|雅歌
|完|
PS: 回去让妈妈找了一下当时写的信,他们真的还留着,原话是这样的,字好丑。
+ps: 为方便大家查找和阅读,编辑了《爱才是》系列目录。作为二条文章发布,有希望查阅的朋友可以翻阅二条文章,也可以关注本公众号后点击“爱才是”菜单。
另外有朋友说转发我的文章之后,自己公司的员工纷纷离职回老家,就不太敢转了,所以为了补偿我特别想给赞赏。本篇在牛院指点下文末设置了的IOS任性赞赏二维码。
插播公益广告: 小万工所在的公司正在招聘,想回武汉的同学不要错过。
作者简介:
小万工,小县城学霸、清华建筑系学渣、著名地产公司建筑师、非著名基督教会司琴、小理老师家的大太太、两位小主的亲妈。从北京腾霾驾雾回到武汉,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公众号简介:
小万工是工作时大家对我的称呼,领导叫我小万,小弟(就俩)尊称万工,我为了装嫩就常自称小万工。小段工是同事给我取的外号,因为我生活中特别喜欢憋段子,我司盛传:“段子有十斗,小段工独占八斗。”
所以小段工和小万工都是我本人,正襟危坐严肃文章的时候就用小万工当作者,插科打诨轻松调侃的时候就用小段工当作者。所以小万工的文章没有虚构,小段工的文章则肯定是加工过的生活,因为段子得靠编啊。不过傻傻的分不清楚也没关系,因为两个都代指我。
这篇文章是正襟危坐写的,所以作者是小万工:)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小万工公号!小段工会不定期发段子,小万工会每周六更新长文。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带下方二维码。
小万工的周记本+小段工的段子集
IOS用户赞赏专用二维码(任性)